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根本政治制度扎根基层枝繁叶茂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襄阳实践

[综合] 时间:2024-03-29 18:49: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88次

原标题:让根本政治制度扎根基层枝繁叶茂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让根人民襄阳实践

2021年4月28日,襄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隆重开幕。本政(王虎 摄)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干部职工参加襄阳市市直机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歌咏比赛。治制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在“宪法日”组织年轻干部观看案件庭审。度扎的襄

2021年8月7日,根基过程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基层立法联系点——枣阳市举行襄阳市电动车管理立法听证会,层枝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繁叶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第四党支部到吴德峰故居举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茂全民主

毫不动摇坚持、阳实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根人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本政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治制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对新时代人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度扎的襄

自2017年1月以来,根基过程襄阳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层枝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坚持讲政治与讲法治有机统一,始终坚持依法守正与改革创新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襄阳实践,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体现了人大担当、作出了人大贡献。

擦亮“国字号”品牌,基层立法联系点汇民意聚民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

2015年7月,襄阳市人大常委会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列为全国首批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

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二楼,“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牌匾,高挂于展览室旁。

室内,各类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情况有序排列,包括民法总则草案、长江保护法草案、民法典及各分编草案等等。其中,民法典及各分编草案征求意见工作历时最久,上报意见建议314条,被吸收采纳39条,两个数字均创下了襄阳纪录。

樊城区高庄社区是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立法并不是很多人眼中‘高大上’的事情,家门口就能参与。”社区党委书记王遵义介绍,社区集结了一支600多名信息员的队伍,织密了以信息员为依托的基础收集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收集网,以法律人士为依托的专业收集网。

倾听群众声音、凝聚人民智慧,让“民言民语”与“法言法语”有机结合、深入互动。五年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以改革创新精神,擦亮“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品牌,强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言站”“直通车”“助推器”“宣传台”四大功能,推动立法走向田坎、跨进门坎、直抵心坎,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坚持扩点提质,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扩大到17个,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办的69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整理上报意见1130条,被吸收采纳169条;完成省人大常委会交办的38部法规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上报意见建议251条,为国家立法和湖北省立法作出襄阳贡献。

聚焦大局所需群众所盼,区域协同立法开篇破题

2021年初,为贯彻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湖北省启动区域协同立法有关工作。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三大城市群先后签订各自区域协同立法框架协议。

2021年10月21日,襄阳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决定》是襄阳充分发挥北部列阵龙头作用,统筹协调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林区四地人大常委会,大力推进区域立法体制协同、选题协同、工作协同的重要成果,是湖北省探索开展区域协同立法以来产生的首个表决项目。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在整个立法过程中,四地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意见百余条,汲取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共识。

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五年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围绕大局所需,聚焦群众所盼,紧扣生态环境、城市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坚持小切口、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可操作,为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襄阳古城保护条例》从法治层面解决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对襄阳古城的科学有效保护;《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更好传承弘扬襄阳历史文化传统提供了法治支撑。

《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城市建筑垃圾治理条例》,唱响垃圾治理立法“三部曲”,形成同向引领、分类施策、科学衔接的垃圾治理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襄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助力城市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这些地方性法规起草、修改、出台过程中,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开门立法”,建立健全立法起草、论证、评估、审议、协商等6项工作机制,通过立法座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各方意见,有力保证法规体现民意、汇集民智,有效提升立法质量。

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行之有效,管之有力,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气污染,曾是古城襄阳的“心肺之患”。唤回蓝天白云,是市民最迫切的愿望。

群众有呼声,人大有行动。自2019年3月起,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动员全市三级人大组织、五级人大代表,以“一定三年”的决心和毅力,持续深入开展城乡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监督。

全市三级人大组织和五级人大代表坚决做到“三个跑遍、七个摸清”,开展督导活动2153次、提出意见建议1200多条,并在开展专题询问的基础上,依法集中交办1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多年未完工的“断头路”、樊西高速出入口拥堵、主干道铁塔迁移、机动车(船)尾气排放不达标、磷石膏综合利用不够、河道非法采砂等一批影响大气环境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推动全市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推动解决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打出监督“组合拳”——

开展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的执法检查,促进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推动城乡规划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推动解决水源地保护、城乡黑臭水体治理等突出问题;

开展全市城乡清洁工程全面督导行动,推动形成“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治理体系,城乡市容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定三年”持续开展民生实事办理情况专项监督,建立一月一沟通、一季一督导制度,开展现场监督,推动政府民生实事办理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专题询问及问题整改“回头看”,促进解决近3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推动完成通村公路660公里,缓解3万户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和15万户贫困家庭看病贵问题;

聚焦病有所医,推动政府将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实事,新建改造12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

聚焦学有所教,围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推动了政府加强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入学难、大班额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幼儿园配套建设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人大工作主体是代表,基础在代表、活力看代表。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要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代表行动”,是代表履职、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

走访贫困群众2万多人,收集意见建议951条,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通过代表建议的转办、交办、督办,推动精准扶贫政策落地。

代表建议,群众心声。办理代表议案建议,是人大工作的“下半篇文章”。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确定每年9月为“集中督办月”,推动代表建议办理从“文来文往”向“人来人往”转变,并随机开展承办单位办理情况满意度测评,防止代表“被满意”,确保每一件送上门的民情民意、每一件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有回应有实效。本届以来,大会确定的10件大会议案和57件重点建议由襄阳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代表提出的1311件建议由各专(工)委对口督办,实现议案建议办理答复率100%,代表满意率达98%以上。

人大代表具有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天然优势。如何让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必须强化服务代表意识,不断健全完善代表工作的制度机制,让代表工作活起来、严起来、实起来。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有计划地安排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座谈等活动,发动代表投身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农村清洁工程等一线,引导代表“双岗建功”,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同时,不断加强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活动室等履职平台建设,鼓励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在群众集中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区域建立一批代表联络站。开发运用“襄阳人大一键通”,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联络群等为代表履职、学习交流搭建平台。

在疫情防控最紧要的关头,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五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参与社区联防联控,献爱心伸援手,累计捐款捐物3500多万元,收集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建议260条。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四个机关”

打铁还需自身硬。

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全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打造让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

建设“四个机关”,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坚定不移。

向宪法宣誓,是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的有效途径。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对增强公职人员宪法意识,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重要意义。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21年12月2日,为庆祝第四个宪法宣传周和即将到来的第八个国家宪法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行“宪法进机关”主题宣传学习活动。机关全体党员干部面向国徽和宪法作出庄严承诺,表达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法律的赤诚之心。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实施“人大机关年轻干部成长计划”,开展“日学一小时、周写一篇文、月读一本书、年参一竞赛”活动,组织地方性法规审议、预算监督等专题培训,激励大家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襄阳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带头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头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天数平均达到70天以上。

以上率下,上下联动。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加强在地方立法、专项监督、视察调研、决定实施、业务培训等方面加强对基层人大工作的指导,大力支持基层人大探索创新,探索出代表建议办理约谈机制、人大代表约见地方国家机关负责人常态化机制、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等一批创新经验,丰富和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襄阳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