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昌起义时营长抓获一名俘虏,28年后营长是开国少将,俘虏成元帅

[百科] 时间:2024-04-25 06:13: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96次

    

原标题:南昌起义时营长抓获一名俘虏,原创营长28年后营长是南昌年后开国少将,俘虏成元帅

    

    

导读:在1955年授衔的起义800名开国少将中,级别最高的时营少将帅非贺晋年莫属(副兵团级),职务最高的长抓成元是解方(志愿军参谋长、总参军训部副部长),获名资历最老的俘虏俘虏当属袁也烈(黄埔二期毕业,做过四期教官)。开国

贺晋年将军

1899年,原创营长袁也烈出生于湖南洞口县一个普通人家,南昌年后他自幼聪明好学,起义读书时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时营少将帅1921年,长抓成元经人介绍,获名他离开家乡前往长沙求学,俘虏俘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

在学校期间,袁也烈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在一次革命演讲中,袁也烈有幸聆听到了同样毕业于此的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讲解,这坚定了他加入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要想驱逐列强,平定军阀混战,就需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为此从第一师范毕业后,袁也烈毅然决然弃笔从戎,于1924年考入了桂军军官学校。

袁也烈本想在这里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学习研究战略指挥能力,将来成长为一名能够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为新中国的革命作出自己的贡献。

可入学之后,却让他大失所望,桂军的军官学校虽然号称新式学堂,但里面充斥着军阀思想和贪污腐败,拥有伟大革命抱负的袁也烈无法忍受这些,不久后便离开此地前往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二期。

在黄埔军校,袁也烈终于如愿以偿,学到了最先进,最实用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指挥才能。聪明的头脑加上勤奋刻苦的学习,让他在学员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留在军校工作,担任政治部干事。

在军校期间,袁也烈积极要求进步,1925年,在政治部秘书聂荣臻的介绍下,他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北伐战争开始后,袁也烈担任第四军独立团第6连连长,在北伐名将叶挺的率领下,一路过关斩将,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称。

北伐军攻下军事重镇武昌后,叶挺调任第11军24师师长,袁也烈因为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硬朗的作战风格,得到了叶挺的青睐,升任24师72团3营营长。

建国大业叶挺剧照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决定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叶挺奉命率领第11军开赴南昌。按照起义部署,第24师主攻城南的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为了防止敌人逃窜,叶挺命令袁也烈率领72团3营攻占城东门,不准放走一个敌人。

当时驻守东门的是滇军朱培德的一个团,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袁也烈没有丝毫退缩,起义打响后,他身先士卒,率领3营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全营官兵在他的感召下,人人勇往无前,只用了2个多小时,就全歼了守军一个团,成功占领城东门。

此时南昌城内的战斗还没有结束,按照指挥部的命令,袁也烈率领3营在东门修建了临时工事,对四周严加防守,以防敌人突围逃窜。工事修好后,城内不断有溃败下来的敌军来到东门,企图逃跑,都被3营击毙或俘虏。

过了一会,正在警戒的战士发现城内道路上来了一个身穿军装,骑着高头大马的人,看年纪大概40多岁,从军装上看像是一位团长。战士们拿不定主意,立刻叫来袁也烈。此时这名军官已经来到东门前,袁也烈见他手臂上并无白毛巾,脖领处也没有红布条,便下令让士兵将此人抓住。

原来南昌起义时,贺龙领导的第20军,叶挺领导的第11军使用的还都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身穿的军装与南昌守军的都一样,为了区分敌我,起义部队要求官兵在脖子上系上红布条,或是在手臂上系上白毛巾。

袁也烈见这位军官既没有带红布条,手臂上也没有白毛巾,因此将他当成了城内准备逃跑的敌军军官。

接到命令的士兵一拥而上,将“敌人”扑倒在地,缴了械押到了临时营房看守。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这位军官刚要说话就被一名士兵用布条塞住了嘴巴。鉴于俘虏是一名敌人的高级军官,可能知道一些有用的情报,袁也烈就上报了指挥部,请指挥部派人将俘虏带回去审问。

过了一会,起义指挥部派来的人就到了东门,结果发现被俘虏的竟然是时任第9军军官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朱德。得知俘虏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朱德,袁也烈连忙上前松绑,一边认错一边请求领导处分。

没想到朱德非但没有怪罪他,还表扬了袁也烈,夸赞他警惕性高,是一位合格的将领。

建军大业朱德剧照

南昌起义中这个小插曲之后,朱德和袁也烈在不同的道路上继续革命。28年后的1955年,两人都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授衔,营长袁也烈被授予少将军衔,“俘虏”朱德则成为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的元帅实至名归,但南昌起义时已是营长的袁也烈仅被评为少将,很是出人意料。要知道南昌起义时很多大将、上将都还是他的部下。

例如后来的大将之首粟裕,是24师教导大队警卫班班长;林帅、许光达大将、萧克上将还只是连长,职位较高的陈赓大将,也只是20军3师6团2营营长。

南昌起义后,袁也烈前往广西,参加了龙州起义,后任红8军第一纵队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代司令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渤海军区改编为山东解放军第7师,袁也烈任师长。1948年,渤海纵队成立,任司令员,后升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兼参谋长,后改任政委。

在1952年评级中,袁也烈被评为准兵团级将领,当时的57名准兵团级将领,1人被授予上将(贺炳炎),53人被授予中将,3人被授予少将,袁也烈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人为解方和段苏权)。

从袁也烈的履历来看,他属于高开低走的将领,可即便如此,以他的资历、职务和级别,完全可以授中将。那为何最后只被授予少将军衔呢?主要是与他红军时期曾受伤被捕的经历有关。

1931年2月,时任红7军20师59团团长的袁也烈奉命率领部队从广东北上,前往江西与中央红军汇合。在途中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身先士卒的袁也烈在指挥作战时身负重伤,被迫前往上海治病,结果不幸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袁也烈誓死不降,一直被关押到1935年才被释放。

重新回到组织后,袁也烈一直在后方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八路军第一纵队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长,为八路军培养了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1942年,他才重新回到抗战一线。

十余年不在一线作战部队,让他已经远远落后于昔日的战友和部下了,但袁也烈对此没有丝毫抱怨,立刻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战争中。在短短的几年内,他出色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才能就得到了上级和中央的认可,一路从军分区的参谋长做到山东军区副司令。

1955年授衔时,袁也烈是华东军区海军政委(司令员陶勇,开国中将),本可以授中将,但他曾经被捕的“历史问题”被人提出来,最终组织综合考虑就授予了他少将军衔。

听闻袁也烈被授予少将军衔,很多昔日的老战友,老部下为他鸣不平。对此袁也烈却看得很淡,他表示自己参加革命,为的是推翻旧政权,为的是建立新中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绝不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党和国家授予我少将,也是一种荣誉,我觉得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

袁也烈老将军无私奉献,舍己为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正是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如今的盛世中国!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