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4 人中就有 1 例,是时候重视这种时代病了

[综合] 时间:2024-03-29 20:43: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66次
本文作者:sysoon

「那个患者一进诊室就跪下,每人让我救救他。候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视种时代洪旭佳教授谈起他接诊的一位患者。

根据患者的每人陈述,每一次眨眼,候重他的视种时代眼睛都会刺痛,像被很多根针扎刺,每人闭上眼睛后的候重灼烧感则像极了千万只蚂蚁在眼球爬动。

睁眼、视种时代闭眼、每人眨眼,候重只要是视种时代眼球的运动,都会给他带来无法控制的每人疼痛。

因为害怕光线,候重患者表示自己几乎不会出门,视种时代可就算在家里,白天也需要拉上厚厚的窗帘、关上窗户:「如果接下来四十多年都只能这样过,真的挺没意思的。」

而让洪佳旭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患者的症状,是患者自述的诊断:「医生说,我得的是干眼症,这是一种绝症,治不好。」

平均每 4 个人中,就有一人患病

根据《中国干眼专家共识(2020 年)》(以下简称为《共识》),中国的干眼症患者已经超过 3.6 亿。[1]

用国家统计局显示的 2022 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平均 4 个人中,就有一个干眼症患者。

但干眼症是绝症吗?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被了解的是干眼症的定义。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正在经历「干眼」。眼痛、眼红、眼痒、干涩、灼烧感、疲劳、畏光、异物感、沉重感、一过性视力模糊眨眼后好转......如果每周出现 1 次或持续存在以上一个或多个症状,则提示可能存在干眼相关的阳性症状。[1]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泪膜的完整性可以维持 10 秒以上。当经常熬夜、吸烟、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以及经常佩戴隐形眼镜、美瞳时,泪膜的稳定性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破裂时间缩短、频繁眨眼。

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常小于 10s,并且会随着干眼的严重程度不断缩短,眨眼更加频繁,眼表因此处于干燥的状态时,泪液会进一步浓缩为高渗泪液,进一步引起角膜上皮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通俗点来说,干眼就是我们的眼表失去了泪膜的保护,外界的一些刺激都会让眼睛受到伤害。」眼科医生黎明(化名)给出了更口语化的定义。

图源:图虫创意

2022 年发表在 《中国实验眼科杂志》 的一篇文献显示,蒸发过强型干眼(脂质异常型)是目前干眼症最主要的类型,常发展为睑缘炎相关性结膜病变。

对于干眼症如果未加干预,进一步可能引起角膜浑浊、新生血管扩张甚至角膜穿孔而失明。[2]

在今年举行的 2023「两会健康策」系列直播访谈节目中,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表示:「干眼就诊率仅有 5.38%。」

就诊率 5%,多数患者选择「自医」

洪教授回忆起他遇到过的另一位年轻患者:「是一个 20 来岁的大学生,主诉是眼睛干涩刺痛。但患者自己本人没当回事,自己去买眼药水滴,当下症状虽然有缓解,可实际上眼表功能正在逐渐变差。」

随着疾病进展,患者逐渐出现了阅读困难,「到后来这个学生一看手机眼睛就刺痛,完全无法正常上课,只好休学在家近半年」,而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当疾病被拖到「忍不下去」之前,患者往往并不会意识到「干眼」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图源:图虫创意

山东某公立三甲医院普通眼科医生杜寒即便身为医生,做法也与普通患者别无二致:「每天面对大量的病人和科研任务,天天都看着电脑屏幕,不舒服的时候就滴一下眼药水,一般不会做更多的处理。」

毕竟,在一个看起来「不那么严重」的症状面前,就诊本身可能会带来的麻烦更令人困扰。「比起排队挂号,眼药水轻易就买到。眼睛出现干涩、疲劳、眼红,大家也会更倾向于自己买眼药水滴,省时省力。」黎明医生肯定了这一点。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眼药水真的可以解决「干眼」的问题吗?

