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走进绿色文山】团结花开映山红 正文

【走进绿色文山】团结花开映山红

[焦点] 时间:2024-04-19 21:46: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45次
八宝贡米迎来丰收季

  金秋九月,走进七乡大地又迎来了丰收的绿色季节。稻谷金黄,文山辣椒火红,团结瓜果飘香……

  一个个家庭增收致富、花开红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实落细,映山各族同胞感到温暖、走进多元民族文化齐驱并进。绿色满载绿色新希望砥砺前行的文山七乡儿女,锚定“三个定位”,团结真抓实干,花开红奋力奔跑,映山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走进创造幸福生活。绿色

  民族团结互助 促乡村全面振兴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文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和实力;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清晨的西畴县莲花塘乡香坪山景区薄雾轻绕,绿树葱茏。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孕育了香坪山群山竞秀、溪水淙淙的自然景观,成为负氧离子“爆棚”的康养之地。

  “在大地湖上划船、鸡冠山森林里漫步、木兰谷科普探秘、农业庄园采摘,我们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将景区打造成‘大地湖畔田园综合体’,发展生态旅游。”莲花塘乡党委书记赵恺歌说,同时发展绿色产业,栽种八角、杉木等经济林,林下种植黄精、重楼、金线莲等中草材,让青山变金山,让群众增收致富。

  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将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如今已成为西畴生态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整体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周边农民群众集体创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眼下,马关县12万亩稻谷迎来丰收季,砚山稼依镇的辣椒映红了村民丰收的笑脸,广南的八宝贡米早已预订一空……富民产业在七乡大地遍地开花,成为各族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一座座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长城,怪石嶙峋的石旮旯地被改造成一片片绿色的希望田野,宜生、宜长、宜居、宜人,绿色已成为文山州各族群众致富的最美底色。

  在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进程中,文山州把加快民族乡村振兴放在突出位置,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领各族儿女走向共同富裕。

  稳边富民强村 携手奋进奔小康

  9月的小坝子镇,山体青翠,云雾缭绕。绿树掩盖下的张家湾村,崭新的房屋依次分布,鸡犬相闻、阡陌交通,犹如“世外桃源”。

  张家湾自然村隶属于马关县小坝子镇田湾村委会,2020年以来,小坝子镇党委、政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扎实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着力破解产业发展滞后、发展途径不多、群众缺乏持续稳定收入来源的问题短板。

  得益于边境小康村项目的实施,如今的张家湾村山梁上新修了道路,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通往山外的致富路;村干部自发成立砂仁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在村委会的带领下,40余户群众积极发展砂仁种植,目前全村共种植砂仁2000亩,长势良好,昔日的穷山村蜕变为家禽成群、遍地蔬菜的美丽新村。

  近年来,文山州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推动边境地区融入发展,为边境地区团结稳定、繁荣发展凝心聚力。“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文山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马应聪说,通过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同步推进项目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村寨”活动,铸牢示范村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团结共进,亲如一家,共同奋斗,共享成果,共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圆”。

  做好民族工作,事关边疆巩固大局。文山州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目标,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上,建设了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示范带,因地制宜扶持边境一线产业发展,着力建设繁荣和谐边境,实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共同繁荣进步 共建美好家园

  民族舞气势磅礴,竹竿舞节奏欢快,壮族抛绣球男女互动妙趣横生,在文山州民族职业学校,来自各民族、各地方的学生正在开展民族文化教学活动。

  室外的民族文化活动生龙活虎,室内的民族文化课堂博大精深。在这里手工刺绣、民族蜡染、手工纸艺坊、手工绘画等民族传统技艺登堂入室,成了学生的必修课。看似普通的教学工作却蕴含了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深意。

  一直以来,文山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弘扬“老山精神”、新时代“西畴精神”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充分挖掘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坡芽歌书、铜鼓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推进“六个文山”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组织拍摄和创作了《坡芽情歌》《铜鼓姑娘》《幸福花山》等为代表的文山民族文艺作品。

  举办壮族陇端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花山节、彝族跳宫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全面展示多姿多彩的文山民族文化。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通过丘北普者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创建、广南八宝世界稻作文化示范区建设等项目,传承民俗文化传统,助力乡村振兴,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少数民族聚居区自我发展能力,让民族特色村寨成为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民族团结好家园。

  紧跟时代步伐,文山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性任务,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凝聚起七乡大地各族儿女共同奋斗的力量。

  以“九进九创”创建为主要载体,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村寨、军营、景区等作为主阵地、主渠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打造了一批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砚山县、丘北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砚山县田心村、普者黑景区、富宁县坡芽村、云南苗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丘北县上那红村、广南县坝美村等7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迈入‘十四五’,我们要聚焦‘把文山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展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持续改善民生,在云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贡献更多文山力量。”马应聪说。

