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下石碑山村村民永远感念雷锋 正文

下石碑山村村民永远感念雷锋

[休闲] 时间:2024-04-19 19:43:2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27次

  本报记者 王晓波

  1962年2月26日,下石雷锋随部队来到铁岭市铁岭县横道河子镇下石碑山村。碑山在这里,村村他度过了170天,民永给战友和下石碑山村百姓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远感回忆。

  “他干工作一丝不苟”

  1962年2月26日,念雷雷锋随所在部队到铁岭县横道河子公社下石碑山大队驻扎。下石雷锋带领运输连四班配合团部单独执行任务,碑山负责工程器材运输和部队的村村给养供应。

  “雷锋虽然个子小,民永但是远感性格活泼开朗,思想积极追求上进,念雷干工作是下石一丝不苟。”2月24日,碑山在电话里,村村雷锋曾经的战友、“雷锋班”第二任班长庞春学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下石碑山距离抚顺60公里左右,山区路窄、坡陡,雷锋和战友要在这条危险的路上往返奔波,运送施工材料和部队给养。为确保行车安全,一进入到驻地,雷锋就仔细反复勘察道路情况,并在笔记本上用各种符号记录下路况。

  1962年3月26日,雷锋绘就了“下石碑山至抚顺道路情况图”:发车下石碑山,经过水沟一条,土包一个,直角弯一个,到上石碑山。经横道河,过水沟一条,经过一个急转弯,过水沟两条,到金花楼……

  “这个地图绘制以后,极大地方便了运输连战友开车出行。”庞春学告诉记者,工作中,只要是有利于集体的事,雷锋都会主动承担、认真对待。

  这些年,庞春学一直以雷锋为榜样,多次给灾区捐款、资助困难学生,坚持走遍全国各地宣传雷锋精神,开展了3000余场宣讲。“在我的心中,雷锋从未离开过,他的最后一篇日记,也道出了我的毕生追求:‘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庞春学说。

  “他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

  说到雷锋,人们都会想到“雨夜送大嫂”的故事,循着这个故事线索,记者找到了横道河子镇下石碑山村一位84岁的老人,他叫艾荣普。

  据艾荣普回忆,1962年,他23岁,比雷锋大1岁,由于年龄相仿,自打雷锋和乔安山住到他家,他们就成了好朋友。

  1962年5月2日,天近傍晚,雷锋和战友乔安山带着他正在下石碑山村驻地刷车,突然天气骤变,大雨倾盆,雷锋急忙扯过帆布盖车。这时,公路上急匆匆地走过来一名30多岁的妇女,还带着两个孩子。

  雷锋上前询问情况得知,这名妇女姓纪,是从哈尔滨来的。从抚顺下车,一路走到这里,要到沈阳境内的章子沟去。章子沟离下石碑山村有十多里路,天已经黑了,雨还在不停地下,大嫂背着包袱,还带着两个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可怎么走啊!想到这儿,雷锋连忙说:“大嫂,我送您去。”

  说罢,雷锋跑回驻地取来雨衣,给大嫂穿上,又抱起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章子沟走去。两个小时后,终于把大嫂送到了家。回到驻地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雷锋特别热心肠,身边人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手。我永远记得他的样子。”艾荣普说。雷锋去世后,他化悲痛为力量,一生都在向雷锋学习,在工作上尽职尽责,退休后,又义务当起了护林员和雷锋陈列馆讲解员。

  “村里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在下石碑山村乡亲们的记忆中,雷锋衣着整洁、生活俭朴、为人谦和、热心助人。

  在位于横道河子镇的铁岭雷锋纪念馆内,有一张雷锋扛着锄头的照片十分生动,每当有人参观,讲解员们总会给大家讲起这样一段往事。

  1962年5月6日,雷锋忙碌而充实。他不仅把村里的路修了,还把汽车洗了。辛苦了一天,还没来得及休息,雷锋就看见村民王大爷正在田间扶犁耕地,于是,他便跑上前去求教,跟着王大爷学犁地。

  雷锋为什么学犁地呢?原来他每天开车在山里往返,看见到处都在忙春耕,每次卸完车,总想帮着乡亲们做点什么,可偏偏雷锋又不会扶犁耕地,只能干着急。

  自从跟王大爷学会了犁地,雷锋就时常抽空下地,不是在这家犁上几个小时,就是在那家犁上几个小时,村子里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铁岭雷锋纪念馆的序厅中央,耸立着一棵巨大的雷锋树,上面刻有经典的雷锋日记。据讲解员介绍,雷锋初到下石碑山村,见到红带沟千年古松,有感而发,于1962年3月4日写下了“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的经典日记,这棵雷锋树正是由此产生的创意灵感,寓意为雷锋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