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海南周刊 | 家乡的变迁 正文

海南周刊 | 家乡的变迁

[焦点] 时间:2024-04-26 22:10: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80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家乡的海南变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参加工作后离开了老家,周刊先后在广州、家乡琼海、海南琼山、周刊海口等地辗转四十多年,家乡退休后“告老还乡”。海南

叫了几十年的周刊“老家”,现在真真正正成了我日日夜夜的家乡居住地——道友村。全村同一个“王”姓,海南是周刊过琼公王居正的后裔,到我这代已是家乡27代。王居正是海南宋朝宰相王旦的玄孙,王旦的周刊父亲是王祜公。《古文观止》收集的家乡苏东坡《三槐堂铭》,正是记载着祖先这段历史。我村原为道朋道友两个村庄,后合并为道友村。当时全村23户61人,现在发展到50多户200多人,人丁可谓兴旺发达。从云龙到龙塘的路上,可看到一个石碑,雕刻着村庄的名字“革命老区村庄道友村”,这标志着老一辈的光荣,也是激励新一代的“励志碑”。

道友村位于云龙镇的西北。云龙是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的出生地,也曾是琼崖红军改编的所在地,琼崖抗日第一枪就在云龙的南渡江东岸打响。据《琼州府志》记载,云龙也是宝地。云龙的陶公山自古以来就盛名在外。云龙是红土地,向来盛产水稻、香蕉、番薯、淮山……特别是淮山远近闻名,成为云龙一张亮丽的名片。

回老家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深感四十多年来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概括起来有十大变化:第一,从平房到楼房。离开老家时,村里没有一间楼房,现在几十栋楼房拔地而起,各家各户普遍住上了楼房,再也不会有过去刮台风时睡床底的窘境了。第二,从泥水路到水泥路。过去是红土路,雨天一路泥,晴天一路尘,行动不便。现在乡村路,环村道,普遍是水泥路,交通方便,畅通无阻。第三,从挑水到自来水。过去吃水靠挑,全村一口井,每到干旱时天不亮就去排队挑水,有时甚至要到几里远的田坑去挑,如今是水管送到家家户户。不仅解放村民的劳力,而且方便村民种菜种花种果,发展庭院经济。第四,从交公购粮到免交公购粮并有补贴。过去每当早晚稻收割,先交公购粮,留足种子粮战备粮,然后才分配口粮与自用。现在国家发展了,种田不但不交公购粮,反而按田亩面积给村民发补贴。第五,困难户有低保,老人有养老金。凡满60岁以上的,月月都可领到一定的养老金,80岁以上的还有高龄补贴。第六,从煤油灯到电灯。家家有电灯,路路有路灯。第七,从烧柴到烧气。家家免费拉通燃气管道,方便而环保。第八,从乱扔垃圾到集中按时运走,村路村道卫生整洁。第九,污水从家家户户各自排放到全村统一管网集中处理,空气新鲜。第十,宽带进家,户户可与世界联通。

从十大变化中,我看到农村几十年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是党的领导;二是各级政府加大了乡村振兴的投入。路网电网水网气网宽带网的建立,光靠单家独户是承担不起的;三是基层党组织与第一线干部的组织协调,配套落实;四是农民兄弟的勤劳,没有他们自身的努力,楼是盖不起来的。

家乡的变化,是全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王高海)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