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英歌队:“每一个女孩子都可以过飒然自信的人生”

[热点] 时间:2024-03-31 17:33: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06次

2014年,歌队过飒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获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2014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获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队员们在传承英歌舞,女英女孩英歌舞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歌队过飒人生。这就是然自人生女子英歌队成立的意义,“每一个女孩子都可以过飒然自信的女英女孩人生。”


  手腕摆动,歌队过飒衣袖翻飞,然自人生身着红绿表演服的女英女孩姑娘们踏着铿锵的鼓点,将手中的歌队过飒木槌舞出激昂澎湃的气势,汕头市潮阳区西门女子英歌队的然自人生表演点燃了新春的热烈气氛。

  自2023年春节英歌舞“火出圈”后,女英女孩越来越多人关注潮汕地区这项融合了南派武术、歌队过飒戏剧等民间艺术的然自人生舞蹈。2024年春节期间,西门女子英歌队的表演从正月初一持续至初五,之后每个周末几乎都有一场演出。

  在演出现场,英歌队队长吴燕花看到很多来自外地的观众,“他们从北京、江浙等地方特意来看演出,跟着我们的节奏一起呐喊,热情高涨。”

  过去的三百多年间,英歌舞只由男性传承,女子英歌队的出现是顺应时代精神的新传承。吴燕花和队员们相信“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借由英歌舞展现出女性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热爱和力量。

  “我还想要置身其中”

  潮汕地区每一年的迎神赛会上,少不了英歌舞的出场。数十至上百个表演者挥舞着刚健有力的动作,腾跃着雄浑激昂的步伐,在锣鼓喧天之中发出阵阵吼声,刹那间就能将旁观者带入一场声势浩大的狂欢。潮汕人民历来崇尚武力,这是先民在艰难的自然条件和斗争不断的环境中生存延续的坚韧保障,融合了武术的英歌舞亦能激发人们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吴燕花从小喜欢看英歌舞,与其他舞蹈不同,她觉得英歌不仅展现出舞者的力量,又在对英雄的演绎中显出一种豪迈的气势。看完英歌舞,她回家就会用木棍和擀面杖挥舞着玩儿,然后不免懊恼,“为什么英歌舞只有男子可以参加?”

西门女子英歌队在排练中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西门女子英歌队在排练中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陈奕云也想加入迎神的队伍。潮汕地区称神仙为“老爷”,迎神出游被称为“营老爷”,全城不同社区和居委会组织了一支长得看不到尽头的队伍,绕城走整整一天,“里面有武术、舞龙舞狮、男英歌等等,全民参与,非常热闹,你真的可以感受到很深的人文情怀。”

  作为95后,陈奕云理解营老爷对于当地人的意义,这是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敬爱,期盼先祖能为子孙后代带来福气,所以有许多人会在营老爷的过程中虔诚地拜一拜。一次营老爷时,陈奕云和同学在游行队伍中抬旗帜,参与进来后,她更加感受到传统文化感染人心的力量,“我还想要置身其中。”

  2011年,西门女子英歌队重新组建,吴燕花和陈奕云的心愿有了实现的可能。女子英歌队成立的第一年,15岁的吴燕花去看队员试训,她发现多年看英歌舞的经验让她一下子就能看懂基本功的做法,男子英歌舞和女子英歌舞虽然招式和打法不尽相同,但手部的动作是相通的。吴燕花当场果断地报了名。三年后,训练刻苦的吴燕花凭借出色的表现当选为队长。

队长吴燕花,演出时她走在队伍最前方,进行临场安排和指挥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队长吴燕花,演出时她走在队伍最前方,进行临场安排和指挥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陈奕云则在西门女子英歌队重建的第二年加入,父母担心加入英歌队有可能耽误学习,经陈奕云再三保证才同意她参与训练。而到了2018年,女子英歌队的表现早已全城皆知时,纪佳莹想加入的打算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她的妈妈一早就想让她去试试,她的两个堂姐也都参与过试训,女子英歌舞唤起了女性们心中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作为一支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队伍,女子英歌队的成员大多从15至20岁的青少年中选出,除了基本功达标的要求,还需要队员能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然而一整年的训练成果只会在营老爷的那一天里派上用场,如果不是热爱英歌舞的人,很难坚持下来。

  有团魂才有英歌舞的气势

  加入英歌队之前,纪佳莹不怎么锻炼身体,体能基础差,前几次的训练就让她双脚肿痛,苦不堪言。有一天晚上她痛到实在不想去训练了,在家拖拖拉拉不出门,妈妈安慰她,尽量再坚持,度过开始的困难期。队长吴燕花也不断鼓励她,“只要你认真地去学,认真地去克服困难,其他的就都是开心的事情。”

  因为队员多是在校学生,英歌队的训练多放在寒暑假和周末的晚上,每次两个小时,期间会密集地锻炼转槌,熟悉步伐,运动量极大,练完一场队员们往往浑身是汗。原本身材微胖的陈奕云训练一段时间后,迅速瘦了下来。训练是自愿参加的,但基本上每次训练四五十名队员都能按时到场。

