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花别样红 | 红色娘子军雕塑:雕镂传奇筑芳华

[娱乐] 时间:2024-04-26 03:03: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98次

原标题:琼花别样红 | 红色娘子军雕塑:雕镂传奇筑芳华

提起红色娘子军,琼花奇筑总能让人想起那枪林弹雨的别样峥嵘岁月,并且会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家们塑造的红红琼花等难忘的英雄形象怀有深深的敬意。而作为当年那段红色传奇的色娘塑雕诞生地琼海,以两座著名的军雕红色娘子军雕塑来雕镂这段历史传奇,并将这些巾帼英雄的镂传形象永远定格于她们赤诚的红色芳华岁月。时至今日,芳华不少到访琼海的琼花奇筑人,都要到这两座雕塑前驻足瞻仰,别样怀念革命先烈,红红重温革命精神。色娘塑雕而这两座雕塑的军雕背后,也凝聚着雕塑创作者的镂传心血和付出。

红色娘子军雕塑:胡耀邦为塑像题字

在琼海市中心的芳华南门街心公园,静静伫立着一座身高2米、琼花奇筑身围1.5米的花岗岩雕像。雕像中,一位英姿飒爽的红色娘子军女战士脚踏草鞋,挎着步枪,昂首向前,坚毅地眺望远方。这就是著名的“红色娘子军”雕像。

琼海市红色娘子军雕像。李幸璜 摄

雕像的创作者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崔开宏、雕刻师陆三男等。1984年,为纪念红色娘子军,中共琼海县委决定在嘉积建一座纪念雕像。当年3月,负责塑像筹备工作的琼海党史办向琼海籍雕塑家卢鸿基、崔开宏等多位艺术家发函征稿,但收到的初稿并不理想。

7月下旬,时任党史办主任林鸿范上京拜访了崔开宏及时任解放军总后勤设计院设计师董传先,希望他们能回到琼海参与设计。作为土生土长的琼海人,崔开宏和董传先都心系故乡,也牵挂着家乡那抹绚烂的红色娘子军文化。面对林鸿范的诚心邀请,他们欣然同意。

8月中旬,崔开宏、董传先回到琼海,为了设计好作品,两人到多处采风,拜访了十几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搜集到不少与娘子军相关的素材,崔开宏设计出红色娘子军泥塑小稿,董传先设计了街心公园、雕像底座和平台。

据说,刚开始设计的娘子军塑像在气质上更偏向北方女性,形象上也与红色娘子军大多出身于农村的现实情况有所偏差。既要体现红色娘子军高大坚毅的气魄,又要塑造带着些许“土气”的农村女子形象,这样的设计并不容易。林鸿范请来琼海籍的海南日报社摄影记者陈德雄帮忙,希望他帮忙找几位模特。陈德雄为此数日奔波于琼海各个农村,经过筛选最终选取了4名较符合形象的农村女性。

此后,崔开宏根据陈德雄提供的模特照片,几易其稿,最终完成设计。为了更精益求精,陆三男还曾连续多天守在琼海街头观察。他将当地妇女的体型、样貌特征一一记于心中,回去对雕塑的神情、仪态一遍遍修改。由于过于专心,陆三男有一次在雕刻时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摔下,摔坏了三颗牙齿,满口鲜血,而待医生一镶上新牙,他立马重回岗位,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今天,当人们来到南门街心公园,静静仰望这座伟岸的娘子军雕塑,无论从其穿着,还是眉眼、体格,都能细细感受到海南妇女特有的健康、纯朴气质。正是因为众多雕塑家和工作人员的艰苦付出,这座闻名遐迩的红色娘子军雕塑最终得以成形。

雕塑选材的背后也有一番故事。时任琼海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崔修健介绍,为了防止日后因年久出现裂痕和藓迹,当时参与雕塑制作的工作人员决定只用一块完整的石料进行制作。同时大家根据气候分析,决定选用花岗岩作为雕刻材质。

可要寻到这样一块大石头并不容易,为了找到这块巨大的原料石,党史办的工作人员几乎寻遍了整个多异岭,最终才找到一块符合要求的40余吨重石料。经过2个多月的开采加工,这块巨型石料被加工成了20吨的粗坯石料,几经波折,最终通过大型吊车才运回了琼海县委大院。

雕塑底座的正面,写着“红色娘子军”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该字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所题。据悉,1985年红色娘子军雕塑开工后,琼海县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为应该请胡耀邦同志为塑像题字。当时,林鸿范找到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琼海人黎良端,请她帮忙。黎良端了解到,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陈维仁曾与胡耀邦一起工作,便在一次专程拜访中借机提起了题字一事。没想到,陈维仁热情地答应了。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中的雕塑作品。记者 袁琛 摄

很快,黎良端将琼海县委、县政府提交的报告和资料交给了陈维仁。陈维仁通过电话征得胡耀邦同志的同意后,将题字的相关材料送到了他的办公室。胡耀邦看完后对陈维仁说,为红色娘子军建造塑像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非常乐意题写碑铭。说完,他取出了笔墨砚,在宣纸上写下了“红色娘子军”五个大字,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黎良端从陈维仁手中拿到题字后,很快便将其寄回了琼海。随后,琼海县政府又找来资深雕塑家,把题字刻到雕像下方,并用金箔上色,娘子军雕像的碑铭最终得以完成,并于1985年8月1日,雕像正式落成。

