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人用上海尾迹云造假!“流量造谣”为何屡禁不止?

[综合] 时间:2024-03-29 19:34:4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77次
在上海天空拍到的流量造谣“不明飞行物”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友拍摄

图片来源:网友拍摄

这两天,围绕“上海天空出现不明飞行物”的竟有假为禁网帖走向,耐人寻味——

9月1日,人用部分市民在上海天空拍到“不明飞行物”,上海引发网友热议;

9月4日,尾迹中国气象局、云造上海市气象局、何屡上海辟谣平台都通过官方平台指出,流量造谣经过初步判断,竟有假为禁“不明飞行物”大概率是人用飞机飞过后呈现的尾迹云

同日,作为被网友提及的上海拍摄区域,宝山区相关部门也回复,尾迹没有检测到特殊情况,云造相关景象可能是何屡飞机尾迹与晚霞的结合

此外,很多网民在这些权威机构的流量造谣说明下留言补充,表示当天在拍摄晚霞时目睹了飞机过后出现尾迹云的全过程,并非“不明飞行物”。

网友纷纷分享当天看到的实际情况

网友纷纷分享当天看到的实际情况

还有热心网友探讨尾迹云看似物体坠落的原因

还有热心网友探讨尾迹云看似物体坠落的原因

照理说,以上信息发布后,有关“不明飞行物”的说法基本告一段落。奇怪的是,当“不明飞行物之说”被多方澄清后,截至9月5日发稿,仍有网民以“不明飞行物”为题捏造信息,而相关平台仍旧按照“算法”推送假消息。

例如,有网民及自媒体整合了他人拍摄的上海尾迹云照片,再将它们与其他有关不明飞行物图片、太空照片或影视剧截屏结合在一起,冠以“上海现不明飞行物”等标题;有的更是将此描述成“惊心动魄的天空现象”;更离谱的是,拍摄尾迹云的时间明明是傍晚,却有造谣者望文生义,称这是上海市民在早上拍日出时拍到的。

假消息大肆传播

平台不能置身事外

谁该为这些赤裸裸的造假行为负责?

造谣者当然难逃其咎,相关平台也不能置身事外。

记者会留意到这些网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多家平台的主动推送——因为记者在求证“不明飞行物是什么”的过程中,曾多次搜索相关内容,恐怕由此被平台的“算法”捕获,判断记者对这类消息感兴趣,从而进行了推送。

根据这一结果可以推断出3点:

第一,平台的算法有能力识别相关网帖或视频的主题——既然如此,在多方已经澄清的前提下,平台的算法为什么不能识别出谣言,阻止不实消息传播呢?

第二,算法将平台与造谣者捆绑在了一起——平台选择推送是因为算法知道目标受众感兴趣,大概率会浏览相关信息,从而为平台赢得活跃度和浏览时间;造谣者之所以知假造假,是因为知道利用平台的推送规则、流量分成机制等,可以由此得到阅读率,换来真金白银。

第三,算法能知道网民的个性化偏好,实现精准推送。

“为流量造谣”的案件频发

记者还注意到,在近期多地警方发布的谣言查处情况通报中,频频出现“为流量造谣”。

比如,北京房山警方通报,房山区周口店镇一条河道内出现碎金的消息实际是隗某某为提升个人社交账号热度,网购黄铜颗粒在河道内抛撒,并在河边以“收购黄金”为噱头,吸引附近部分居民前往捡拾。

再比如,大理警方通报,网传“云南大理古城内教堂发生妇女无故失踪案”是当事人杨某为博人眼球,臆想编造的虚假信息。

还有,在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通报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如“刘某某编造‘医院人为纵火’网络谣言案”“孟某等人编造‘上海幼儿园女教师卖淫’网络谣言案”“陈某某编造‘徐汇交警撞死外卖骑手’网络谣言案”“贺某编造‘上海地铁站无差别杀人’网络谣言案”等时,也都提到当事人造谣的目的之一是“博取关注”。

可见,打击造谣传谣行为,除了当事人要被依法惩戒,也要对算法和流量出手。

或许流量是互联网平台的立身之本,也是不少自媒体或机构的盈利基础,但为博眼球、为流量造假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上海辟谣平台每次澄清这类谣言后,都能收到很多读者留言,希望严惩造谣者和传谣者。

可是,“流量导向”“算法为先”仍旧是不少平台的商业模式,面对谣言,除了封停造谣传谣者的账号外,平台却没有对这一颇受诟病的商业模式出手。于是,并未从根本上杜绝造谣和传谣行为。

治理谣言并不是要求平台放弃流量和算法。但是,基于“科技向善”的角度,平台完全可以调整算法、善用流量——

第一步,当互联网上某条信息被判定为谣言后,算法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已经在传播的谣言,为它们打上标签,提醒公众不要相信;

更进一步,在算法的帮助下,平台能不能下架那些错误消息?

还有,权威机构发布澄清信息后,算法和流量能否助力这些信息,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尤其是定向推送给可能浏览过错误信息的受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网民的学历并不高。他们中,有的容易被繁芜纷杂的网络信息所误导,难辨真伪;还有的对造谣传谣的危害度认识不足,或是被人利用成为造谣传谣者,或是为了满足“自己出名”“增加关注度”的私心而走上违法道路。对于这些人群,很需要算法和流量,让他们接触到更多正面、正确信息,增强识别和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

此外,其余网民在批判造谣者和传谣者时,也可以从我做起,支持辟谣——看到谣言,主动举报投诉;看到辟谣澄清的信息,多多转发。也许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汇聚起来,不仅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真相,也有利于推动算法改变,让看不见的算法发现:原来,更多人期待的是正确的声音。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