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焦点] 时间:2024-04-19 20:57: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74次
而昆德拉的米兰意义在于——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他仍能举重若轻,昆德仍以嘲讽、拉们戏谑的不断方式思考。

文 | 姜浩峰

“天知道它刚才去了什么遥远的和作地方!碰到了什么幽灵!品中”2023年7月12日上海沉闷的相遇大伏天午后,刚翻到《不能承受的敢走生命之轻》中这一段,突然在微信群中看到消息,米兰“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昆德终年94岁”。拉们

米兰·昆德拉 图:东方IC

有朋友跟帖了一句——

他们都挺长寿。

那意思,和作如果不是品中昆德拉的死讯传来,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有关他的相遇新闻,也就想不起来他是生着还是逝去许久。

确实,米兰·昆德拉好久都未曾露面。就他本人来说,是隐士般的存在。而就世人来说,除了读他的书,似乎他的生,或者死,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去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图文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书的腰封上有一句话——

“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其实,也未必不是不敢走近他,而是没有机会走近他罢了。

《玩笑》《好笑的人》《告别圆舞曲》《生活在别处》《雅克和他的主人》……,印象中,上海译文版的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都不见序与跋。我手头的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是如此。

我悄悄在米兰·昆德拉简介上标上了他的卒年

我悄悄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米兰·昆德拉简介上标上了他的卒年,然后,脑际突然想到——

这部小说写成于1984年;

其文本的时代背景是1968年的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

而当94岁的米兰·昆德拉故去的时候,俄罗斯与乌克兰正经历着冲突。

这些事当然不能混为一谈。苏联当年是以本阵营的老大自居,或者说事实上他就是华约组织的老大。而如今的俄罗斯并不是当年苏联的简单承继者。况且,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当年都是苏联的一部分,或者说加盟共和国。俄乌冲突与1968年的捷克事件更是并不相同。

但世界就是如此充满巧合,战事也从未在地球上消失。

回到米兰·昆德拉本身。其实,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年代,米兰·昆德拉已经是一位知名作家。苏军占领布拉格后,昆德拉的《玩笑》一书立即被禁。显然,嘲讽苏联的他成了苏联眼中的异类分子。当年在东欧,除了波兰和南斯拉夫还有人提起他,其他地方,似乎这名作家从地球上消失了一般。

米兰·昆德拉夫妇

1975年,在法国人的斡旋下,捷克斯洛伐克当局特为批准了昆德拉夫妇赴法定居。从在雷恩大学任助教开始,昆德拉渐渐立足于西方社会,并于1981年获得法国国籍。

当然,在那个狂热的年代,这位作家并不为中国人所熟知。哪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译者许钧后来都回忆,自己1976年去法国留学,就生活在雷恩,可自己并不知道这位作家。我在想,雷恩这座城市不算大。也许许钧当年在街头,或者其他什么地方都遇到过那时的昆德拉。但许钧真正与昆德拉结缘,却是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买下昆德拉版权后的事。

“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赵武平来找我翻译昆德拉。我当时没有答应,后来找来法文本、英文本以及韩少功翻译的中文本,读下来发现有一定的翻译空间。我出于一个翻译人的直觉和欲望,觉得从翻译的角度,我可以拿出一个不同的昆德拉,或者说是不同于韩少功翻译的昆德拉。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位作家。”许钧曾如此回忆接下翻译昆德拉小说的活计的过程。

昆德拉为中国人所熟知,确实要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文学评论家李欧梵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介绍了南美作家马尔克斯和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

上海译文版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昆德拉的书被介绍到中国后,竟然突然间掀起热潮。各种译本,阅读、仿写、崇拜,一浪高过一浪。

回看那股热潮的起点,与美术上“八五新潮”对西方当代艺术的热捧,有相通之处——令改革开放后的一代青年感受到了——原来文艺还可以是这样的。

稍微回顾一下当时那些文学青年——莫言、余华、王安忆、毕飞宇,后来似乎都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过自己是如何受到昆德拉的影响。

由于1988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好莱坞导演考夫曼拍成了电影《布拉格之恋》,其更广为社会大众所熟知。当然,无论饰演托马斯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还是饰演特蕾莎的茱莉亚·比诺什,他们对人物的诠释,亦令人难忘。

《布拉格之恋》剧照

国人都认为,米兰·昆德拉是一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后来,这个国家一分为二——捷克、斯洛伐克。回看昆德拉1929年出生的地方——布尔诺,位处捷克南部。从这个角度出发,当然可以视昆德拉为捷克作家。并且,直到20世纪80年代写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还是用捷克母语在写作。

到了21世纪,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无知》以及一些随笔,已经用法文写作了。但我们也必须记住,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的公民身份。2020年,他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当年的昆德拉粉丝莫言,已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了,可昆德拉并没有获得过诺奖。

当听一些非常年轻的朋友聊起米兰·昆德拉,言必称技法,或者提到他作品的当代性的时候,我一直想说,其实,1968年的时候,米兰·昆德拉是一个政治敏感人物。他爱他的祖国。实际上,他的祖国也不想抛弃他。但因为1968年的事件,出走法国已经是昆德拉最好的出路了。位处东欧与西欧之间的捷克,很难有他的庇护所。

而昆德拉的意义在于——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他仍能举重若轻,仍以嘲讽、戏谑的方式思考。还要记住,昆德拉的最为知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实写作于1984。那时候,距离他几乎没有作品问世的60年代末,已经20年了……

昆德拉去世了,带走的是几代人的青春。起码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总有人在读他的作品。其实,他对欧洲向何处去的思考,在字里行间,更需要未来的人们来读……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