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粮恐慌蔓延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带来减产,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娱乐] 时间:2024-04-25 20:32:5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37次

    文/亦凡 编辑/漆菲拉克希米(Lakshmi T.S)的缺粮全球全何蔬菜生意有些难做。她和丈夫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开着一家蔬菜批发店。恐慌每天,蔓延新鲜的极端西红柿、青椒、天气洋葱会从隔壁的产粮泰米尔纳德邦运过来,靠着小店营收,食安支撑起一家四口的保障生计。但今年印度许多蔬菜供应短缺,缺粮全球全何价格轮番暴涨,恐慌让拉克希米损失不小。蔓延先是极端西红柿价格在几个月内突飞猛涨,从平日的天气每公斤20多卢比一度飞涨到250卢比。等到9月,产粮好不容易西红柿价格恢复了正常,食安洋葱又比三个月前贵了25%,扁豆汤的食材也比年初贵了20%左右。“我们面临很大亏损,因为购进了很多食材却卖不掉。”拉克希米告诉《凤凰周刊》,“以前顾客买西红柿都是一两公斤地买,当零售价升到每公斤150卢比时,人们开始只买250克。如今最贵的轮到了生姜,一次最多只能卖出100克甚至50克。”比菜价上涨更严峻的是主食的短缺,这将更多人置于饥饿之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下称“粮农组织”)今年7月发布的报告《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自2019年以来,由于疫情及反复出现的天气灾难、冲突和战争,全球面临饥饿的人数新增1.22多亿。过去这一年,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形势依然严峻——全球近30%的人口(24亿人)无法持续获得粮食,其中约9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认为,粮食危机将是全球未来两年最严峻的威胁。由于各国农民逐渐转向种植经济作物,过去五年全球粮食种植面积已减少约30%。粮食问题,正被极端天气、地缘政治、战争冲突、经济衰退重重裹挟,带来供应不足和食品价格螺旋上升,给最不富裕的人群和地区带来饥饿威胁。战火摧毁了乌克兰的田野和农民的作物极端天气频发带来减产被反复提及的“粮食安全”,究竟指的是什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向《凤凰周刊》解释说,这个词组对应到英文中为“food security”,更准确的释义是“食物保障”。因为如果谈论“安全”,更接近于卫生和健康层面的“food safety”,而“food”所包含的概念也不只是谷物,而是包括了主粮、果蔬、肉蛋奶等,“我们现在追求的不仅是吃饱,还有吃得营养健康”。这意味着,当谈论“粮食危机”时,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危机呈现。“对危机的最终判断在于世界上多少人有粮食安全问题,比如饥饿人群上升的速度、营养不良人群上升的比例,但这些数据在短期之内很难衡量,因此需要通过中间指标进行(判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粮食价格。”樊胜根说,如果某个地方粮食价格上升,必然有很多人买不起粮食、会饥饿、会营养不良,所以我们通常都在关注,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粮价突然上升,比如上升20%、30%,有时甚至是100%乃至近200%。”粮农组织也对此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划分,比如严重粮食不安全(Severe food insecurity),是指一年中的某个时候,人们耗尽食物经历饥饿,最极端的情况是一天或更长时间没有食物。而中度粮食不安全(Moderate food insecurity),指的是缺乏持续获得食物的机会,从而降低了饮食质量并扰乱正常饮食模式。诸如印度蔬菜价格暴涨,让许多人难以维系往常饮食习惯。尤其印度有相当庞大的素食人群,这对于他们的影响尤甚——在7月,吃一顿素食的成本上升了三分之一。果蔬供应不足,很大原因在于印度近来经历了高温与暴雨交替,恶劣的天气条件严重干扰植物的正常生长。印度多种蔬菜价格暴涨除了印度,多国农业生产都饱受气候变化之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明确谈及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即干旱、洪水和热浪等极端天气正在给农业、水产养殖、林业和渔业带来压力。此外,供应链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个环节,以及储存和运输。报告直言,气候变化将给粮食生产和获取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脆弱地区,从而破坏粮食安全和营养。