东湖评论:风险常态化背景下,湖北省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探索] 时间:2024-04-18 11:11: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06次

原标题:东湖评论:风险常态化背景下,东湖湖北省志愿服务的评论专业化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风险实践已经进入新阶段,志愿服务在服务民生大计、常态传播文明风尚、化背湖北化参与社会治理、景下径推动社会发展、省志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愿服是专业展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党的东湖十九大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把“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评论重点之一,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国家战略的风险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常态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志愿服务的化背湖北化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风险时代,景下径社会结构和秩序都在发生变化,这对转型中的社会治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从湖北省疫情防控的实践来看,在应对常态化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结构的重建和社会秩序的恢复过程中,湖北省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有序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创新探索出了有亮点、可借鉴、能推广的志愿服务模式,在分工与合作中构建起良性运转的志愿服务体系机制,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这种风险治理逻辑的背后是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专业化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也是对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和制度化的时代呼唤。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有效衔接“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事业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的要求,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转型,进而为创新社会治理创新、防范社会风险提供广泛而有力的社会支撑,是新时期湖北省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治理层面: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的体制协同

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制度保障,尤其是在志愿服务专业化提升过程中,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共同形成体制合力。一是要强化政策配套保障,继续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与其他专业力量的合作方式和渠道、职责任务、认定程序、保护措施以及补贴标准等,提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和群众认可度。二是持续推动“两工”协同机制,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在湖北省应急救援中发挥出了独特优势,形成了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格局。如疫情防控中武汉市将社区志愿者与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心理服务专业力量联动起来,创新探索出“五社联动”模式,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协同作用的发挥极大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新时期在“五社联动”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志愿服务合作机制的建设,通过全域范围内的资源链接和主体联动,将专业服务覆盖到更广领域和更多群体。

技术层面:健全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项目机制

新时期我国志愿服务逐步由传统的“活动促进”向“常态运行”转变,通过项目化运作和专业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成为志愿服务专业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一是要继续强化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管理,包括志愿服务支持、培训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如疫情防控中,湖北省出台《湖北省省级财政预算资金支持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工作指引》(一、二、三版),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上下结合”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二是要持续打造贴近群众需求、符合社会治理要求、能够常态化运行的志愿服务品牌,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化发展。志愿服务的品牌建设要立足服务地区及对象特点,找准项目定位,切实为群众提供小而实、小而专、小而美的服务。如湖北省全域实施的青年志愿服务“社区计划”,聚焦社区场景,探索打造不走的“青字号”志愿服务团队,不仅衍生出服务精准、形式多元的区域项目,还推动各地形成了“孵化+共建+结对”整体推动工作模式、“1510”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等特点鲜明、专业导向、契合需求的志愿服务模式,是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打造的有效实践。

社会层面:加强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组织培育

志愿服务组织是志愿者开展专业服务的主要载体和合法性平台,从本质上来看,组织化是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的直接体现。要进一步为志愿者参与提供组织化平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切实提升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凝聚力和服务力。一是“从无到有”,高效益孵化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可依托湖北省现有良好运行或即将开展的社会工作或志愿服务项目,借助社工站以及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试点带动街道、社区、高校、大型企业和其他行业建设志愿队伍,通过区域内开展专业培训和服务宣传,扩大志愿者服务的影响力和志愿组织的覆盖面,进而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能力全面综合、抗风险力强的专业化志愿团队。二是“由有到全”,增强本土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志愿协会要增强枢纽功能,搭建信息化平台,制定长效化制度推进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教育、活动开展,构建起“阵地+组织+机制”相结合的志愿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鼓励跨区域或相邻区域内的志愿组织互助,通过横纵向的联系与交流,实现培训、人力、技术等资源共享,形成志愿者专业化服务网络。同时志愿组织可建立分类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对标志愿者的意愿、能力,针对性提升志愿者通用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能力,让志愿服务更为精准、精细的同时,也推动实现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良性互动。

从现实角度来看,湖北省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与制度化、项目化和社会化紧密相连,是应对常态化社会风险的重要支撑。在这种意义上,以志愿精神为内核、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以项目运作为载体、以社会动员为支撑,将是新时期湖北省志愿服务实现专业化转型的有效路径。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向德平(华中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