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唱新歌》词曲作者杨正仁:“我要和阿佤人民分享更多幸福!”

[百科] 时间:2024-04-27 02:52: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4次

  “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阿佤老支书们回信,我和他们一样高兴、人民自豪,唱新对我来说也是歌词巨大的鼓舞!”8月31日,曲作在昆明市五华区军休中心莲华服务站,杨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的佤人词曲作者、81岁的民分杨正仁从包里拿出登载着回信新闻的《云南日报》,激动地说。享更

  8月20日,多幸老支书们激动地传阅着回信、阿佤《阿佤人民唱新歌》的人民旋律再次响彻阿佤山时,西盟、唱新沧源的歌词朋友都争相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杨正仁。作为一名有着54年党龄的曲作老党员,杨正仁的心里也沸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因为这首歌,他一直和佤族群众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在他心里,自己早已经是阿佤山的一份子。

  1961年,21岁的昆明小伙杨正仁到西盟县解放军某部当通讯兵。因为工作,他几乎跑遍了佤山大大小小的村寨,一有机会,就与能歌善舞的佤族兄弟交流。1964年的一天,杨正仁和战友在班哲寨架线,当地的佤族群众看到解放军来,围着篝火唱起了歌、跳起舞表示欢迎,大家唱的那首《白鹇鸟》的旋律,让他久久难忘。

  身在佤山,杨正仁目睹了佤族群众从原始社会生活一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自己当家做主的跨越,也参与了部队在边境帮助佤族群众抓生产、兴水利的工作,深切感受到佤族群众发自内心爱党拥军。他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决定就以《白鹇鸟》为蓝本进行创作。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构思、打磨,这首热情、欢快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终于出炉。朗朗上口的歌词搭配优美轻快的旋律,表达了佤族群众真挚的心声,经西盟县文工队排练演出后,很快在佤族群众间流行起来。1965年3月,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的庆典晚会上,佤族群众围着篝火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载歌载舞,一直跳到黎明还意犹未尽。

  1972年,这首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通过这首歌认识了阿佤山和佤族,一直传唱至今。1995年,杨正仁还把唱片公司寄来的2500元稿费全部捐给了他驻村工作过的岳宋村和西盟、沧源两县的希望工程。他说:“我要感谢佤族人民教会我唱歌”。

  一首歌历经半个世纪仍经久不衰,杨正仁认为其生命力不仅来源于旋律和歌词,更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最好的诠释。

  他本人就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见证者。从通讯兵到民族工作队队员,杨正仁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了10年,71年回到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后,也经常到西盟、沧源采风。后来,他调到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歌舞团工作,还是常常到佤族地区采风、收集民歌,创作了许多民族群众爱党拥军主题的作品。2001年退休后,他成为沧源县的荣誉市民、西盟县的文化顾问,几乎每年都要到两个地方看看。

  杨正仁说,如今的阿佤山变化翻天覆地。以前,他们居住的地方不通电不通路,通讯兵架线需要在密林里边砍树边走,群众缺衣少食,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野菜野果;如今,家家户户住楼房,村村通公路,一有客人来,马上摆上一桌子水果和酒菜招待。“想回去看佤族朋友,坐飞机一天就可以往返,今年春节我就在西盟过的!”杨正仁高兴地说,“我觉得过去把青春奉献给佤山非常值得,今后还要和阿佤人民一起分享更多幸福。”他也祝愿边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步新征程、越来越幸福。

  云南网记者 郎晶晶 文 马元西 图(部分图片由五华区军休中心莲华服务站提供)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