樊胜根指出,极端天气对不同地区、不同庄稼的影响不一。他表示,首先从地区来讲,往往是全球南部地区受影响最大,比如非洲、拉丁美洲、南亚等。全球变暖后,台风、飓风等风暴会增加,降雨频率和强度加大,干旱发生也会更频繁,这不仅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也会影响畜牧业、渔业。索马里遭受严重干旱,牲畜也大量死去其次,天气对不同庄稼的影响也不一样。比如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过多降雨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高温对这两种作物都有影响;而水稻偏好高温和降水,因此受到这两种天气的影响会小一些。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预计今年全球稻米产量将下降,因为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和泰国出现减产——而大米是全球30亿人的主食,且全球价格已徘徊在11年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印度季风姗姗来迟,降水量比以往少得多,不利于水稻生长。可进入7月,印度北部遭遇多场暴雨,许多农作物受损。稻田连续一周多都被淹没,秧苗被毁,农民们只能等洪水退去才能重新播种。强降雨和洪水毁坏印度北部大量稻田,农民重新开始种植暴雨是麻烦,干旱更是问题。印度的稻米种植面积为全球第一,达到约4000万公顷,其中60%依靠灌溉,其余部分依赖降雨。拉吉库马尔·亚达夫(Rajkumar Yadav)来自印度东部的贾穆伊比哈尔村。他告诉半岛电视台,去年为了缓解旱情,他和家人每天早晚从井里打水洒在庄稼上。“由于没有降雨,这片地区农作物的播种进度只有10%,我们都依赖管井抽取地下水,但管井也因高温而变干。”相比之下,南部的水稻种植形势稍好。60岁的贾亚钱德兰(M.Jayachandran)是喀拉拉邦的一名稻农,他告诉《凤凰周刊》,现在正处于收割季,虽然收成不比上一季,但因为高温和暴雨较少,影响不算大。贾亚钱德兰说,即便遇上天灾,自己也没什么办法早做应对,“这都看天,我们能做什么呢?我只能看天气预报。”连续三年创纪录之后,今年全球的小麦产量预计也会下降——相较于2022年7.77亿吨的历史最高产量下降3.0%。跌幅来自欧盟、加拿大、阿根廷等主要出口国和地区,因为天气持续干燥,对单产造成影响。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情况也不容乐观,考虑到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干旱,该国农业部6月发布报告称,小麦产量预计会下降34%,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无独有偶,阿根廷作为全球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和玉米生产国之一,最近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大豆产量大幅下降。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该国去年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曾短暂禁止棕榈油出口,引发全球对食用油的抢购。阿根廷也遭遇干旱,农民的大豆田损失严重相比之下,全球小麦第一大出口国俄罗斯尚未受到极端天气影响,连续第二年迎来丰收,缓解了俄乌战事爆发后国际小麦涨价的压力,使小麦价格降到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不过,全球小麦贸易预计仍会下降,因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乌克兰增加的出口量不及减产幅度。俄罗斯今年的小麦迎来丰收相较发达国家,天气巨变给最脆弱地区带来的是近乎灭顶之灾。经历了近三年的干旱,非洲之角(包括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国家)面临粮食减产、牧场退化,大量牲畜死于干旱和疾病。今年虽然迎来期待已久的降雨,却出现破坏性山洪,淹没了房屋和农田,也冲走了牲畜。联合国今年6月警告称,这一地区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约有6000万人急需援助。儿童面对的风险尤其高,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数量达到三年来的最高水平,预计整个非洲之角地区有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面临严重营养不良。当缺粮恐慌开始蔓延印度《德干先驱报》刊文称,本世纪以来,世界经历过三次大的粮食价格上涨,分别为2007年至2008年、2010年至2011年和2021年至今。