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京1636开始,沈阳与旗袍的故事讲了三百多年

[百科] 时间:2024-03-28 18:20: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97次

  原标题:从盛京1636开始,从盛沈阳与旗袍的京开讲百故事讲了三百多年

  旗袍文化在盛京的肇端和发展的这段历史,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始沈生命力与伏藏,是阳旗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故事沈阳的财富,是多年整个旗袍产业界的财富,更是从盛中国服饰文化与产业的共同财富。

  从旗袍文化的京开讲百起源说起

  旗袍是是盛京的,是始沈沈阳的,是阳旗中国的。

  旗袍文化,故事如今已经成为全球中华文化圈的多年一个重要的标签,上至国家领导人的从盛夫人们的礼仪正装,下至时尚街拍镜头里的京开讲百都市白领,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始沈华埠唐人街,旗袍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然而,旗袍这个以民族文化来命名的服饰究竟前世何处?

  旗袍发祥于1636年的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如今,这已经是各界的共识。

  说旗袍文化,不能不提清文化;说清文化,不能不提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建立大清,擘画了从国体到服饰的一应新朝规制。

  据史料记载,1636年的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率文武百官在盛京城德盛门外的天坛祭告天地。他在祝文中说:“勉徇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正式宣告了清朝的建立。接下来,朝廷次第颁布了宗室王公与福晋、诸臣顶戴品级服色等制度。“削发易服”,旗袍从此成为后妃、格格等旗人的法定服饰,成为满汉通用服装,沈阳也由此成为“旗袍故都”——旗袍文化从此产生,之后凡此种种变化,皆由此而来。所以,旗袍文化的根底在沈阳,抛开沈阳谈旗袍,旗袍只能是一种时尚,一种款式,一种品位,一种穿衣选择,一种视觉效果,而不能称其为文化,更遑论深入的产业文化挖掘与创意细节的纯正。

  旗袍文化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什么

  文化发端的伟力,与河流的源头一样不可动摇

  我们今天看种种影视剧,清宫戏里规制繁复、锦绣炫目的种种宫廷旗袍,民国戏里摇曳生姿、风情万种的旗袍女郎,都是旗袍文化的靓丽名片,以至于提起旗袍,我们脑海里往往浮现出阮玲玉、胡蝶等一大批旧时上海名媛们的妩媚形象,名导李安、张艺谋、王家卫镜头下的女星,把旗袍穿成了华语电影的文化标签。海派旗袍在20世纪上半叶名噪一时。

  但这一系列名片的第一张,就在盛京1636。

  长江黄河,中下游何其宽阔多变,气象万千,然而溯源而上,其源头滥觞处的涓涓细流却显得是那样珍贵而神圣,不可置疑,不可动摇。

  同时,从清代到民国到新中国,从盛京到奉天到现今,沈阳也一直是全国流行时尚的潮头所在地之一。19世纪20年代末,作家张恨水应张学良之邀来到沈阳,一下火车就被沈阳的大都市气象所惊呆,其中最让他感叹的就是这里穿旗袍的女人特别多;几乎在那同时,梁思成林徽因应东北大学之邀来到沈阳讲学、定居,西服、旗袍的绅士淑女服饰标配,也通过学者达人们的文化沙龙流行开来……

  不知您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清文化、旗袍文化在各个地方衍生出什么样的变体,比如京派式样、海派式样、欧洲式样,无论在旗袍的用料、裁剪、细节上有多少种变化,只要女性一穿上旗袍,还是可以让人一眼就从其他同框的衣装中分辨出来——旗袍的可辨特质为何如此之高?恰恰在于旗袍文化一以贯之的强势存在,才使得这种衣着样式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万变不能离其宗:清文化、中国风、盛京味。

  天才的画家为什么要去敦煌,在石窟壁画前临摹感会?渊博的学者为什么要到江湖深处的古战场,去实地考察与凭吊?

