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百年前,“红色之路”运来革命火种 正文

百年前,“红色之路”运来革命火种

[知识] 时间:2024-03-29 16:34: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93次

  哈尔滨党史馆展出的红色之路”红色之路“示意图。

  哈尔滨秘密接待站旧址——外国四道街14号(现道里区红专街)。百年前

  哈尔滨党史馆再现瞿秋白住过的运革福顺客栈。

  5月的命火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园沐浴着春光,红色之路生机盎然。百年前11日,运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行动”记者团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命火

  百年前,红色之路马克思主义经中东铁路来到中国,百年前如同春光驱散严寒。运革在这里,命火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舍生忘死一步步走出“红色之路”,红色之路留下一个个“红色传奇”。百年前站在时间的运革这端,已成网红桥的中东铁路桥沧桑尽洗,阳光下一派灿烂明媚。休闲的市民、观景的游客尽享岁月静好。这盛世,正如革命先驱所愿。

  革命火种沿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

  百年铁路桥上原装的“网眼人行道”和新辅的玻璃栈道,异常和谐融合,静述着中东铁路的前世今生。记者在中东铁路公园的简介上看到:1903年建成通车的中东铁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中国东北的路段。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大陆桥,西起车里雅宾斯克,途经哈尔滨,东至太平洋西海岸的海参崴。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的韩玉皓介绍,老哈尔滨人都知道,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为了掠夺中国东北、控制远东地区而修建的。然而,作为这条铁路线上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它的建成也使哈尔滨一跃成为中国经由满洲里或绥芬河出境前往欧洲的交通枢纽;大批欧洲移民,尤其是建筑工程师的到来,也让哈尔滨在短时间内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大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然而,沙皇万万没想到,中东铁路也成为一条“红色之路”,将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火种“运”到哈尔滨。

  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十分关心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频繁同中国的革命力量接触,宣传马列主义,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维经斯基、崔可夫、马林等人都来过哈尔滨,加拉罕还在哈尔滨生活过,对李大钊、陈独秀影响很大的鲍罗廷也来过哈尔滨。

  瞿秋白“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

  5月11日,四市党报联动采访记者团来到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五道街的哈尔滨党史纪念馆。这座米灰色的建筑也是哈尔滨的革命遗址。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专门复原了瞿秋白曾住过的福顺客栈,供参观者了解这段历史。1920年10月,瞿秋白与两名同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采访。10月20日他们到达哈尔滨后,由于满洲里至赤塔一段铁路因战乱遭到破坏,便在哈尔滨地段街的福顺客栈停留50余天。

  瞿秋白在哈尔滨开始创作报告文学《饿乡纪程》一书,再现了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及赴莫斯科的心路历程。沿大街两旁,俄国人“有相偎相倚坐在路旁椅子上的;有一面低低私语指手画脚,一面走着的;有在铺子里买这东西,携着一大包裹出来的;雪亮的街灯,电灯光底下,男男女女一对一对穿花蛱蝶似的来来往往。”这是瞿秋白对哈尔滨街景的描写。浏览深秋的松花江时,他写道:“蔚蓝的天色,白云似堆锦一般拥着,冷悄悄江风,映着清澄的寒浪。”在他的眼中,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黯黯的天色,满地积雪,映着黄昏时候的淡云,一层一层春蚕剥茧似的退去,慢慢透出明亮严肃的寒光来;嘁嘁喳喳私语的短树,林里穿过尖利残酷的寒风;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雪里,处处偶然露出些头角,随着风摇动,竖着雪丝作响;上下相照,淡云和积雪,像是密密诉说衷肠,怨叹生活的孤寂。”

  当然,瞿秋白印象最深的,还是他接触到的革命先进分子。他结识了中东铁路上的一些朋友,采访了俄国职工联合会会长,向《晨报》和《时事新报》投稿十几篇。瞿秋白还在参加俄侨纪念十月革命3周年大会时,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在《饿乡纪程》中,他这样描写自己的感受:“在哈尔滨闻到共产党的空气……”。

  1920年12月10日,瞿秋白启程奔赴莫斯科,他激动地在报告文学中写道:“启程了,启程了!向着红光里去!向着苏维埃国,是二十世纪世界的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尔滨日报记者鞠红梅/文孙岩/摄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