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约80%的低收入国家和超过90%的中低收入国家将遭遇超过5%的年度粮食价格上涨。印度政府早就对食物价格波动忧心忡忡,该国的通胀趋势在年初放缓后再次上扬,印度7月的食品价格同比大幅上涨7.75%。近几个月来,新德里的小麦价格飙升12%,达到每吨25174卢比,为六个月来的高点。此次价格上涨是由于反季节降雨和热浪,尽管印度今年的小麦产量高于去年,但低于预期。印度农业部预测说,到2050年,极端气候将使印度小麦产量下降19.3%,到2080年下降40%。这给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带来极大压力,毕竟明年将迎来大选,今年还有多个关键邦要进行选举,高涨的食品价格很可能会激起选民不满,给反对党可乘之机。对此,印度总理莫迪出台了相应政策,限制囤积居奇。9月14日,印度政府要求批发商、大型连锁零售商的小麦库存上限从3000吨下调至2000吨,还打算“积极”从国库中拿出小麦,以备不时之需。稍早前,印度政府亦宣布从国库中拿出30万吨洋葱增加市场供应。对粮食供应不足的担忧也波及大米,当大米零售价上涨3%之后,印度政府从7月开始陆续发布多个出口禁令,禁止蒸谷米和印度香米之外的大米出口,并对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关税。8月27日,印度再度出台限制措施,将印度香米的出口最低价设定为每吨1200美元。印度禁止多种大米出口以保证国内供应印度香米又称巴斯马蒂米,是印度最大的大米出口类别。印度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为此举辩解称,这是为了确保印度市场有足够的非巴斯马蒂白米供应,以缓解国内大米价格上涨。由此,食物通胀的压力被输送至全球。印度出口限制措施一出,泰国和越南等主要出口国的大米价格均上涨约20%。粮农组织发布的大米价格指数在7月上涨2.8%,为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过去十年,印度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占到全球贸易量的40%。排在印度之后的大米出口国分别是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和中国,但这四国的出口量之和都不及印度。印度7月的出口禁令宣布后不久,阿联酋禁止未来四个月的大米出口以及再出口,包括原产印度的大米;菲律宾表示必须增加大米库存,并对全国米价设定上限;8月以来,泰国和越南的大米出口商开始重新对合同价格进行谈判;缅甸从9月起禁止大米出口,为期45至60天;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居民在超市排队抢购大米。这不是印度首次通过遏制粮食出口解决国内需求,去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印度立刻限制小麦出口。此前的2020年,印度对非印度香米征收20%的出口关税,以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尽管如此,非印度香米的出口量依然出现上涨。极端天气虽带来影响,但对印度水稻的冲击有限,至少官方口径如此。印度食品部部长乔普拉(SanJeev Chopra)称,人们觉得今年季风不如人意,生产可能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导致大米价格上涨,“但这是人为制造的负面情绪,(稻米)收成会很好,不存在短缺”。具体产量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才会揭晓,因为印度87%的水稻都在秋季收获。问题是,靠着出口限制措施或许能平抑国内粮价,长远来看却损害了印度的国际信誉。培育市场可能要很多年,毁掉市场却在瞬间——和往年相比,印度大米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受到限制措施的影响,这让印度成了不可靠的出口商。印度的限制措施为泰国和越南提供了扩大出口的机会。泰国贸易官员最近访问了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日本。他们传达的信息是:如果你们想要大米,我们有。越南今年大米产量略高于去年,稳定好国内价格的同时,也打算加大出口量。但有分析指出,印度的出口禁令或许不会维持太久。等收获季节到来后,如果印度大米产量有所增加,价格必然会下降,届时政府不再有禁止出口的理由。走不出黑海的运粮船层出不穷的出口禁令加剧了供需不匹配的困局,更何况还有俄乌战事的影响。全球范围内,俄罗斯和乌克兰向约50个国家供应粮食,其中约20个国家有超过50%的谷物进口依靠这两个国家,而它们也是化肥、食用油和玉米等饲料谷物及其衍生品的重要来源。饱受战火摧残前,乌克兰不仅是“欧洲粮仓”,非洲和南亚国家同样依赖它。全球谷物贸易中约12%由乌克兰生产,包括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粮食计划署分配的粮食中也有40%由乌克兰供应。战火冲击农业生产后,乌克兰承受了严重的减产后果。战事第一年,乌克兰小麦产量约为2000万吨,同比减产37.5%;玉米和向日葵同比减产23%和36%。