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大开眼界》:当文物们“睁眼看世界”

[综合] 时间:2024-04-26 17:40: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54次

       自从“一醒惊天下”的星堆三星堆文物被发掘以来,青铜立人像、大开当文铜纵目面具、眼界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物们青铜神坛等古老而神秘的睁眼文物惊艳了世界。随之而来的看世,介绍和拍摄三星堆文物的星堆影视节目也受到广泛关注。在这其中,大开当文从文物角度“睁眼看世界”,眼界讲述科技考古的物们《三星堆·大开眼界》是一部角度新鲜、内容活泼的睁眼纪录片。

       《三星堆·大开眼界》是看世央视出品的一部微型纪录片,该片共5集,星堆每集5分钟,大开当文自9月7日起开播。眼界该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将三星堆出土文物和含有文物的土壤作为主人公,讲述它们“看到和感受到的”,呈现考古工作者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发掘地和出土文物进行保护的相关工作,并突破发掘障碍和探索盲区,得以寻求新的发现。简单来说,就是三星堆文物“睁眼看世界”后,看到的科技考古带来的考古新成果。

       “这不是老陈么!30多年前,就是他把我从地下挖出来的。”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青铜人头像说出了这样的旁白。第一集《老友重逢 科技见证》讲述了青铜人头像和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的老站长陈德安因科技考古的发展而重新“见面”的过程。“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这个名字的由来到底和丝绸有没有关系,是陈德安一直在探寻的。他一直希望能够从文物中找到丝绸的痕迹,但苦于条件限制没有进展。

       30多年后,年轻的考古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馆员郭建波利用各类先进的显微镜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他使用扫描电镜仪、超景深显微镜研究文物上面残留的蛋白检测和微观形态,证实了古文物上面遗留的丝绸痕迹。用陈德安的话来说,实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第二集《象牙千年“回乡”路》讲述的内容更为新鲜有趣。一颗来自3000年前的象牙发出灵魂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此前同样无法回答的问题,今天或许可以给出正确的解答。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唐自华从三星堆的象牙中分析出它的锶同位素的组成,然后和已经掌握了的全国锶同位素分布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这颗象牙来自哪里。“如果这颗象牙,也就是大象来自于四川本地,就可以合理推测当年这里的气候条件支持多头大象的生活;如果不是来自四川盆地,那我们更关心三星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唐自华说。最后,这颗象牙忍不住感慨:3000年了,我桑海沧田的回家路就要找到了!

       这部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用文物的视角看今天的世界。除了用文物的旁白串联起每集纪录片的线索,拍摄镜头也多用文物的视角。比如,镜头会看到逐渐靠近的显微镜镜片和考古队员聚焦过来的聚精会神的眼神,就连一些镜头画面都是用一只眼睛轮廓的形式呈现。因此看这部纪录片,颇有几分“沉浸式”体验文物是如何被详细和深入解读的氛围。

       另外,这部纪录片的语言也非常活泼明快。比如,讲述的文物是青铜人头像、凤鸟柱头时,选用的音色是偏童声的好奇语调,似乎对看到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的感觉和求知的欲望。而到了第四集,叙述者成为2021年2月1日出土的著名的黄金面具时,音色换成了听起来一个老态龙钟的老者,娓娓道来三星堆5号坑在科技的加持下整体搬迁的过程,而这个只有“半张脸”的黄金面具的心愿是——寻找它的另一半。不同年龄段的音色转换,也非常适合不同文物的“身份”。

       虽然是仅有5集,每集仅5分钟的微型纪录片,《三星堆·大开眼界》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然是微型纪录片,该片片头“话不多说”,仅10秒的片花后就进入正题,引出这一集的主题。每一集除了用一件文物的视角讲述作为主线之外,中间还穿插着考古学者的讲述,以及充满科技色彩的影视画面。这样,即便是体量很短的一集纪录片,既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呈现科技考古成果,也谈及了考古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

       考古,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来源。三星堆考古虽然只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却也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分支。如唐自华所言,我们有太多辉煌灿烂的文明,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空白,些许工作能让我们理解先民的智慧,哪怕非常小的一部分,我们也会觉得很荣幸,因为这一切有趣又有价值。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