洪教授表示,网络上确实可以买到大部分品类的眼药水,但对于患干眼症的特定群体来说,一定要强调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止滥用、误用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损伤。

此前,就有相关研究显示:长时间使用抗病毒、抗细菌、抗炎以及降眼压等滴眼液,以及含防腐剂的滴眼液都会破坏泪膜脂质层,使泪膜无法维持稳定。[1,3-4]

走进诊室后,挑战并没有结束

而当患者因为这些更严重的症状走入诊间,问题则会来到医生这一侧。

黎明医生表示:「有些患者在干眼症的初期,自己没什么感觉,灼烧感和干涩都不怎么严重;但因为眼部其他原因进行检查时,发现泪膜稳定性已经很差,这在临床诊疗中也很常见。」而这时候,需要进行「干眼症」的确诊诊断。

在真实的就诊环境中,医生即使遇到干眼病患者,也不一定能立马做出明确的诊断,因为往往需要通过量表和一系列检查来综合评估,而其中存在一定主观性。

《共识》:临床干眼的推荐检查流程

除此之外,干眼症还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共识》提到:临床常见的与干眼症易混淆的疾病包括眼表过敏、结膜炎、倒睫、球结膜松弛、视疲劳等。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症状和体征分离的情况。[3]

从数据上来看,干眼是我国眼手术最常见的眼科术后并发症。约 30% 白内障患者术后出现干眼相关症状,其中 10% 的患者症状严重,术后效果不佳。[5-6]

但洪教授回顾院内的情况后表示:「有时候一些患者在眼病疾病的围手术期出现的干眼情况,会容易被医生忽视。」

图源:图虫创意

他提及一个来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术后自述眼睛不舒服,用药效果有限,手术效果不佳:「有时候医生可能会认为干眼症不会导致这么严重的情况,不够重视这个,就会觉得可能是白内障手术的一些伤口恢复或者是其他的问题。可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干眼相关的对症处理,术后效果好很多,病人也更满意。」

专家:不是「绝症」,是「慢性病」

洪佳旭教授觉得,像这样诊断延迟、误诊,最终再反馈到「反复长期」的诊疗中,可能会让患者的心态变得消极。

此前,研究提示干眼相关焦虑发病率为 39~63.3%,干眼相关抑郁发病率为 25~53.7%。[7]也就是说,几乎每 4 个干眼患者中,就至少有一个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那个在我诊间跪下的患者,被告知自己患有的疾病是绝症之后,无法入眠,几近崩溃;那位眼睛痛而上不了课,需要休学停工的患者,身边很多人甚至不理解,觉得他矫情。」洪教授觉得,不管是临床维度,还是社会意识维度,都是时候需要重视干眼症了。

此前,很多媒体公开称干眼症为「绝症」,洪教授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

「把干眼称为绝症其实是欠妥的,相比之下,我更建议称为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我们要做的是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规范、系统的治疗以及引导患者改善用眼习惯,我相信绝大多数患者不说 100%,99% 肯定是有,是能够通过规范治疗得到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病情的控制。」

在干眼中心接受治疗的年轻患者(图片由洪佳旭教授团队提供)

与此同时,洪教授认为,在诊疗、治疗的前头,「培养意识」是首先要做的。

培养意识有两点,一是培养医生识别、诊断、治疗干眼症的意识,要「视疾病为病」,不忽视,但也不夸大。

这也正是设立干眼中心的初衷。作为《中国干眼诊疗中心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2021)》的执笔专家以及国内干眼中心的带头建设者,洪教授认为除了疾病诊疗的本身,干眼中心还承担着更多的任务。

干眼中心内的相关治疗设备(图由洪教授团队提供)

「干眼中心的重点还在于学科建设,医生的继续教育是贯穿终身的,如何帮助广大眼科医生改变对该疾病的诊疗观念,树立科学的认知并掌握相关的诊疗手段,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另一个,则是需要宣传,培养患者预防、就诊的意识。

应对干眼症最好的方法,仍旧是防患于未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不乱滴眼药水;不舒服及时就医。

改善用眼习惯、尽量控制看电子屏以及佩戴隐形眼镜或美瞳的时间,可以极大的避免干眼的发生。

而当眼睛频繁出现红痒、干涩时,到所在地区的眼科或干眼中心及时就诊仍是有效的选择。与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泪膜稳定性检查、裂隙灯以及泪液分泌等相关检查。

致谢:本文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干眼中心主任医师 洪佳旭 审核

策划:sysoon、ame|监制:carollero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