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回家?为何不去救助站?——记者对话海口街头露宿人员

[百科] 时间:2024-03-29 21:43:4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23次

原标题:为何不回家?为何不去救助站?——记者对话海口街头露宿人员

在海口人民桥下“蜗居”的为何流浪人员。记者曹志 摄

1月12日晚,家为记者街川流不息的何不海口海口人民桥下,老杨骑着共享单车正打算往外走,去救突然看到海口救助管理站的助站人带着物资大步走过来,他又折返回桥洞,对话把“邻居”们叫起来,露宿他们都是为何“蜗居”在桥洞中的流浪人员。

这个不大的家为记者街桥洞,就是何不海口老杨现在的“家”,仅有拱顶可以挡雨,去救两面透风。助站从角落里堆放的对话杂物可以看出,这些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露宿有人睡在帐篷里,为何有人直接打地铺,但不管是何种方式,可以预见,每天晚上,他们必须裹紧身上的被子,用自己的体温去抵御严寒,然后听着车辆从头顶驶过时发出的呼啸声渐渐入睡。

连日来,海口持续低温,记者跟随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开展救助工作,走近这群在城市角落里生存的流浪群体,探访诸多疑问的答案:他们为何流浪?为何不回家?靠什么生存?

等挣到钱了再回家

“吃饭了吗?给你们带了些饺子!”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大声问候了一句,有人从帐篷里探出头来,“给我一份!”说话的人姓彭,拿到饺子后就开始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其他人也渐渐凑上来,工作人员将带来的食物和御寒物资一件件分发出去。

喝着热姜茶,老杨与记者攀谈起来,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声音却很是清亮。“我是从四川来海南这边打工的,前些年在琼中的工地上干活,一天都能挣好几百呢!”老杨向记者说起往日的风光,那时候他偶尔还会去住宾馆。“但这一年多来受疫情影响,零工不好找,又被偷过一次,身上的钱和身份证都没了,只能在外面睡。”

为什么不去救助站?“我每天捡破烂,找点工打,自己可以管住自己温饱,不用去救助站嘞!”老杨心态很乐观,他说虽然这几天天冷没有做事,但日常还能撑住,“救助站的人天天来,吃的穿的都会送,虽然没挣到钱,但平时也不用花什么钱。”

“今年回家吗?”记者问道。“没挣到钱嘛,等我挣到钱了就补办身份证再回四川。”老杨又说起自己以前,“我以前挣到钱的时候都是坐飞机回家的。”在他的计划里,露宿街头是短暂的无奈之举,年后还是要找个工地打工,把挣的钱都攒起来,再风风光光回家。

老杨的“邻居”里,有和他一样有没找到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有的是拾荒者,还有的靠乞讨为生。他们的生活仅够温饱,很难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无法承担租房的费用,出于种种原因不愿去救助站,干脆就在街面露宿。桥洞、天桥下、马路边,只要是能遮一点风、避一点雨的地方,都会成为他们的栖息地。

天桥下的空床铺。记者韩星 摄

为何不愿去救助站?

老彭是最近才来到人民桥下住的,此前他在海垦天桥、明珠天桥下都短暂住过一段时间。“救助站的人每次看到我都让我去救助站,但我觉得住外面更自由。”老彭说,现在和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大家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还能一起打牌,也不怎么寂寞。

在老彭眼中,去救助站意味着对生活妥协。“我觉得自己现在过得还可以,等哪天真的想要回家了,我会联系救助站的。”

吴哥则是长期在龙华路一带流浪。12日晚,救助站工作人员找到他时,他还穿着夏天的洞洞鞋,身上有着酒气。虽然生活窘迫,却十分讲义气。喝姜茶、吃饺子都不忘跟工作人员讲,“先给旁边那位兄弟拿一份。”

旁边的那位,是平日里经常和他一起拾荒的老王,是吴哥的酒友。“我喜欢喝酒,每天拾荒赚个二三十块钱,都用来买酒喝了。”老吴说,救助站里不让喝酒,他不想去。

记者询问吴哥家里还有什么人,为什么不回家?吴哥顿了顿,长叹一声后说:“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我现在这个样子,哪还有什么脸回家。”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给他送上防寒的鞋袜和棉服,“这码数合适,我穿刚刚好。”吴哥也不客气,对救助物资照单全收,“救助站的人都认识我,我们是哥们!”

在海府路附近,河南来的陆大爷蜷缩在街角避风,和吴哥一样,他也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巡街时遇到的熟面孔了。“我要是实在过不下去就会给救助站打电话,请他们送些吃的喝的。”陆大爷说。

交流中得知,陆大爷来海南已经有些年头,早些年在长流镇生活过一段时间,曾经有过家庭。为何露宿街头?他避而不谈,只说自己现在还过得去,“海南还是好心人多,这几天虽然冷但是我没有受冻!”

“父母不在了就不想回家了……”

刘国华,53岁,湖北荆州人,来海口已经20多年。1月11日晚上9时,当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文庄天桥附近的一家店铺前坐着避风。用冻到发抖的手接过救助站工作人员送的热姜茶和热饺子时,刘国华不住地道着感谢。

流浪人员刘国华的全部家当。记者韩星 摄

走到近前,记者才看清了他的样子,头发和胡须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破旧又单薄的外套,短而大的裤子显得十分不合身,脚上穿着一双军绿色的布鞋。在他身边,整理好的纸箱板、空的饮料瓶和被褥一起像打包裹一样用绳子绑在购物拉车上,小拉车后面还挂着一个红色的塑料桶,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刘国华说,自己从2000年就来到海口生活,最开始在工地干工,但2012年摔伤了以后由于腿脚不方便,他就不再打工了。“捡垃圾也能挣不少钱,挣得多就去饭店吃饭,没挣到就饿着肚子,偶尔也有人救济。”刘国华拒绝了去救助站的提议,“这天气我还能承受,我自己能赚钱!”

“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回湖北老家呢?”记者的问题让刘国华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才说:“我父母都不在了,我不想回家了,以后也就这样了……”

海口市救助管理站:“我们尽可能提供帮助,哪怕是一口热汤”

海口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科长王碧干给刘国华拍了照片,记下了他湖北老家的具体地址。“回去在系统里找一找,看他还有没有什么亲人。”

临走前,王碧干塞给刘国华一张救助宣传引导卡,叮嘱他要是没地方去,过年的时候一定要来救助站,“到时候咱们一起包饺子吃!”

王碧干告诉记者,每到过年那几天,是救助站最热闹的时候,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会在过年期间放下戒备,主动前往救助站,这是他们难得的放松时光。这时候,救助站就相当于他们的家。

但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他们倔强地选择在街头流浪。

由于救助遵循“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原则,对不愿意前往救助站的人,工作人员只能积极劝导。王碧干在日常救助工作中经历过无数次拒绝,但他每次都会问上一句“去救助站过几天吧”。这么多年来,他总是遇见一些熟面孔,也不断在结识新的救助对象。

在海口人民桥下“蜗居”的流浪人员。记者曹志 摄

在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周亮眼中,这些人多是一群自力更生的奋斗者。“他们人都不坏,不偷不抢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周亮说,流浪人员的主要群体,多是收入很低的打工者,无力负担房租费用,常年居住在户外。“他们虽然不愿意进救助站,但我们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哪怕是一口热汤。”

热姜茶、热饺子、棉衣棉被……救助巡逻车每天都会载着御寒物资出现在海口街头,在寒冷的夜晚送上温暖的守护。

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为街头露宿者送上热姜茶。记者韩星 摄

这个冬天很冷,但温暖始终存在。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韩星(韩星)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