  故事

  砚山县:荒山变绿 绿山成金

  养殖黑山羊,发展核桃种植,林下发展白芨、滇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在砚山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沿着崎岖的山路蜿蜒前行,满眼绿色。砚山县维摩乡长岭街村党总支书记聂应菊正在打理核桃地。“我们三尖山村曾经是全县石漠化最严重的村子,过去只能在乱石林立中种些玉米、辣椒等作物,家庭年收入仅有几千元。”提起这些年的变化,聂应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栽种牧草保住了水,羊儿产生的羊粪,育肥了套种在石漠地里的核桃树;从石漠地里探索出生态循环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

  “零星散养形不成规模,抗风险能力弱,必须要抱团取暖。”为此,聂应菊积极动员群众,于2015年牵头成立了应菊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合作社的成立,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省、州、县、乡等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聂应菊积极探索“核桃+牧草+山羊”的复合经营模式,首先将100亩庄稼地改种核桃,发展经济林果,随后又利用林下资源空间,在核桃林下种植牧草150余亩,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山羊牧草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种植核桃等经济果林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

  如今,合作社已有社员165户,目前共推广种植核桃林1600亩,养殖黑山羊5000余只、肉牛400余头,林下种植滇黄精、白芨等中药材56亩,经济价值共达1640万元,社员养殖收入最高达13万元,最低收入3万元。

  产业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砚山县把石漠化治理与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助推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断探索石漠化地区发展新模式。

  “全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要求,依托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中央财政补贴试点项目、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防护林工程和林业产业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以核桃、油茶、花椒为主的木本油料林,李子、桃、板栗、苹果等经济林,积极探索开发林下经济产业、湿地保护及森林康养等项目,确保生态恢复,群众致富。”砚山县林业草原局副局长徐兴平介绍。

  通过积极推广林下复合经营模式,荒山变绿,绿山成金,聂应菊和乡亲们在石漠化地区开拓出了绿色生态农业的一片广阔天地,让曾经“九分石头半分土,还有半分露露头”的三尖山更绿更美更富裕。

  见闻

  老寨村:红色旅游显特色

  昔日英雄边关,今日旅游名村。麻栗坡县天宝镇老寨村的村民们在传承红色、编织绿色中创造着他们的新生活。

  有人说,红色老寨是一面旗。1948年,中共桂滇边工委在村内建立起民兵护乡中队、民兵大队和农会组织,并带领村里民兵参与解放麻栗坡的战斗。不仅如此,这里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守边固边的最前沿,见证与铸就了“老山精神”。

  有人说,绿色老寨是一幅画。一幢幢风格统一的两层中式别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家家户户庭院里果蔬飘香,溢满浓浓的乡愁,成为远近闻名的边关最美少数民族村寨。

  黄世兰是土生土长的老寨人。过去,全家5口挤在3间瓦房里,14亩山地是全家人的口粮,生活困难。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黄世兰家与全村一道建起了二层小楼。她把家里剩余的3间房开起了民宿。“单民宿一项一年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黄世兰说。

  近年来,老寨人依托“英雄老山圣地”AAAA级景区和老山神炮主题公园等丰富的红色文化,以“追忆军旅生涯、品味荣光岁月”为主题,主打“红色牌+农家牌”,提供民宿、林果采摘、特色美食、田园耕作体验等服务,老寨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旅游目的地。

  老寨的产业正初具雏形。百香果、芒果、咖啡、火龙果、番石榴等经济作物爬满山坡。“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村集体每年实现收益5万元,群众也尝到了甜头,每年可增收35万元,并有望逐年递增。“外出务工、农家乐、开民宿、土地流转、基地打工……”黄世兰说起村民的收入来源,满是自信。

  珠街镇:丰产梨园增收入

  仲秋时节,正是广南县珠街镇长冲村瓜果飘香的季节。

  村口,55岁的村民王玉莲正忙着把刚刚采摘下来的长冲梨堆放整齐。“我们的长冲梨很好卖,常常是一采摘下来就被订完。”王玉莲高兴地说,今年家里种了30亩左右的长冲梨,预计会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

  长冲梨因发源于长冲村小组而得名,这里海拔1700米,是广南县海拔最高的地方,因气候温差大,且梨园梨树行间距很宽,通风透光,产出的梨个大皮薄汁多肉细、鲜甜可口,深受欢迎。

  “我们通过举办彝家长冲梨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不断提升长冲梨的知名度。同时,针对长冲梨种植分散、缺乏规范种植技术的实际,引进云南昊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发展长冲梨种植。”珠街镇党委书记杨有龙说,过去一些长期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看到家乡的长冲梨热销,都纷纷回来种植梨树。

  目前,珠街镇长冲梨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9500亩,其中包括丰产梨园2800多亩,远销广东、上海、浙江等地,逐渐走向全国市场。杨有龙充满信心地说:“今年预计产量在960万公斤左右,产值将达6000万元。”

  与梨共“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接下来,珠街镇将根据文山州委、州政府对广南“三个发展定位”以及广南县委、县政府“1165”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产供销”一体化体系,打造长冲梨产业集群,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目标。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梅君 张文峰 马喆 黄鹏 殷洁 吴沛钊 刘畅 杨质高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