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长三角科创飞地:从招商引资到“双招双引”

[休闲] 时间:2024-01-23 17:09: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50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不久前,双招双引安徽宣城首个跨行政区建设的有趣引资“科创飞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启用。长地

不止宣城,角科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的创飞东北角,还聚集了金华、招商湖州南浔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的双招双引科创飞地。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向西约两公里,有趣引资G60松江·安徽科创园也已投入运营。长地

“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地理上不与本区毗连的角科土地,最早是创飞因历史、政治、招商地理等原因而形成的双招双引行政飞地,如上海位于安徽宣城的有趣引资白茅岭农场。后随着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长地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产业飞地应运而生。

近年来,“科创飞地”不断涌现:后发展地区主动到先发展地区设立科创中心,借助飞入地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实现研发、生产两地化。

尤其在长三角,江浙皖地区在上海设立科创中心、人才科创中心等科创飞地,正蔚然成势。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飞地是飞出地利用飞入地的科创资源、人才优势以及生活品质,为本地企业在飞入地设立异地研发中心提供的特殊服务。它可以是几层楼,或是一栋楼、一组楼群,不止在于招商引资,还在于招引人才、利用异地大型科学装置等。

“引进来”“走出去”

2020年6月正式启运的南浔科创飞地,是较早入驻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的科创飞地。南浔科创飞地负责人李加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目前飞地出租率超60%,共有40余家企业入驻。产业定位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配件、泛半导体、人工智能,电机电控、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等符合南浔发展导向的产业企业为主。

李加清指出,入驻企业一方面需“双注册”,另一方面需在人才梯次、研发能力、行业性质、技术先进性等十余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中达到入驻条件。相应的,飞地给入驻企业提供了租金折扣、免租期等优惠。

近期启用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同样为企业准备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宣城科创飞地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入驻企业租金按年“先缴后返”,年底依据考核结果可以返还最高100%的租金;入驻企业在宣城注册的公司,也可享受落户园区的配套政策,包括依据企业纳税规模给予一定返税。“政策还在不断调整。比如考虑到和周边飞地比优势不是很大,我们也在考虑调整租金按季度缴纳。”

“就南浔在全国各地的飞地而言,至今共孵化出6-8个项目去南浔落产。”谈及飞地在科创中的作用,李加清认为“加速器”比“孵化器”更为贴切——入驻企业以经过市场验证的企业为主,种子企业较少。“经过市场验证之后来到飞地,我们通过百亿产业基金的金融助力、市场嫁接让它快速成长。”

不仅将科创项目“引进来”,科创飞地也为本地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窗口。宣城科创飞地相关负责人指出,科创飞地目前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招引优质项目的研发中心到飞地,入驻后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原则上在宣城落地;二是为宣城的骨干企业提供设立异地研发中心的空间;三是为宣城的中小企业提供对外的产学研交流平台。

在宣城飞地5楼,记者看到,来自宣城的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设立了异地研发中心。宣城科创飞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华晟作为光伏产业龙头企业,未来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相比政府、园区直接招引到宣城,飞地的吸引点在于为企业在上海提供了研发办公场地,构建‘研发在沪、转化在宣’的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新模式。”

“双招双引”

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不少科创飞地也逐步承担起招才引智的角色。

最早落地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时,南浔科创飞地还叫南浔(上海)科创中心,如今已更名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从科创中心到人才科创中心的转变,背后是南浔招才招商思路的变化。

放眼全国,李加清向记者介绍了南浔的飞地布局,包括在高校聚集地招人才、在产业聚集地招项目。“人才和项目都不可或缺。”

体现在运营模式上,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由南浔区政府所属的国有独资企业——南浔人才产业集团负责运营,并与柔性合作单位协同招商,采取了基金+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

宣城科创飞地负责人同样指出,人才中心位列宣城飞地四个定位中的第一位。人才招引一直是“卡脖子”问题,科创企业面临研发人员、高层次人才不愿意去宣城的情况,同样,当地企业也面临着人才难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有了飞地,企业可以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人才可以直接从上海招聘。

人才政策方面,目前在宣城缴纳社保的入驻单位引进人才,适用《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宣十条”),可以享受安居保障、购房补贴、薪酬补贴等待遇。

“看起来是税交到外地、引进人才指标计算到外地,但给上海带来的外溢效应也很大。”对于上海而言,曾刚向记者指出,外地在上海设立科创飞地,意味着上海有更多的高端人才就业机会、更大的人才市场;外地企业在上海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可以为上海研究成果向外地转移、转化提供新通道,进而提高上海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入上海的科技创新领域,助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城市建设。

创新探索

在地市密集设立飞地的当下,如何吸引企业、留住企业,也是飞出地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科创飞地从营商环境切入。宣城科创飞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宣城正尝试在惠企政策兑现方面为企业提供“免申即享”的政策服务。“我们也在沟通企业入驻后的嫁接,企业只有发展好,才愿意长期在这里发展。”

还有科创飞地在探索保留企业的“上海企业”身份。G60松江·安徽科创园打破了行政区位限制,该园区入园企业的注册、税收均在上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一做法在长三角为首创。目前,长三角大部分飞出地均要求企业在飞出地注册公司,税也缴纳在飞出地。

“飞入地、飞出地利益诉求存在相互重叠、相互竞争、相互矛盾之处,亟需进一步理顺、规范跨省创新飞地运营中的利益分享机制。”曾刚建议,在创新飞地的运营阶段,飞出地与飞入地利益分享比例分别为:税收征收30:70;专利统计40:60;高端人才统计50:50;GDP统计80:20。

放眼全国,河南在《关于完善“飞地经济”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通知》中,也提出“飞地经济”园区内新上产业项目达产后10年内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市县分成部分,“飞出地”与“飞入地”原则上按5∶5比例分享。

对于飞入地、飞出地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曾刚向记者进一步表示,建议建立协商机制。无论税收征收是四六分成还是三七分成,都可以协商找到折中方案。“目前还在自由探索阶段,需要通过协商,让创新飞地这件好事发挥好的效益。”

(作者:孙燕 编辑:卜羽勤)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