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专利纠纷“硝烟”再起!行业竞争白热化 巨头加速争夺新技术话语权

[知识] 时间:2024-03-29 18:04: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7次
K图 BK1031_0

  技术创新是光伏产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近期帝尔激光(300776.SZ)与海目星(688559.SH)、光伏TCL中环(002129.SZ)参股公司与爱旭股份(600732.SH)之间的专利再起纠纷,再次将光伏企业专利争夺话题推至聚光灯下。纠纷竞争技术

  财联社记者从海目星公司获悉,行业与帝尔激光之间的白热诉讼纠纷均已终结,唯一被判侵权的化巨话语一起案件涉及的是PERC设备,但公司的头加发展方向已经转移至TOPCon、BC等领域,速争对于公司经营几乎没有影响。夺新而TCL中环参股公司Maxeon与爱旭股份的硝烟海外诉讼还在进行中,爱旭股份发布声明否认在BC电池专利方面存在侵权。光伏

  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专利再起光伏专利技术之争反映了企业间在技术创新及商业利益的纠纷竞争技术较量升级。由于行业同质化产能大幅扩张,行业供过于求趋势下竞争更加白热化,未来专利纠纷的案例或将持续增多。企业将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增效,这将成为获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

  又见“专利战”

  帝尔激光于11月20日和21日在其微信公众号“帝尔激光”上连发声明函。声明函显示,经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已于2023年9月20日取得生效判决书,判决海目星立即停止侵害帝尔激光专利权(专利号ZL201820833146.8)的行为并赔偿帝尔激光经济损失和合理维权费用。

  据悉,因海目星未主动履行判决金额,深圳市中院查封、冻结、扣押海目星相应金额财产后,海目星已向帝尔激光支付判决金额。

  帝尔激光表示,本案后,如帝尔激光发现海目星还存在其他未拆除的涉嫌侵权设备,或仍进一步制造、销售侵权设备的,帝尔激光将进一步采取维权措施,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诉请法院要求拆除、销毁侵权设备。

  不过,11月21日,海目星在其微信公众号“海目星激光”上发布“郑重声明”作为回应。

  声明显示,2022年,帝尔激光对海目星提起五项专利侵权的诉讼,均已于近日结案。其中四起案件在法院审理阶段原告主动撤诉;另一起案件对应的被诉PERC 设备,海目星并未面向市场出售过。

  对于专利诉讼案件的情况,海目星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与帝尔激光相关的专利纠纷案件均已经审理结束。“一共有5项专利诉讼,其中2项在报给国家专利局确认的流程环节就被驳回了,还有2项是帝尔激光在申请审理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就撤诉了。”

  而这剩下的1项诉讼,上述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该专利关于PERC设备,具体叫“花篮自循环供收料机”,“这是比较老的技术,已经不是海目星目前关注的方向,因此对公司经营没有什么影响。该设备使用的花篮结构,应该是在较早以前被帝尔激光先注册了专利,但其实这种结构在行业中比较通行,设计中难以避开,各家企业都在使用。”

  财联社记者查询到这起案号为“(2023)粤03执2173号”的案件,海目星的被执行金额为20.5万元。

  无独有偶,TCL中环近日发布公告称,其收到参股公司Maxeon的通知,由于专利被侵权,已经对爱旭股份、爱旭股份的子公司、分销商在德国曼海姆地方法院提起了诉讼。

  对于TCL中环所称的专利侵权,爱旭股份发布声明,表示不存在对该专利的侵犯。“针对该项诉讼,公司将积极应诉,并与全球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共同捍卫我们的正当权益。基于诚信透明的原则,公司将及时公布此项诉讼的进展。”爱旭股份表示。

  技术分歧下鏖战犹酣 BC电池再次成为焦点

  在过去数年里,PERC电池技术一直是光伏行业主流。但是当前,光伏市场已经走到新一代电池技术迭代的转折口,正向TOPCon、HJT和BC(或IBC)等电池技术方向迈进。

  这次产生纠纷的帝尔激光与海目星,均经营激光设备,并都在新一代光伏技术领域进行布局。

  近期投资者交流活动上,海目星表示,截至今年11月,公司TOPCon SE设备市占率约为40%。在光伏领域,除TOPCon技术以外,公司在BC电池新品研发方向上已完成产品验证并获得了客户认可,同时,在TOPCon激光辅助快速烧结设备(LAS)已实现突破,并已成功完成出货。

  帝尔激光披露,今年三季度,公司应用于TOPCon电池工艺的激光LIF技术,一经推出就获得客户的认可并取得量产订单;在BC电池工艺上,头部公司宣布选择BC路线,公司今年应用于BC电池的激光技术已经取得10多吉瓦订单,继续引领光伏行业激光技术发展。

