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机杼声声传古今:黄道婆崖州学艺三十余载

[综合] 时间:2024-04-25 18:59: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70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机杼声声传古今:黄道婆崖州学艺三十余载

■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织造天地,文化衣被天下……”2月22日下午,周刊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机杼今黄崖城学宫渐渐热闹起来。放学后的声声孩童漫步其间,在黄道婆雕像前久久驻足凝视。传古

一梭穿行宇宙,道婆两手织就云裳。崖州余载黄道婆是学艺我国古代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少时沦落三亚,文化在崖州生活了30多年,周刊潜心向当地百姓学习棉纺织技艺。机杼今黄元代元贞年间黄道婆回到松江乌泥泾,声声革新了棉纺工具和棉纺技术,传古促使“松江布,道婆名天下”,崖州余载在中国棉纺织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亚崖州区黄道婆塑像。 徐慧玲 摄

从崖州到松江,从江南到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黄道婆这位普通的中国劳动妇女,不仅闻名中国,还影响世界,其勤劳、智慧、好学、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特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琼崖热土上闪耀光芒,被一代代海南人民传颂。

不一般的人生经历

少时离家,随商船出海孤身闯天涯

黄道婆出身卑微,史书没有给她立传,历史上关于黄道婆其人其事的记载存之甚少。最早记载黄道婆事迹的文人著述当属元明时代王逢的《梧溪集》以及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这两份珍贵的资料支撑起了后人研究黄道婆的一片天。

黄道婆不一般的人生经历,是以少时沦落到崖州为起点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

王逢的《梧溪集》对黄道婆的生平和籍贯做了补充: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林日举说,这两本书关于黄道婆的记述很简短,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不断地挖掘地方志、民族学的材料亦或是民间传说,黄道婆的生活轨迹渐渐被勾勒出来——

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乌泥泾的一个贫苦劳动人民家里,幼年当童养媳,由于受尽虐待和欺凌,毅然在一天夜里逃了出来,匆忙间躲入停泊在黄浦江边的一只海船上,她就这样随着要到崖州经商的海船离开了故乡。在崖州生活30多年间,黄道婆得到当地百姓的帮助,并学会棉纺织技艺。在回到故里的岁月里,黄道婆不仅把在崖州学到的棉纺织技术传授给乡里妇女,还革新了棉纺技术,极大推动棉纺技术的发展。

从上海乘船到三亚,航线海程遥远,自古被人视为畏途。在天埑变通途的今天,我们恐怕难以想象,黄道婆作为一名弱女子,是如何经受路程颠簸和航行安全挑战的。

黄道婆对十三世纪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是中国科技史上著名的棉纺技术改革家。在其殁后,上海松江地区的人民为了纪念她修起了黄道婆祠,把她当作“纺织女神”来祭祀,而且屡废屡兴。

崖州学艺三十余载

传奇匠人,从创新“崖州被”到“衣被天下”

数十年来,学界、坊间出现过怀疑黄道婆籍贯身世的观点。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陈光良看来,黄道婆的籍贯虽有争议,但她在崖州学习纺织技艺,在棉纺织技术和生产工具上作出巨大贡献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梧溪集》的记载和《黄道婆在崖州》的传说,可推知黄道婆在海南崖州黎族民间生活了30多年的光景。在这里,黄道婆度过自己人生中如诗如歌的年华,练就一身织绣好本领。

据清代褚华《木棉谱》记载,黄道婆到崖州后,流落在“崖州海峤间”。三亚市崖州区城西村村民刘建雄说,当地有人传闻,黄道婆先住在旧崖城西门外的广度寺(俗称观音阁),后来搬去附近的水南村,但这一说法并无相关史料记载,无从考证。

“黄道婆在经历自己既曲折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流落岁月后,回到久违的故里,成为海南黎族锦织技艺北传使者。”陈光良认为,黄道婆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革新棉纺工具等,其真诚、好学、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黄道婆文化精神,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三亚崖州区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顾问何擎国说,当年黄道婆孤身一人来到崖州地区,如何融入黎汉杂居的社会环境,对她而言是首要考验。“黄道婆以真诚和善良面对陌生的环境,获得了当地人民的认可,才会将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于她,而黄道婆真诚学习的态度,让她最终学成而归。”

“执着的创新精神,则让黄道婆从一个出逃女子逐渐成长为拥有一身织绣本领的能人巧匠,也是她走上传承——改革——创新成功之路的关键。”陈光良补充道。

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随着年纪的增长,黄道婆思乡之情愈加浓烈,她告别崖州,“始遇海舶以归”,返回松江乌泥泾。

回到家乡后,黄道婆发展和推广在海南学到的棉纺技术,使江南一带,一时弹弓铮铮,机杼声唧唧。

与此同时,黄道婆大胆革新,把手摇式只能纺一根纱的踏车,改进成一手能纺三根纱的三绽脚踏车,其速度更快,产量更高,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并在松江一带很快得到推广。

黄道婆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汲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工艺,传授给乡里人。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间,“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引来多地竞相仿效,风靡全国。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快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18世纪乃至19世纪,松江布远销欧美,获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

“从克服艰险漂洋过海南下,认真学习技艺,到取长补短,革新纺织技艺和工具,黄道婆勇敢、真诚、创新、奉献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在过去、现代抑或将来,都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弘扬。”林日举说。(徐慧玲)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