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让传世经典浸润民族心灵 正文

让传世经典浸润民族心灵

[休闲] 时间:2024-04-24 00:11: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00次

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部分古籍出版成果展示。本报记者 杨露雅摄

4月18日,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整理古籍书页。典浸

省古籍保护中心陈列的古籍修复工具。

党斌(右)向同事讲解工作。本报记者 杨露雅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李向红摄

薛继民展示古籍修复专用纸。

陕西是典浸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族心省域内存藏有丰富多样的让传润民古籍文献。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世经全省古籍工作在普查登记、典浸整理研究、族心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让传润民

古籍经典的世经陕西存藏

古籍,是典浸指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此类书籍大都编纂、写印于1912年之前。珍贵古籍主要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籍。

陕西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在历史的演进中不仅留下了黄帝陵、兵马俑等享誉世界的文物古迹,同时也存留下丰富多样的古籍文献资源。这些古籍文献,犹如一粒粒珍珠,串联起这片土地上的文明记忆。

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有“经史宝库”“书法渊薮”之称,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存藏有4000多方碑志石刻和5万余册文献资料,这些馆藏品上起秦汉,下至民国,涵盖墓志、刻经、造像、经幢、画像、刻帖等,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价值。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馆存藏古籍2200余种2.57万余册,古籍存量居陕西省文博行业前列。其中,1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7部古籍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

古籍经典的陕西存藏,不仅西安碑林博物馆这样的文博单位有,图书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有。2008年3月,陕西省图书馆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如今,和省图书馆一起,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也都因为存藏着历代古籍经典而备受关注。省图书馆馆长周云岳说:“目前,陕西省共13家单位存藏的157部古籍入选前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加强古籍文献资料收集、收藏和保护,对于文物资源大省的陕西来说,早已形成共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08年10月成立,标志着陕西古籍保护的工作规划、政策和技术标准都实现了与国家规范要求相统一,大批珍贵的古籍典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陕西传习所 让古籍“重生”

2016年6月21日,一则消息刷屏——陕西省图书馆开启了馆藏国家一级善本《古今图书集成》修复保护项目。事实上,为了这个项目,省图书馆2015年就成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陕西传习所。

史料记载,清雍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为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全书共1万卷,约3.4亿字,内容包括天文、地理、人类、动物、文学、乐律等,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一部类书。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窦鹏介绍,省图书馆馆藏的《古今图书集成》现存4632册,虽有残缺,但极其珍贵,是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套藏书曾是皇家所藏典籍,书衣、丝线和函套均为明黄色材料装帧,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这些信息无一不显示这套藏书的珍贵与神秘。

修复保护《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项浩大工程。由于诸多原因,该书出现了损毁和老化等现象。在《古今图书集成》修复保护研讨论证会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珍贵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让专家们陷入沉思。“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把这些破损的古书修补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建华说。

一部经典古籍的修复难题牵动着众多专家的心,业内的援助之手不时伸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万群专程前往修复工作一线。“古籍修复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部书少则数册,多则几十册,需要一页一页地按照工序修补。”万群说,拿到一本破损的古籍,首先要进行核查,并对其基本情况加以记录,填写修复档案,然后拆书,给书页编号、配纸、制糨糊等。修补书页的时候,要将已经拆开的书页反面朝上,用毛笔蘸着糨糊轻轻涂抹在破损处,再用镊子贴上补纸。每一个步骤都要格外小心,容不得丝毫闪失。

在陕西传习所,万群通过“师徒传承、口手相授”的形式,帮助陕西建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古今图书集成》在2015年就被列入陕西传习所重点修复计划,2016年被列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珍贵古籍修复保护重点项目之一。

4月18日,在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师陈茜和同事正在修复古书,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馆藏的部分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陈茜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和耐心,让这些古籍焕发出新的生命。

拆书、洗书、补书、折页、喷水、剪页、压平……每人一张工作台,工作台上放着一盏台灯、一碗打稀的糨糊,碗沿上靠着一支毛笔。修复师取备用纸,用手撕出一角,蘸上糨糊,衬在破洞背面,再将多余部分移去,熟练细致地完成每一道修复程序。

“视情况而定,如果只是修复轻微破损的话,一天可以修复10页左右。如果破损严重,有时一天也修复不了1页。”陈茜说。古籍是文化的承载,岁月的见证。经历千百年的古籍,残破不可避免,破损严重的古籍纸散字碎,无法翻阅。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古籍在修复师的心里、手中一页页“重生”。

这里的人,大多将毕生精力都倾注在古籍修复的事业上,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用工匠精神复原出残卷中的文明记忆。

数字化让古籍永世传扬

目前,省图书馆馆藏古籍超过32万册,全省各级存藏单位存藏的古籍共有上百万册。由于古籍研究与保护存在较高的专业门槛,给普通人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从而弱化了古籍保护的群众基础。省古籍保护中心不仅是我省古籍保护的中心,同时也是古籍展示利用的中心。该中心与全省古籍存藏单位勠力同心,通过展示、解读、数字化等综合手段,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籍数字化,不仅有利于保护古籍,还方便了古籍“走”进普通人的生活。2020年11月,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馆藏国家一级善本《古今图书集成》修复与保护项目成果展”(线上),点击量过百万次。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窦鹏说:“目前省图书馆已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订任务书,正式开始古籍数字化加工工作,省图书馆有32部古籍入选(国家古籍保护)资源库。省图书馆已完成陕西古代方志及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贵古籍的扫描加工工作,并将发布古籍数字化成果。”

近期,央视专题片《典籍里的中国》再次热播,古籍中的历史场景重现让中国文化经典再次进入大众视野,陕西各存藏单位存藏的古籍如何保护利用也引起关注。4月19日,在陕西省委外宣办举办的“加强文化建设 彰显文化自信”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社科院新闻发言人、副院长白宽犁透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将成为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古籍资源的珍稀程度、文献价值、实际保存状况等,制定分批的古籍资源数字化方案将是我省未来古籍整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抓好古籍数字化建设也是陕西省古籍整理出版“十四五”规划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党斌介绍:“目前我们正在和相关单位商讨合作事宜,积极推进我省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实现古籍资源共享。”

在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同时,古籍数字化成果的版权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关于古籍数字化建设中的盗版侵权问题屡见不鲜,这也是全国古籍出版数字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我们期待古籍数字化成果知识产权领域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党斌说。

(陕西日报  )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