  而另一起专利纠纷的双方,爱旭股份与TCL中环均在BC技术领域拥有较大话语权。

  爱旭股份一直押注ABC电池路线,其在珠海首期6.5GW ABC电池项目已实现投产。按照规划,至2023年末,爱旭方面预计将完成珠海首期10GW年产能电池及配套组件项目的建设,并力争实现义乌15GW年产能电池及配套组件项目的建成投产,建成后将形成年产能25GW的ABC电池及组件的制造能力。

  根据爱旭股份方面透露,其A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6.5%,并采取无银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与之对应的ABC组件量产效率达到24%。

  截至2023年10月31日,爱旭股份围绕ABC技术申请专利325件,获得授权专利157件。

  TCL中环自2019年参股Maxeon Solar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随后进行增资成为第一大股东。Maxeon 的IBC(BC路线的一种分支)电池2004年就已投入商业,系全球最早率先研发且规模量产IBC电池的企业。

  根据TCL中环在公告中称,2023年6月Maxeon宣布基于IBC电池的组件Maxeon Solar7的光电效率达到创世界纪录新高的24.7%。据悉,Maxeon拥有全球范围内超1600项已授权专利及超过360项在申请专利的保护。

  这些专利纠纷,无疑再次将BC电池拉至聚光灯下。实际上,国内BC电池玩家并不多,这一技术路线今年曾一度引发争论。

  光伏赛道几乎全面倒向TOPCon路线之时,隆基绿能(601012.SH)选择押宝BC电池。隆基绿能在9月初的2023年中报业绩交流会上直言,其坚定看好BC电池技术路线,预计接下来5-6年BC电池将成为晶硅电池绝对主流,未来扩产将聚焦于BC电池技术。

  据悉,目前隆基绿能已建成HPBC电池(BC电池另一分支路线)产能约30GW。根据隆基绿能在2023年中报业绩交流会反馈,目前其HPBC电池良率超95%,在海外较TOPCon产品有1美分/W以上的溢价。

  此前,在隆基绿能大举进军BC技术之时,也有投资者表示了对BC技术专利的疑问。10月31日,隆基绿能曾回应表示,关于BC技术专利问题,在大规模量产前已经进行了判断,包括风险评估,公司认为不存在专利问题。

  不过,也有坚定走主流TOPCon技术路线的电池厂商。其中以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和阿特斯(688472.SH)等巨头为代表。

  同质化产能扩张加剧 部分企业获利能力下滑

  今年以来,国内光伏行业依然在一路狂飙。1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10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1-10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1.4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78%。

  然而,快速扩产可能出现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环节存在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风险。目前,从上游硅料、硅片,到电池片,再到下游的组件,均已出现价格非理性下跌现象。当近期国内光伏P型组件最低报价跌破1元/W时,业内对于提防“价格战”的呼声愈发强烈。

  财联社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光伏行业营收与净利增速,较上年收窄明显。84家光伏上市公司的平均营收同比增速为32.1%,上年同期为58.06%;平均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7.27%,上年同期为91.9%。

  尤其是第三季度,企业获利能力下降明显,反映出供过于求趋势下的竞争力减弱。32家光伏公司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5%,TCL中环、爱旭股份、隆基绿能、通威股份(600438.SZ)、固德威(688390.SH)等龙头均在列。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相关企业的争端表面上看是知识产权之争,实际背后是行业愈加残酷的竞争环境在作祟。当一些企业的市场领先地位受到冲击时,有动力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份额。“目前光伏行业还没有见底,部分企业生存将会更难。谁的技术更创新更多、更优质,谁就会在未来白热化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事情也确实如此。例如,今年以来,爱旭股份大举进军欧洲市场,与Maxeon Solar存在直接竞争。

  在10月的英国光伏储能展中,爱旭股份携ABC 组件等产品在展会现场与Segen签署100MW 的ABC 组件产品分销协议,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在9月,爱旭股份先是与荷兰光伏产品总供应商VDH SOLAR签署520 MW供货协议,随后与比利时光伏分销商Gutami达成供货协议。

  而Maxeon近来经营则出现状况。该公司10月宣布,其业绩受到全球分布式市场需求放缓、美国最大分布式客户违反付款合约等因素拖累,鉴于最新市场形势,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预计大部分裁员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财报显示,在第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2.276亿美元,环比显著下滑。11月21日,Maxeon 盘中触及4.7美元,股价创历史新低,年初至今跌超70%。

  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之争风云渐起,导致近一两年,围绕BC电池、TOPCon等新技术的专利纠纷此起彼伏,主要涉及到的光伏企业还包括韩华(HANWHA Q CELLS)与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中信博与安泰新能源等。

  许杰认为,毫无疑问,专利技术将继续在光伏产业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并可能成为制约或促进某些公司成长的決定性因素。此类专利争议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研发成本上升、法律费用等运营支出增加和市场进入壁垒增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推动了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专利管理体系,达成专利联盟、专利共享等合作方式等,来尽力消减负面影响。”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