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写文章的“四重境界” 正文

写文章的“四重境界”

[百科] 时间:2024-04-27 09:19: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79次

原标题:写文章的四重境界“四重境界”

三国曹丕在其《典论·论文》里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写文章不朽之盛事。四重境界”有人提出,写文章写文章是四重境界“深”“浅”“入”“出”的四种组合,即“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写文章不同的四重境界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境界。

“浅入浅出”的写文章文章行文简单明了,意境浅显易懂。四重境界比如启蒙书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就比较简单,写文章太复杂就不适合儿童启蒙学习。四重境界再比如,写文章村规民俗乡约也相对比较简单,四重境界多是写文章一些大白话,方便口口相传,四重境界复杂了,村民理解不了,不利于遵守。还比如,一些文电条文宣传标语,要求行文简单明了,便于执行。浅入浅出的文章并不是不好,有时候还非常必要。简单的问题简单写,简单的问题写简单,理解简单,便于消化吸收。

“浅入深出”的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并不复杂,表达出来的内容比较复杂。也有人形容其为“无病呻吟”。比如,有的文学作品立意比较浅显,但是读起来并不容易理解。这类文章也多为人们诟病。比如,苏轼之《答谢民师书》里云:“杨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杨雄乃西汉著名文学家,然好作艰深晦涩之辞,用以掩饰内容之肤浅。有的材料文章本来几点就能说明,也要装腔作势搞得佶屈聱牙。明代茹太素曾给朱元璋上了一道长达17000字的奏折。朱元璋令中侍郎王敏读给他听。王敏一口气读了1万多字,朱元璋还是没搞清楚茹太素要说什么。读到最后才接触到正题,一共写有五件事,而写这五件事的只有500字左右,其他全是废话。故作高深,用难懂的语言讲述人人都知道的意思,是文章大忌。

“深入深出”的文章立意也深,写得也比较深刻复杂。翻阅《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中举片段。周学道主考选拔人才。范进第一个交卷,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想:“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第一遍,周学道觉得范进之文无味嘲笑之;第二遍,觉得有些味道;第三遍,感叹“天地间之至文,一字一珠”,取笔细细圈点,回味无穷。范进的这篇文章大抵就属于深入深出型的。深入深出的文章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得懂的,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深的味道来。这也侧面反映作者行文之隐晦含蓄。深入深出的文章不一定提倡,但是深入的功夫还是值得肯定的。

“深入浅出”的文章立意深刻,读起来却很有意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的还很有画面感。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深入浅出的好文章,读起来并不复杂,品起来很有意境。要写出深入浅出的好文章并不容易。浅出离不开深入,离开深入的浅出剩下的只有粗陋和浅薄;深入离不开浅出,离开浅出的深入必将陷入玄奥和浮华之中。只有把深入与浅出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来。深入浅出的文章是最高境界,历来为人们推崇。不仅是因为有独到的见解,也因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能够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即所谓“平白如话”。

写文章是人生之大事,也是人生之难事。只有深入生活,长期不懈,才能写出高境界的美文来。写文章还是人生之幸事,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也是个人能力素质的体现。(■刘奇山)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