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男生苦学成同学心中扫地僧!100多年前图书界也有“扫地僧”

[知识] 时间:2024-04-27 05:07: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3次

  中国小康网 近日,扫地僧江苏淮安,脑瘫男生大二学生马豪成自幼患脑瘫,苦学但求学路上他总是成同最勤奋的那一个。马豪成每天学习10多个小时,学心除了自己的中扫专业还自学软件编程、视频剪辑和3D建模。地僧多年酷爱古诗词的前图他,还自作词曲谱写古风音乐,书界他成为同学心目中的扫地僧“扫地僧”。引发社会关注。脑瘫男生

1620456655682045.png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读书能否改变命运引发热议,苦学而我国晚清时期有一位国学大师,成同靠译书救活一家出版社的学心故事,成为了当时出版人与作者的中扫佳话,一起来看一下。

  蒯光典,字礼卿,号季逑,又自号金粟道人、斤竹山民。安徽合肥人。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思想家,是革新派、清流派重要人物。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在晚清时是直隶候补道,属于北洋系统,住在天津。他虽然在文坛走红,可在官场上却很不得意。实际像他这种留学生出身、熟悉洋务的人,应该是仕途通达的,之所以成了“黑道台”,据说是脾气不好,喜欢骂人。对于同僚,他都瞧不起,因为这些候补道中,有的都是花钱买的捐班出身。严复对上司的态度,也很不客气,加之自己性子又散漫,当然就仕途不顺了。

  严复不但仕途不顺,而且闹穷了,便托人向蒯礼卿借三千元,老蒯慷慨地借给了他。没想到严复对老蒯说:“要我还债,实在无能为力。我译了几本书,自己没资金出版,给别人印也没有买家。老蒯,咱俩是道义之交,就把这几本所译作,作为还债的钱吧。”

  没想到老蒯痛快地答应了。不过那些译稿,要印出来卖给人家,才能值钱。严复的译稿一共有七部,里面就包括《穆勒名学》《原富》等经典。老蒯收了其中大部分,要不然有什么办法呢?新文学是有时效性的,为了开风气之先,赶紧要印出来才好。因此老蒯就有了开办译书局的冲动了。

  那个时候印书,全国只有上海最为便利,而且出版以后,也只在上海有销路。上海四通八达,各地书商都到上海来批发,因此老蒯决定到上海开一家出版社了,这家出版社的名字,便唤作“金粟斋译书处”。

  老蒯的下属有人常驻上海,有人往来宁沪,有人管理财务,至于编辑、印刷、校对等,就专门选了两个编辑。老蒯嘱咐他们:“严复的书,不能擅改一字,但是校对却要十分小心。”老蒯认为,一部高深的书,只要错了几个字,原意就会尽失,如何对得起人家呢!

  严复的书,理论很深,没有一定基础的人是不能理解的。却马上可以排印,因为自从《天演论》名噪一时,好多人都急着要看严复的新书,而且社会已风闻,将要由金粟斋出版了。所以老蒯对大家说:“只要是严复的书,就要快速出版。至于印刷费,我已筹措好了。我们是为了开风气,不是想在出版上获利。到出版以后,能够以此周转最好,实在不行,我再另想法子。”

  于是金粟斋便与吴云记和商务印书馆订了合同。严复的书大多在商务印书馆排印,编辑们便天天往那跑了。严复的稿子,有自己刻好的稿纸,写的一手好行楷,也有他自己涂改的地方,但都用红墨水标得清清楚楚。即使是这样,编辑们都小心翼翼,要校对四次,头校、二校、三校之后,还有一次清样。

  蒯光典的金粟斋出版严复的书,除了《穆勒名学》、《原富》之外,还有《社会通诠》、《群学肄言》等等,都是名作,虽然比不上《天演论》,但也传诵一时。可金粟斋却不能维持下去,因为像老蒯这样的有识之士,提倡新文化事业,都是为了开风气,并不是为了谋利。在经济上没打好基础,自然不能持久。所以老蒯开这个出版社,最低限度,就是要使严复的译著可以早日出版。(子华)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