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石井岑兜村:高甲戏起源地 兴衰成败300年

[综合] 时间:2024-04-23 15:39: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89次


高甲戏发祥地


村民捐出的南安年高甲戏服饰及道具

  海都闽南网讯 明末至今,融合了南音、石井衰成傀儡调和泉州民间音乐的岑兜村高高甲戏,深受老百姓欢迎。甲戏从乡村野戏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它走过了300多年的地兴辉煌历史。

  而作为高甲戏发源地的败3南安石井岑兜村,却从众星捧月的00辉煌中归于沉寂,不仅戏班大幅度减少,南安年年轻演员也极度缺乏。石井衰成

  传统不能丢,岑兜村高为了重振高甲戏,甲戏岑兜村计划在今年6月成立高甲戏研究所、起源高甲戏历史文物陈列馆,地兴同时建设综合性的败3文化中心站,为高甲戏提供更好的表演场所。

起源:岑兜出了个“戏公祖”

  高甲戏源于南安石井岑兜村,还得益于高甲戏创始人洪埔定居于此。

  相传,明末时期,闽南地区尚盛行“宋江戏”的戏剧表演,洪埔本为“四平戏”师傅,随戏班流动演出至闽南一带,之后便定居于岑兜村。

  在“四平戏”的基础上,洪埔保留“宋江戏”的乡土原味及武打套路特色,去粗取精,创造出一套新型戏剧,即现在的高甲戏,洪埔也因此被称为高甲戏的“戏公祖”。

  穿过岑兜村层层错错的房子,沿着窄小的土路往里走,拐了几个弯,眼前突现一块四方的平地,一座宗祠摸样的祖厝,就立在平地地后面。

  这座房子,就是高甲戏创始人洪埔创办的的第一个戏馆,名叫“中窟份”,亦称“旧戏馆”,而平地便是用来搭戏台唱戏的地方。

  常年研究高甲戏的李冬青说,以前的老戏人,刚学习时,都要跟师傅到旧戏馆,为“戏公祖”洪埔师上香。1949年以前,凡是来岑兜村演出的戏班,也要先拜一拜“戏公祖”,才能“闹台”演大戏。

鼎盛:名角名班誉满海内外

  岑兜村里人,上溯其祖辈,几乎都与高甲戏有着不解之缘。“谁都能唱上那么几段,没学戏,便去挑‘戏笼’,给戏班干杂活。”岑兜村老人协会秘书长洪和煦说,自己的太爷洪九万就是唱戏出身。

  民国时,是高甲戏的鼎盛时期,经常有南洋华侨聘请村里的戏班子出去表演。洪和煦说,那时,村里的戏班子起名多以“福”字开头,太爷洪九万先后组织起了“福胜班”和“新福胜班”,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一带,皆留下了戏班子的戏台锣鼓声。

  村里的高甲戏更是繁华。露天的戏台上,演尽人间百态,戏台下,男女老少引颈聚神,随戏中人物体味悲欢离合。这样的场景,几乎夜夜在岑兜村中上演。

  曾经闻名海内外的高甲戏“五虎班”(福胜班、福庆班、福美班、福金兴、金成兴),便是从岑兜村的戏台上走出去的。名角洪添丁、洪金练、洪英年等岑兜村老艺人,更是以精湛的戏法引来泉州、晋江、同安等地的艺人前来学艺。泉州高甲戏剧团原团长董义芳、晋江名丑柯贤溪、厦门高甲戏剧团团长蔡老枝便师出岑兜村。

落寞:22个戏班仅剩1个

  高甲戏流传至今,已走过了300多年。据李冬青介绍,岑兜村中,光是有史实可依的戏班就有22个。但是,与其辉煌的历史相比,现在的岑兜村,仅存南星高甲戏剧团,这个成立13年的剧团,也只有20多名团员。

  更让剧团团长洪建围担心的是,团员大多已到四五十岁,剧团缺少年轻血液的补充,岑兜村的高甲戏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年轻人出去打工能赚到更多钱,想学高甲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洪建围说,剧团虽有补贴,但收入断断续续,有演出才有收入,没有钱,也没有条件学高甲戏。

  岑兜村高甲戏名角的后人,也都放弃了高甲戏的学习。“现在大家大多看电视影碟,看高甲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洪和煦说,以前,靠唱高甲戏还能糊口饭吃,在现在,基本已经不可能了。

  推开旧戏馆现在已不常打开的木门,“戏公祖”洪埔的画像还静静地立在桌上。地上堆置着几摞高甲戏戏服和道具。道具上落满灰尘,戏服褶皱磨损,仿佛在诉说着岑兜村高甲戏的落寞。

重振:设高甲戏陈列馆

  为了复兴岑兜村的高甲戏传统,岑兜村村支书洪明堂,正打算将旧戏馆布置成高甲戏源流和历史陈列馆,让村民重新了解高甲戏。得知这一消息,很多村民都自发将家中自祖辈流传下来的戏服捐献出来。

  “等陈列柜安装好后,将重新整理这些戏服和道具,向人们展示。”洪明堂说,这些戏服大多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记录了曾经的高甲戏辉煌。

  不仅是设立高甲戏历史陈列馆,岑兜村还将成立高甲戏研究所,争取在6月份同时开放。“这也是岑兜村传承高甲戏的努力”,洪明堂说。(本网记者 郑惠雅 吕波)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