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当“助手” 精准植入脑“起搏器” 6年的帕金森患者告别震颤了

[知识] 时间:2024-04-24 20:56: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36次

原标题:机器人当“助手” 精准植入脑“起搏器” 6年的助手帕金森患者告别震颤了

(记者胡蔓、通讯员邹亚琴))手术台旁,机器精准一位“手术机器人”反复测量、人当定位,植入者告准确计算出穿刺靶点坐标。脑起年随后按照医生规划好的搏器别震路径和线路,“手术机器人”将犹如标枪一般的帕金机械臂缓缓伸入1厘米大的颅骨骨孔内,精准定位穿刺点,森患控制穿刺深度。助手两根只有1毫米的机器精准微电极,被完美植入仅有花生米大的人当大脑深部中央丘脑核团。

近日,植入者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脑起年借助我国自主研发的搏器别震新一代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为饱受震颤、帕金僵直困扰6年的李爹爹精准植入脑起搏器,助其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药物“蜜月期”结束七旬爹爹“被冻住了”

来自湖北黄梅的李爹爹今年70岁,6年前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刚开始他只是右手有些抖动,拿不住筷子,随后,两只脚也开始不听使唤,走路出现明显的拖步,四肢逐渐僵直,仿佛“被冻住了一样”。

李爹爹一直靠吃药控制症状。但去年底随着药物“蜜月期”结束,药效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爹爹几乎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3个月前还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病情一度极为凶险。

接诊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Ⅰ科刘宝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现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老年性痴呆的第三大中老年人健康杀手。患者开始主要表现出运动障碍的症状,如双手震颤,肢体僵直,到后来慢慢发展成无法行动,不能自理,最终只能坐在轮椅上,或者卧床度日。据世界帕金森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57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而中国患病人数约270万,已成为“帕金森病第一大国”。

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早期服药有好的疗效,但只有4至5年的药物“蜜月期”,此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汇集了8大学科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在为李爹爹进行“一站式”会诊后,评估认为即便加大药量也无法达到更好的疗效,建议他接受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

机器人当“助手”精准植入脑“起搏器”

刘宝辉介绍,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的俗称,是通过微创手术将电极植入到大脑特定核团,发送一定频率的电脉冲,对功能异常的核团及神经环路进行调控,从而达到改善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DBS手术的操作环节细致复杂,对精度要求极高,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植入微电极,毫米之间,效果就会完全不同。”刘宝辉决定借助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与借助传统的立体定向头架相比,机器人辅助下的DBS手术,定位更加精准,手术误差从1毫米降低到0.3毫米以内,大大提高了微电极植入的精确度,同时也将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患者手术恐惧。

9月10日,刘宝辉团队为李爹爹进行了机器人辅助下DBS手术。整个操作环节超过300个,历时一个半小时,微电极植入一次到位。术后复查影像证实,电极植入与计划靶点位置完全一致。

术后第3天,李爹爹颅内的脑起搏器正式开机,短短几分钟内,他双腿震颤、四肢僵直的症状得到极大缓解,整个人立即轻松自如了。

刘宝辉表示,脑起搏器植入后通常能持续工作20—30年,现已成为帕金森病患者药物“蜜月期”结束后首选的成熟治疗方式。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