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论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长江新区战略选择

[百科] 时间:2024-04-16 21:12:5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97次

原标题:湖北日报论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湖北环新长江新区战略选择

□ 盛洪涛

按照分工、交换方式的日报差异,世界经济可以分为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论丛其中海洋经济是双循依托海洋航运而兴起的外贸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大陆经济是发展依托土地农耕而兴起的内需型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今年以来,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下的新区选择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长江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新发展格局。

武汉是湖北环新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但是日报武汉拥有广阔、富裕的论丛江汉平原,具有农耕、双循内需优势,发展又依托长江、格局汉江等黄金水道,具有航运、外贸条件。历史上,武汉发展的起起伏伏,与这两种资源优势是否有效发挥、两种经济模式是否应用恰当息息相关。武汉已经制定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提出建设长江新区的战略部署,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武汉再思考和再谋划长江新区的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尤为必要。

两种经济模式影响下的武汉发展历史

江汉平原属于江湖冲积平原,土地深厚肥沃,气候条件良好,历史上虽物产丰富,但以满足本地人口扩张所带来的自身消费为主。作为江汉平原的重镇,在大陆经济主导下的农耕时代,武汉是“典型的传统内陆市镇”,虽然也承担了一些对外的漕运交兑和盐铁贩卖等功能,但强力支撑武汉发展的还是区内自我需求。

两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汉口被迫开埠,各国纷纷在汉设立租界、银行、洋行、工厂,经营原材料收购、洋货销售、金融、房地产,加工茶叶、烟草、蛋品,开办通洋航运等等,武汉进出口总额曾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至清末汉口沿江建设码头有数十个,绵延十余公里,越洋海轮已可直达伦敦、汉堡、鹿特丹等欧美城市。外商的涌入、洋行的设立、海运的兴起,促使武汉由封闭型的内陆城市转变为开放型的国际城市。

武汉的城市演变与职能转型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影响。大陆经济使武汉获得强劲内需动力,依托广袤富饶的江汉平原,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腹地。海洋经济拓展了武汉发展视野,建立了面向国际的商贸流通功能。代表大陆经济的内需和代表海洋经济的外贸是武汉缺一不可的两大经济发展支柱,武汉必须充分利用好两者的叠加、互促效应,打造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新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地位。

长江新区的发展机遇与责任担当

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世界第一大河流与其最大支流的交汇处。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将武汉描述为中国内地“与世界交通唯一之港”、“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武汉“顶水点”的意义在于:武汉既是海洋向大陆渗透的终点,又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起点,实质上是中国大陆经济与海洋经济的汇交点,在中国特别是在长江经济带,担负着承东启西、联通内外的重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可以担当重要职责。

引领疫后重振。武汉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深的城市,也是为阻止疫情传播作出最大牺牲的城市。长江新区是创造新基建、新消费的理想之地,武汉可以借此在疫后迅速实现经济复苏和崛起,这将对全球抗击疫情、克服危机、振兴经济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承接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推进经济纵深发展、产业梯度转移、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武汉可以利用在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中部优势,与长三角地区在资金、技术,与成渝地区在资源、人力等方面开展互补合作。

做实经济腹地。武汉依托长江、汉江形成向西至荆州、宜昌,向西北至襄阳、南阳的两条复合型经济走廊,将江汉平原、襄南盆地纳入经济发展战略腹地。做实做强经济腹地才能形成武汉巨量的、永恒的、稳定的内需。

提振“1+8”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实力尚弱,无法参与高层次的区域竞争与合作。武汉作为城市圈的核心城市,必须释放更多的经济外部效应,引领各城市共同发展。

担当空间载体。长江新区总面积554.6平方公里,拥有150至200平方公里的平展土地、15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可以为武汉未来20到30年的城市拓展提供有效空间。籍此优良的生态资源,也可以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

要有区域担当。长江新区是武汉的,更是区域的。要基于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要求,根据区域发展阶段和主要诉求,赋予长江新区以新的历史担当。可规划布局科技服务、创新研发、网络资讯、博览交易、孵化转化等辐射性、外部性较强的功能,成为区域性高新技术的原创地、承接地和扩散地。也可破除行政区壁垒,发展“飞地经济”,在长江新区内划定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的“租借区”或“共建区”,使长江新区最终成为带动武汉城市圈、整个江汉经济腹地跨越发展的合作平台。

要有大城思维。武汉历史上一直是用大城思维谋篇布局城市空间,铸成三镇均衡、跨江而驻、轴向拓展、新城环绕的整体格局。长江新区是城市的一部分,是武汉新城之一。长江新区在国土空间上要与其他新城交相辉映、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在发展定位上要与其他新城互补,主体功能不宜重复设置,不宜贴身竞争;要科学安排新区建设次序,不争一朝一夕、一区一隅的突进;在城市景观上应塑造鲜明的个性特色,注重城市的标识性,树立江城、港城、生态城、科学城、国际城的新形象。

要发挥资源优势。超长航道、深水良港、空铁兼备,是长江新区最特殊的发展资源。一是要按照水陆联通的思路,以建设综合体交通走廊为目标,以水运为基点,以铁路、公路为支撑,建立对内联通武汉城市圈、中部地区,对外辐射东南亚的内外货运网络。二是要建立港城一体、协同发展的模式,结合长江航道疏浚和中下游最低6.0米航道贯通,不懈推进阳逻港由支线港、转运港、喂给港向远洋港、“江海直达”港转变。三是设立临港经济区或自贸区,可以布局适量的储备加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使之成为新区发展的动力依托。四是要结合港务服务,布局航运期货、航运信息、航运物联、货运代理、电商物流、租赁服务、装载运输等服务业,转型升级航运货运管理运营模式。

要激活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优势为发力点,解决当前因疫情遭受的外贸风险放大、经济增长无力等困境。长江新区要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供给质量、挖掘国内巨大消费潜力的试验田和急先锋,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中部地区的创新与创造中心。

要用好创新政策。在尚未得到新政策支持的情况下,长江新区可以先研究挖掘国家有关自主创新示范、科技金融创新试验、自由贸易试验、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中部崛起等支持政策,或者引进、复制国家在其他地区“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如全国性银行、自由贸易账户、外资保险、外资证券、外资私募、股权交易等创新性制度,在长江新区落地生效。武汉特别要争取国家支持,在长江新区研究和部署离岸、在岸贸易功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职能,以便在税收政策、法律服务、金融监管、生产性服务、人员流动便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要有持续发展意识。长江新区拥湖临江,是新区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基底,是长江大保护的安全屏障。在新区规划建设中,要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建设边界,实施分区域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要严格管控好水污染物的排放,使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走上良性循环道路,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武汉样本。

要实施多点启动。鉴于长江新区涵盖范围大,而且涉及多个行政区,单点启动容易失之偏颇,不宜管理和控制。在分期建设上,建议根据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实施多点启动,特别是要率先启动新区的核心功能区域,关联性强的先导性项目,以及需要预先建设或先期控制的基础性项目、生态保护项目。

(作者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