  新队员总要经历不同阶段的适应期。最开始训练的时候,陈奕云常常感觉一头雾水,怎么也看不明白木槌是如何转的,小小的木槌在教练手中仿佛有千般动作,而她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木槌不掉落,“勉强做到‘人在槌在’的铁律。”掌握了转木槌的方法后,接下来还要适应鼓点的节奏,能跟着鼓点准确地踏脚步转木槌才算真正掌握了动作。后来,陈奕云甚至喜欢上了铿锵的鼓点,成为了队里两名鼓手之一。

  即使在训练中出了错,队员们也不会互相责怪,这令陈奕云感到温馨,“某一个人打错鼓,或者是招数错了,我们只是默契地一笑,只要改正就好了,大家都知道对方很努力,只是偶尔发生失误。”队员们私下的关系也非常好,陈奕云和同一年进去的队友都成为了好朋友,经常互相庆祝生日增进感情。

  吴燕花特别注重对团魂的打磨,“每一个队员组合在一起才是一支英歌队,阵形和打法都要互相配合,如果不团结,没有团魂的话,就算(个人)动作做得再好,也没有英歌舞的气势。”

  演出的时候队员们更需要互帮互助,营老爷的活动常常持续整个白天,从早上6点到傍晚6点,队员们跑跑跳跳、舞动身体,难免会出现服饰松动、小磕小碰的情况,然而游行的队伍不能停下,要依靠彼此的关心和帮忙去化解各种事故。更加考验默契的是阵形的变化,英歌舞演出没有固定的场地,跟着游行队伍绕城一周,一边行进一边舞动,吴燕花会根据道路的宽窄和路况决定接下来打什么招式,换动作时,一个手势一个步伐,队员们就能心领神会。

  男子英歌舞的表演者脸上会画上脸谱,表演《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而女子英歌舞不画脸谱,以淡妆为主,但在额头上画一个“火”的形象,这是西门女子英歌队的标志,吴燕花认为“火”象征着她们的团魂。女子英歌舞的服饰则只有红、绿二色,样式参考了传统戏曲中花木兰、穆桂英等女英雄的形象,演出时红队和绿队各站一列。

女子英歌队演出时,额头上画着独创“火”字型标志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女子英歌队演出时,额头上画着独创“火”字型标志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演出前一晚,队员们通常难以入睡,为一年一度的盛会而激动。凌晨两三点,她们穿上英歌服来到传承基地集合,为演出做服饰和妆容准备。5点,队员们出发前往游行队伍,只等6点仪式开始,她们就将以飒爽的英姿迎接新一年的祈愿。

  “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2020年至2022年,西门女子英歌队所在的潮阳区暂停了迎神出游的双忠公文化节,2023年后恢复,英歌队迎来了沉寂后的大爆发。纪佳莹于2018年加入英歌队,在去年春节前只参与过一次营老爷,然而她和其他队员都不曾放弃训练,因为她们知道,在潮汕地区,组建起一支女子英歌队有多么的不容易。

  西门女子英歌队最早成立于1952年,开创女子英歌舞的先河,然而队伍并没有一直传承下来。吴燕花解释:“潮汕女子大多数都比较顾家,结婚后要操持家事,养育子女,在以前经济条件差的时候,还需要为生活打拼,因为各种现实原因,队员只能退出,队伍就散了。”

  2011年英歌队重新组建时,请来第一代队员教授以往的打法“五下套”,已是奶奶辈的她们仍然把动作完成得一丝不苟。吴燕花能感觉到她们对英歌舞的热爱,也为中断传承而惋惜,更加珍惜现在跳英歌舞的机会,“其实大家骨子里头还是有一股劲儿,不管怎么说,男女是平等的。”

  在传承以往打法的同时,西门女子英歌队创作了多套新打法,例如对打十下套“双凤贺春”及十二下套“百凤齐舞”,吴燕花还创作了一套单打“回环太极”。对她来说,“生活处处都有英歌舞”,“回环太极”的灵感来自老人们在公园晨练的太极扇。

  每一次练习新打法,尽管需要重新学习动作、磨练配合,但队员们都很乐意。陈奕云经历过女子英歌队创立之初备受瞩目的头几年,“因为是‘女子’,我们显得有特色,但我们希望能够凭借实力来回报人们的关注。”纪佳莹非常喜欢现在的新打法,“老打法更多地表现了柔的一面,而新打法结合了武术招式,打起来更加干脆利落,刚劲十足。”

2023年1月26日,西门女子英歌队参加潮阳区新春广场舞汇演活动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2023年1月26日,西门女子英歌队参加潮阳区新春广场舞汇演活动 图/西门女子英歌队提供

  队员们在传承英歌舞,英歌舞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人生。纪佳莹入队时还是一个特别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小学生,现在她进入高中,开始认真考虑是否成为一名体育生。

  陈奕云觉得英歌舞让她变得更加勇敢了。原本她有些腼腆,第一次在大街上演出英歌舞时非常紧张,但当鼓声一响,她整个人都沉浸在鼓声里,看她表演的同学夸她“散发着自信的光芒”。从那以后,不管是在上学还是工作中,当需要上台讲话、自我表达时,她发现自己都能沉着流畅地完成,“营老爷时那么多人看我表演,我都能行,还怕什么呢?”

  陈奕云有时候想,这就是女子英歌队成立的意义,“每一个女孩子都可以过飒然自信的人生。”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