  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的人都知道,欲治大水,必理其源;欲张其羽翼,必鼓其元气。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内部都是有气脉流转的,只有将文化的溯源工作做好做精做透,下游产业的种种创意与细节才能有其所本。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长演变,其初始的“一”非常重要。旗袍文化的产生与流变,已经有三百多年,到今天我们要将其科学化、智能化、数字化,变为可控的创意产业,溯源研究工作的缺位是不可想象的。

  沈阳,作为中国的旗袍故都,在全球旗袍产业链中的优势站位,在于有下面几个特质的交相叠加——

  沈阳是深厚正宗的清文化源头所在地,是定正朔的地方,有一宫两陵,钉实的文化坐标;

  沈阳有兼容开放的城市文化,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文化资源精细化整合的特有能力;

  沈阳林立的高校,几乎涵盖了从设计创意到工艺生产,从艺术构思到传媒再生的所有产业层面,这构成了巨大的相关人力资源优势,蕴含了无限种可能,取之不尽的文化再生力。

  综上,旗袍文化的发端在沈阳,旗袍文化的未来发展中,沈阳也一定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支点,确认沈阳是中国的“旗袍故都”,只是我们的工作走出的第一步。

  旗袍发祥于“盛京1636”

  “旗袍”二字,很容易被人辨出“旗人之袍装”的直接含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占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亡。而后两年内,清招降吴三桂后大军入关,入主神州大地。此时,距离皇太极在盛京废后金汗国、建大清帝国刚好过去十年。

  1636年,大清建立,定都盛京。一切随之而来的封建化改革在其治下得以推广。上自帝王将相后妃命妇,下到各类百姓,其所应着装的旗装款式和图案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可以说,皇太极才是真正擘画清朝规制的开国之君。1636年的盛京,已经建章定制,要将这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旗装带入中原,而不仅仅满足于东北一隅。辽海学者初国卿表示,作为旗袍之雏形的旗装,正是此时从沈阳登上了中华主流服饰的舞台。

  进入民国时期,最初旗袍多以长款马甲旗袍的形式出现,呈直筒状,下摆无开衩,短袄袖口宽大。随后逐步成为单独穿着的旗袍,袖口收窄,从中长袖往短袖和无袖演变,剪裁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

  从旗装到旗袍一脉相承

  传统旗装多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衣皆连裳”的旗装与汉族服饰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四片裁制,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到了清朝末期,因满汉文化的融合,旗装的圆领变为一寸多高的立领,这种弧形领子成为后世俗称的旗袍领的鼻祖。

  在清代,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下摆不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换句话说,以前的旗人女装是直筒状,这个可以从《甄嬛传》一类的清宫戏里面看出一二。

  民国初期,中国女子效仿西方,将传统的旗装逐渐剪裁得越发合体化,通过领口、袖口、有袖无袖不断变化,逐步完善了旗袍,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最受欢迎的流行服饰,而没有之一。胡蝶、徐来、陈燕燕、阮玲玉、王人美等民国八大明星均有大量的旗袍照存世,可见旗袍在当时是有多么的受欢迎。

  旗袍文化在沈阳

  沈阳不仅仅是旗袍的故都,也是旗袍文化的延续地。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出版的《中华旗袍》一书作者于金兰,曾组织沈阳的知识女性穿上沈阳旗袍厂生产的各式旗袍,以文字和摄影相结合,对旗袍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从沈阳走出的旗袍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着新的魅力,无论是影视剧中,还是大街小巷,总有千姿百媚的旗袍英姿出现在眼前,让人难以忘怀。也会在未来的十年、几十年,旗袍仍会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但请记住旗袍的故都沈阳,记住盛京1636。

  旗袍演变历程

  1636年

  皇太极在盛京建立大清,对旗人着装进行规范。

  1644年

  清军入关,将旗装从沈阳带入到中原大地。

  清末民初

  通过旗装改良的旗袍开始形成,最早始见于1919年出版的《雪宦秀谱》。

  20世纪

  20年代

  旗袍成为全国性女子最普遍穿着的衣服。

  1929年

  民国政府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

  旗袍渐渐被冷落,甚至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后

  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中国国内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

  旗袍被官方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

  历次在我国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1世纪

  2011年5月23日

  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

  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2017年9月19日

  盛京1636——首届沈阳旗袍国际文化节盛大开幕。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