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闻发布:为中华文明探源,构建浙江大历史

[百科] 时间:2024-04-25 11:41: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43次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郑良 世界稻作、浙江中华蚕丝、考古茶叶、文明为中漆作、新闻瓷器的发布主要起源地;全球最早或者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彩陶和水利系统的华文发现地;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明探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实证地……11月9日,“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源构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建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做了发布,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中华历史学部主任、考古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讲话。文明为中

1636444521427320.png

图:“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闻发布会 (摄影:季群雅)

  “浙江的新闻考古对构建浙江大历史、延伸历史轴线、发布增强历史信度、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展现浙江人对我国、对世界及至全人类的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杨建武指出。

image.png

图: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 (摄影:季群雅)

  构建起浙江大历史

  发布会对浙江作为万年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青瓷之源、江南文化繁盛之地、海洋开发领先之地做了详细介绍。通过一系列考古发现,构建起了浙江大历史的脉络,填补了浙江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使浙江人类史上溯至100万年前,建立起自万年上山文化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民以食为天。“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具备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证据链,距今有一万年。”杨建武介绍说,余姚施岙遗址首次发现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古稻田,具有完备的路网和灌溉系统,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遗存。临平茅山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古稻田遗址,根据稻田土壤植硅体与稻谷重量关系推算,亩产可达141公斤。良渚池中寺粮仓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埋藏量就达20万公斤。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浙江毫无疑义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夏商之际至两周,东苕溪流域出现了以德清为中心的原始瓷窑址群,东汉中晚期,浙江上虞小仙坛、大园坪窑址烧造出了成熟青瓷器。从唐、五代时期的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到明代早期的大窑龙泉窑址,古代浙江已建立起历时最悠久、脉络最清晰的青瓷生产体系。“考古发现证明浙江一直是中国古代青瓷制造业中心。”杨建武强调说。

  浙江自古即为江南腹地,考古发现揭示了越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在此地绵延传承发展的历史。湖州毘山遗址发现的玉琮、玉璧、卜骨、青铜器及大型建筑基址,证明其为商周时期浙北地区的区域中心。衢州市衢江区发现迄今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西周土墩墓群,出土了西周青铜车马器及大量玉器,被专家认定为有可能是史书仅有零星记载的“姑蔑国”王陵区。绍兴印山越王陵、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考古以及绍兴南宋皇陵遗址考古等成果都有力佐证了浙江大地上文化的繁育之盛。

  浙江先民向海而生,创造了先进的海洋文明。“2019年发现的余姚井头山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海洋文化遗址,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我国先民对于海洋的认识与资源的利用,为研究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杨建武说,在距今约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含有相当大的盐份,有扬帆下海的可能,是浙江先民探索开发海洋的重要实证。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过去,国外学界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然而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在良渚古城南部的北村遗址发现了良渚早期聚落和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王国的早期面貌越来越清晰。”杨建武介绍说,该遗址由4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考古文化体系

  浙江考古工作取得的辉煌业绩,离不开精心的组织规划、优秀人才的赋能和考古成果的活化利用。“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聚焦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体系,争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杨建武表示。

  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进一步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一是加大考古发掘工作力度。积极主导或参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围绕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史前文明、浙江大历史等重大课题开展专项攻关。二是强化考古工作成果的研究和阐释。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等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讲清讲透其中蕴含的浙江文化基因,呈现的中华文明脉络,突出浙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三是推动考古成果利用。让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走出库房、走出实验室,走进博物馆、走进群众。

  针对小康记者关于考古成果如何走入寻常生活、惠及百姓的提问,杨建武回应道,让考古和文物活起来,走进民众、走进生活、走进青年,浙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依托浙江丰富的考古遗址公园,紧紧围绕考古遗址赋能城市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推动考古成果的深化、活化、转化,放大溢出的效应。从2013年启动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起,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27家省级以上考古遗址公园。推出“跟着考古去旅游”等多种文旅活动,让遗址公园、考古基地转化为旅游的目的地,转化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转化为国际人文的交流基地。

  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浙江文化标识体系,展示浙江历史发展脉络。从浙江史前文明、世界遗产和丝瓷茶文化、宋韵文化、江南文化等浙江特色文化入手,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鲜明辨识度的浙江文物标识。就此,发布会上对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的启动和衢州地区西周土墩墓群的考古发掘进行了重点介绍。

  争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展现浙江考古的世界贡献。“世界一流的考古机构必须要拥有一流的科研、一流的学术成果和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杨建武表示,目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建立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地质考古、遥感与GIS考古、水利与工程考古、有机质文物保护等实验室,成为国内学科最完备的省级考古研究机构。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从植硅体到大植物遗存分析,再到小穗轴的研究,重点解决了野生稻向栽培稻进化的过程,以及与水稻相关的农业形态、体系的研究。下一步还要在设施建设,人才引培,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的合作和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

image.png

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摄影:季群雅)

  考古验证已知、探索未知、颠覆认知。“浙江考古重要新发现层出不穷,用80余年时间还原了中国百万年的历史,构建起浙江一万年的文化发展谱系和年代框架,为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以及世界考古学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成就引人瞩目。”王巍在讲话中对浙江考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