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中美智库交流存在机制性不足的问题

[知识] 时间:2024-04-25 19:52:3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24次
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李娜)“新时代的刘卫流存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日前在北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东中政治室副主任刘卫东就“当前中美智库交流中存在的美智问题与风险”发表看法,他指出,库交智库交流是机制中美两国增进相互理解、改善民间关系、问题优化政府决策、刘卫流存减少相互误判的东中有效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美智两国智库交流向机制化、库交常态化、机制专业化的问题方向不断发展,为提升各自国家学者的刘卫流存学术素养、丰富两国相互认知的东中渠道、扩展学者间的美智朋友圈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两国关系的整体改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中美智库交流的过程中都存在些问题,尤其是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型,两国智库交流遇到的阻碍越来越大。  刘卫东分析说,首先,两国智库交流一直存在机制性不足的问题。从交流频次上来说,中美智库间交流不能不说较为频繁,两国每年都有大量智库的学者相互访问,但其中机制性的合作明显不足,很多时候是依靠学者个人之间的关系来维系这种交流,机构之间缺乏稳定的、周期性的、可持续的交流机制。其次,两国智库“深度”交流不足。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智库数量,中国的智库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两国智库之间的很多交流都浮于浅表,深度交流明显不足。第一,智库交流中的“扎堆”现象严重;相对而言,不那么知名或者与政府联系不那么密切的智库和学者受到的关注不多,这样就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对方整体的认知。第二,典型的智库学者交流往往时间受限、议题分散;第三,智库交流中实际上存在一些“禁忌”话题或表述,由于某种原因或出于某种考虑,轻易触碰这些话题可能导致两国学者从学术探讨迅速转向立场对抗;第四,互派常驻学者的逐步减少也不利于深入交流。再次,智库合作研究比较罕见,很难取长补短。  刘卫东认为,中美两国智库各有其优势,如果可以联合申请某项课题或共同开展一项研究,相互取长补短,不仅能够使相关研究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双方观念,从而为两国的决策者提供更为详尽全面的信息和更贴近现实的政策建议;也能促进智库机制性合作的强化,同时将更多地智库成员吸纳进来,产生更多的头脑风暴。但在现实中的智库合作研究比较罕见,虽然时而可以见到学者个人之间的合作研究成果得以发表,但中美智库联合进行某项研究明显不多,近年来很难找到此类研究成果,如果有的话也多是共同举办的一次会议后编纂的论文集而已,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研究。不能说在强化智库合作研究方面的慎重态度是错的,但或许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趋利避害。如果能集中两国智库优势,就重大问题开展共同研究,受益的将是两国自己。  刘卫东表示,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智库交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美方不断渲染的“脱钩”论调,也明显影响到两国智库交流的效果,不仅美方智库来华交流人员的数量大幅减少,很多原本自由表述个人观点的学者也读起了稿子;而且中国智库学者赴美交流也受到重重阻碍,甚至一些美国大学主动取消了与中国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是否也会扩散到智库合作领域呢?在中美关系变得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这一变化虽然可以理解,但也确确实实让人担心。  刘卫东表示,智库交流是政府互动的重要补充,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其作用更为重要,一些政府官员之间无法表达的“非主流”信息,可以通过智库学者之口来令对方知晓。一般来说,智库要比政府本身更为客观中立,更少政治化色彩,因而也能提出更容易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一些政策建议。因此希望中美两国的智库能够务实求真,扬长避短,为两国间相互理解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