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十日吃了七天酒席,我终于明白为啥有干部敢往菜里面撒盐了

[知识] 时间:2024-03-29 21:38: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21次

小时候,回村农村孩子最喜欢的日吃就是随大人去吃酒席,可以解一解几个月没有见肉腥腥的天酒瘾。长大之后,席终才知道有时吃酒席竟然成了一种负担,于明盐回村十日,干部敢往竟然有七天不是菜里在吃酒席的桌子上,就是面撒在通往吃酒席的路上。

随着春节的回村临近,在外打工一年的日吃农村年轻人开始了回家过年的计划。

和家人团聚一下,天酒见见七大姑八大姨,席终找发小喝喝小酒,于明盐或者参与到农村的干部敢往人情往来之中,还真有点儿小时候的菜里味道。

可没有想到的是,一些小时候的味道也在不知不觉的变了味。



各种酒席让人应接不暇

记得小时候,农村人收不高,也很少有人专门办酒席,只是在结婚还有老人去世之后,才会办一些酒席。

那时候办酒席需要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东家借一张桌子,西家借一条长凳子,张家借口锅,李家借个案板。



红萝卜丝一盘、白萝卜丝一盘、用醋和的辣椒面一盘,最多再加个大豆芽,四个菜碟子,再加一碗有点肉腥腥的烩菜,就把酒席办了。

来得多也是自己家最要紧的亲戚和村里的四邻八舍,份子钱也多是一毛两毛钱居多,最随三尺面料的都是重要亲戚。

可随着农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席的菜品越来越多,酒席的规模越来越大,酒席的名堂也越来越多。



先是酒席的菜品由过去的大锅烩菜变成了八凉八热,再变成了鸡鸭鱼、带把肘子。

同时酒席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以前结婚或老人去世,也就办十来桌,现在几乎是只要是认识的人,基本上都会通知到。

最烦人的就是直接在微信群里发一下或者发个朋友圈。这简直就像是好像给你通知了,好像又没有给你通知,你去吧,没有专门给你通知,你不去吧,好像你又知道了。



最离谱的就是酒席的名堂越来越多。以前只是结婚或者老人过世才办酒席,后来发展到小孩满月,老人过寿、盖房子或者搬迁新居。

到后来,一个小孩从满月,到周岁,再到十周岁,到十二周岁全灯,再到考上了初中,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然后找到对象订婚,结婚,然后生小孩。又开始新一轮循环。



过去一般老人八十大寿时会给老人做寿办酒席,现在从六十岁开始,逢五小办,逢十大办。

盖房子要办酒席,搬新居要办酒席。

有些地方更为离谱,买了小猪娃、剃个头都要办个酒席。

最为离谱的就是无事酒。大概意思就是没有什么事,就是想办一场酒席。



一栋房子摆多次酒席

这是听一个朋友讲的。朋友老家一邻居,家里两儿子,邻居前几年费劲气力盖了一个二层小平房,盖房子子,打地基时,先摆了一次酒席,把亲戚的村里人都叫去吃席。

大家觉得他这些年只给别人随份子,他家无什么事,所以打地基办酒席时,就给他随了份子。

可没有想到,一层封顶和二层封项时,他又办了两场酒席。不过规模不是很大,邻居们去得少,但亲戚碍于面子不得不去。

随后搬迁新房时,又大发请帖,办了乔迁宴。



时间不长,大儿子结婚,还是同一个地方,又继续办酒席。接着还有二儿子......

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酒席办得无穷尽。

邻居们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私下里好几个人在背后议论,有人说,一栋房子建起来花二三十万,摆了几次酒,赚回来一小半了,厉害厉害。

菜刚一上桌就开始打包,难道真的缺那么口吃的吗

曾去某地农村吃过一次酒席,去之前,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吃菜时,你手要快,眼要尖。

当时我还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没有想到,吃了一次酒席,真的让我领教了当地酒席的厉害。

以前在农村我也多次吃酒席,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你还没有吃完呢,后面下一拨等着坐席的人已经站在了你后面,那种压迫感,让你不得不加快速度。



而去了朋友老家,我才理解了什么叫手要快,眼要尖。硬菜上来,你如果下后慢了一秒,菜就被人整盘打包了。

一开始我还错误地认为,和我同桌的大妈怎么能比我眼尖手快呢,没有想到,刚开始不久,大妈就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来,端盘子的刚将那个烧鸡放到桌子上。大妈直接就将它全部装进了自己的塑料袋里。

如此几番之后,桌子上只剩下一些残羹剩饭和馒头。无奈之中,我只好抓了个馒头啃了起来。



不收礼、不办酒席、厚养薄葬竟然被村里人嘲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是酒席成风,也有一些农村人因为痛恨这种不正之风,带头移风易俗,但化风成俗真的需要一个过程。

回村不久,我遇到了村里王伯去世,这种事情放以以往,最少要停尸五到七天,然后请了县城的戏班子唱一晚上戏,再请24个吹鼓手吹吹打打一整天。



而这几天,基本上全村的男女老少整家出动,会去王伯家连吃几天。花钱不少,孝男孝女仅被各种程序和仪式都会累得死去活来。

王伯一辈子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曾在市里部门做领导,虽然退休了,但人缘还在。一个在县城机关做领导,是个实权派。

王伯的讣告一出,村里人都说,王伯两个儿子都在外当官,肯定会大办一场。

没有想到,两个儿子竟然一致说道:王伯的丧事,一不请戏班子,二不收份子,三不办酒席,四是不停尸五到七天,直接三天安葬。



这真是让村里人大掉眼镜。

说到做到,王伯安葬前那天,只是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没有酒席,不收礼金。来宾一人一碗烩菜,就把王伯的丧事给办了。

这下可给那些喜欢嚼舌头的好事村民增加了议论的话题,什么这样埋人太丢人,亏先人了,这样草草葬父之类。

不过也有村里嘴上不说,可心里却暗暗叫好,这一下最少省了好几万,这个头带得好。



菜里面撒的不是盐,而是对这种陈规陋习的无奈

近日,一则“贵州毕节一户人家办酒席,被挂着工作证人员往食物中撒盐”的视频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和热议。

针对这一事件,有网友热议,整治没问题,但不能浪费粮食。

网友评论的没有错,但如果是你,你该采取什么办法来整治呢。

苦口婆心地劝说吗?如果这个办法有效,我想工作人员也不会出此下策。



有网友说:改变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俗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能操之过急

而要循序渐进

不能过于强硬

而是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达成共识

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理的确是这个理,但如何循序渐进,万能的网友们,你有什么高招妙招吗?

如果把你放在工作人员这个位置,遇到这种恨铁不成钢的事情,说不定你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呢!



写在最后:

回村十日,七天都在吃酒席。不是在吃酒席的桌子上就是在吃酒席的路上。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就会理解工作人员为什么会对酒席上的菜撒盐了。

尽管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乡村文化,但无节制的滥办酒席不仅给大家带来经济负担,也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乱办酒席的风气却让人感到无奈。

更重要的是,这种无节制的酒席风气正在侵蚀乡村的淳朴民风,让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这种传统习俗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办酒席的风气,让乡村文化回归淳朴,让生活回归简单,让传统习俗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生活,而不是成为人们的负担。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