落成的红色娘子军雕像很快便成为琼海的地标性建筑,吸引来一批批游客驻足瞻仰,成为全国各地游客到访琼海的必去之地。2000年初,红色娘子军纪念馆修建时,人们又在馆前复刻出一版一模一样的红色娘子军雕塑,以此重温那段芳华岁月,回顾那个经久不衰的红色传奇。

红色娘子军群塑:设计过程历经数月

在琼海阳江镇墟东坡广场,有一座古铜色的红色娘子军群塑,其塑像重约1.5吨,塑像及基座高7.1米。雕塑由3名娘子军战士组成,她们有的手握军旗,有的端着钢枪,这般英姿飒爽的女子形象,栩栩如生地体现出红色娘子军当年英勇奋战、不畏艰难的气魄,至今为人称道。

琼海市阳江镇中心的红色娘子军群塑。记者 王凯 摄

群塑的创作者庞启江说,自己生长和工作一直都在阳江。在当时,不少红色娘子军成员都是他的邻居、同乡。高中毕业后,庞启江回乡任教。有一次,学校请来老红军革命战士讲述红色故事,聆听革命前辈动情地讲述亲身经历,被深深触动的庞启江这才发现,过去的自己从未认真地了解那一段历史。

此后,庞启江调入阳江镇政府,同时担任阳江公社党校校长、文化站站长等职位。其间,他常常利用周末、放假等时间,去定安、陵水、万宁等地寻找娘子军,甚至横跨好几个省市,到广西甚至远赴新加坡,亲自聆听她们的故事。

越是深入了解,庞启江就越发觉得,红色娘子军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去挖掘和传播这段历史,而且作为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当时阳江也缺乏一个标志性的娘子军建筑。从小酷爱美术的庞启江想到,或许可以建一座雕塑,以供后人瞻仰和铭记。

他向阳江镇委镇政府汇报了这个想法,得到了时任主要领导的高度支持。此后,阳江镇人民政府还筹资十余万元,投入雕塑的建造。

1999年,庞启江正式启动群塑的设计工作。而在当时的嘉积镇中心,已经有了一座红色娘子军雕塑,如何设计出与其不同的作品,也是庞启江当时急需考虑的问题。与嘉积镇上的雕塑不同,庞启江在构思时更多地考虑到娘子军是一个群体,他希望通过不同角色的塑造,体现这支女子队伍敢于拼搏、奋勇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设计雕塑草图时,庞启江还得到了当时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冯明伟的帮助。两个人光是图纸就设计了4个版本。他坦言,自己当初也想寻找特定的娘子军战士作为群像原型,但效果并不理想。他一遍遍翻看过往娘子军战士操练的相片,通过想象来设计图纸,但单靠想象的制作并不生动。

筹备第二稿时,庞启江联系到多位民兵连的民兵到操练场进行军事演练,他通过现场记录,揣摩最能展示娘子军形象的动作和神态。可这个方法最后也行不通。

到了第三稿,庞启江和冯明伟到海口租了一个厂房,找来3名匠师作为模特重新设计。“枪怎么拿,旗怎么举,脚怎么放,眼神要往哪个方向看……这些都需要一一耐心调整。一个动作不得当,都会导致作品重心的不平衡,也体现不出娘子军们的英勇气质和顽强精神。”庞启江说。

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雕塑制作的过程也有不少步骤,需要先用泥巴雕刻,然后按照相应比例进行放大,用石膏翻刻成模,最后再使用玻璃钢进行浇筑。为何会选择玻璃钢?庞启江坦言,“当初也考虑过使用铜材,但最后放弃了这个方案。一方面选用铜材需要运到广州制作,耗时过长,另一方面也有价格上的考量。”

群塑的形体设计,也反复做过多次调整。比如,群塑左边的战士端着长枪,其迈出的是左脚,身子稍俯,位置靠后;右边举着灯的战士负责巡逻,因此身子较为笔挺,眺向远方;中间的连长右手高举大旗,左脚稍稍迈步,腰着短枪,体现着带头冲锋,指引方向的领队形象。

在娘子军的表情上,庞启江和冯明伟也做过不少考究。“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个年代的女子和现在的完全不同,她们总是眉头紧锁、双眼凝肃,这就是当时年轻人的急迫感、时代感,也是我们在作品中要力争体现的精神状态。”庞启江笑着说,为了日后游客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感受到娘子军的精气神,整个设计和调整历经数月,过程十分艰苦,但也非常有意义。

2001年7月1日,红色娘子军群塑最终落成,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得益于阳江镇委镇政府的细心保护,20多年过去了,群塑仍旧保存完好,其刻画出的娘子军形象依旧栩栩如生。每个到访阳江的游客都会选择到雕塑前瞻仰,重温那段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岁月,铭记红色娘子军英勇拼搏、不怕苦难的精神。

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中的红色娘子军浮雕墙。李幸璜 摄

红色娘子军雕塑档案

红色娘子军雕像位于海南琼海市南门的街心公园,于1985年8月1日落成揭幕。雕像由花岗石雕刻而成,坐北向南,高2米,连底座总高6.8米。座基石板铺设,四周呈六角形,围以石栏杆,占地面积40平方米。雕像后面是园林花圃等。

红色娘子军纪念雕像将红军女战士脚穿草鞋、肩背竹笠、风尘仆仆的一代巾帼英雄的气概做了充分展现。底座正面镌刻胡耀邦题写的“红色娘子军”。底座背面镌刻碑文,碑文介绍了红色娘子军的诞生过程和意义。1990年,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红色娘子军雕像为重点革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叶媛媛)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