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乡村特色兴产业 茂名小渔村绽放“美丽经济”

[休闲] 时间:2024-04-25 09:58: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36次

原标题:紧扣乡村特色兴产业 茂名小渔村绽放“美丽经济”

地点:茂名市电白区晏镜社区塘霞村

关键词:基层党建 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

入夜,美丽经济位于茂名南海岛的紧扣晏镜社区塘霞村依然热闹非凡。

“自从疍家墟建起来后,乡村兴产村里的特色人气就旺起来了。”从外地远嫁到塘霞村的业茂渔村吴妹是年例广场旁餐饮店的服务员。她说,绽放一到假期,美丽经济餐饮营业额每天上万元,紧扣就算请临时工也忙不过来。乡村兴产

党的特色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业茂渔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绽放

海浪反复拍打岸边礁石,美丽经济千百年来塘霞村躲在晏镜岭脚下,紧扣世代以打鱼为生。乡村兴产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塘霞村的特色风貌得以规划利用,以俚族、疍家和渔商文化为内核又凸显茂名“趁墟”文化的晏镜疍家墟项目,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紧扣乡村特色兴产业

周末到了,塘霞客厅、停车场、酒店等晏镜疍家墟三期工程项目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争分夺秒施工,要在年底前建成。一眼望去,一幢幢雏形已现的红砖建筑,与建成的塘霞俚街融为一体。

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塘霞村的特色在哪里?塘霞村迫切需要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随着周边发展变化,塘霞毗邻美丽的‘金色童子湾’和冼夫人剧景基地的文旅资源优势越加凸显,是中国第一滩——晏镜岭‘两点一线’黄金海岸带上的重要节点。”驻晏镜社区第一书记刘明璐说,正是看准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晏镜疍家墟正在打造成为一个乡村振兴的样板墟。

一年前,晏镜疍家墟动工建设。如今,曾经遇到下雨天就积水成潭,处处坑坑洼洼、道路泥泞的小渔村,已然旧颜换新貌。

站在村里眺望,错落有致的红墙泥瓦房,充满韵味的俚人塔寨和城楼,已具规模的俚街、臭皮匠博物馆、塘霞客厅等,伴着悠悠童子湾,静静地陪伴着村前的山峦叠翠、潮起潮落。

走到疍家墟,要经过一条皮鞋街。潘富国的鞋厂正在装修临街体验店,店里叮叮咚咚响个不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晏镜皮鞋厂达300多家,但后来渐渐式微。看到村里的可喜变化,前几年外出谋生的潘富国返乡重拾旧业。

“工厂现在以外单加工为主,年产1万双鞋。现在有了皮鞋街,前店后厂模式还能扩展渠道。”潘富国笑着说。

不远处,头顶“铜锣帽”、身穿花边围裙,一群疍家姐妹唱着传承百年的咸水渔歌,开始走上了疍家墟的表演舞台。鲜明的特色文化注文旅体验,带动疍家墟活起来火起来。

“乡村特色还包括文化,我们正在把村中原有的产业文化挖掘出来,打造可体验、沉浸式的旅游互动项目,通过旅游带旺皮鞋、捕鱼等传统产业。”刘明璐边走边说。

运用系统思维谋发展

行走在塘霞村,硬底化环村路串起整个村庄,“边角料”地块美化成景。

“塘霞村的蝶变不仅仅是风貌上的。”参与前期调研和动员工作的晏镜社区副主任严金说,村内污水管网修建等看不见的环节是最早施工的,而“四小园”平整绿化、道路硬底化等工作也伴随项目同步推进。“变化的关键在于规划先行。”他说。

有专业规划,也要有专业运营。疍家墟项目华侨城运营商负责人杨平介绍,疍家墟项目全部落地后,在成果共创共享的模式下,村集体的营收也将实现多元化。“我们做了估算,在景区的带动下,预计20年租期内可以给村集体创造3000万元以上收入。”杨平说。

正是在塘霞村等乡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茂名形成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机制,即遵循“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体系,抓住产业筑基、文化铸魂、风貌塑形、功能强村四大要素,做强基层党建、做优生态环境、做细群众工作、做好人才支撑、做实保障措施五项工作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项目通常分散、规模较小而且可变因素多,采用全流程体系,多专业、多团队联动,才能很好地适应乡村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认为,茂名提出的四大要素和五项工作,从不同层面解析并落实乡村振兴五个方向,目标明确、易于执行。

■基层声音

晏镜疍家墟的顺利推进,让乡村既保留乡愁韵味,又成为富有文化魅力的特色景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沿线正抓紧开发建设,晏镜疍家墟将借力这条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滨海旅游带,发挥更大的节点作用。

——驻晏镜社区第一书记 刘明璐

塘霞村的乡村振兴产业链越拉越长。

——塘霞村村民 林强

■蹲点笔记

让乡村建设更加协调可持续

塘霞村结合乡村资源禀赋系统规划打造的晏镜疍家墟项目,留住了乡愁,也拉长了产业链。曾经外出谋生的村民如今返乡工作,为家乡的变化喝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塘霞村按照“一四五”工作机制推动乡村建设,把前期的策划规划,后期的运营管理统筹起来,并运用系统化思维解决乡村持续发展问题。

村干部告诉记者:“项目建设对于乡村而言,最重要的是可持续性。”塘霞村以产业筑基、文化铸魂、风貌塑形、功能强村四大要素为突破口,正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乡村建设更加协调、可持续。

南方日报记者 刘栋铭 邹祥亮

统筹:吴少敏 赵文君(刘栋铭 邹祥亮)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