去年6月,乌克兰农业政策和粮食部的数据显示,乌克兰约有240万公顷作物无法收割。到了2023年,由于战火未停,乌克兰小麦产量预计将进一步减少,仅能达到1750万吨,为该国十多年来的最低产量。而早在战事爆发前,因全球多地经历干旱,不少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歉收,库存紧张已经推高了全球粮价。一时间,俄乌能否稳定生产以及供应粮食令人担忧,许多国家感到措手不及,纷纷限制出口以确保国内粮食供应。比如印度就是因此停止了小麦出口,并在2022年9月延长了出口禁令,印尼则禁止了棕榈油的出口。战争也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到农业生产。虽然俄罗斯的食品和化肥出口不受制裁影响,但西方对俄罗斯银行、过境和保险的相关限制使其农产品贸易难以为继。俄罗斯多次抱怨,由于这些限制的存在,该国的农产品和化肥供应会面对“过度”履行制裁带来的阻滞效应。在俄罗斯看来,西方国家为其粮食贸易开辟的“绿色通道”不过是摆设,只是为了防止自身遭到任何抨击。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氮肥出口国、第二大钾肥出口国、第三大磷肥出口国,战火扰乱了主要化肥的运输,让全球市场上的化肥价格一度达到战事爆发前的250%,这随之推高了农民生产的成本。经合组织与粮农组织今年7月共同发布了未来10年的农业展望,这份报告认为,化肥价格每上涨1%,农产品价格将上涨0.2%。这场战争还深刻影响到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发现,以前关于俄乌战事对粮食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但供应和物流中断可能会带来更大威胁。过去,乌克兰的小麦、玉米、葵花籽油等都通过黑海港口运输到全世界。战事爆发后,许多港口被俄罗斯控制或遭到破坏,导致乌克兰失去了重要的运粮渠道。2022年7月22日,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联合国签订了一项有关乌克兰粮食出口的平行协议,即通过海上人道主义走廊,从乌克兰的三个主要港口向世界各地出口谷物、其他食品和包括氨在内的化肥。乌克兰士兵在前线未收割的麦田里巡逻该协议生效期间,运输的粮食接近3300万吨,其中51%为玉米、27%为小麦,它们出口到三大洲的45个国家。粮农组织称,2022年7月以来,全球食品价格下跌11.6%,与该协议的达成有关。它一度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全球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经历了三次延期后,俄罗斯于今年7月17日宣布不再续签。俄罗斯认为,协议中与俄罗斯有关的部分至今未得到履行。由于此举在市场预期之内,带来的粮食价格波动不算明显。比如小麦期货价格在7月17日上涨3%,但远低于一年前的高点;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一开始有所上涨,随后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不过,这个消息对非洲来说却是个灾难。世界粮食计划署高级应急官员费雷蒂(Dominique Ferretti)警告说,“乌克兰是像粮仓一样的存在……黑海粮食协议终结将给东非造成巨大冲击,依赖乌克兰小麦的国家将出现粮食价格飙升。”俄罗斯对重返该协议向西方开出了七个条件,眼下,古特雷斯正与俄罗斯进行沟通,试图做出让步以恢复黑海粮食协议。在8月28日的一封信中,联合国提出了三项建议,为俄罗斯出口提供便利,其中涉及航运保险、解冻俄罗斯在欧洲的化肥公司被冻结的资产,以及允许俄罗斯船只进入欧洲港口。在黑海沿岸城市敖德萨以东的切尔诺莫斯克港,联合国特许船只正在装载粮食,准备向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分别运送25000吨和5000吨乌克兰小麦除去再次失去黑海出海口,乌克兰的陆上邻国也给其谷物出口带来限制。为了帮助乌克兰产品运往海外,同时避免损害本土农民利益,去年5月,欧盟对乌克兰小麦、玉米、油菜籽和葵花籽实施限制,允许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禁止这些产品在其国内销售,但可通过这五国过境出口到其他地方。这一限制到期后,欧盟决定不再延长,但波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表明,将继续对乌克兰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以免其冲击本国市场。对此,乌克兰于9月18日开始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针对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的诉讼。农业生产体系需提升韧性无论是气候、地缘政治,还是贸易禁令,都让粮食安全岌岌可危。美国农业部表示,在全球范围内,产量前景好坏参半。从生产数量看,全球并不缺粮食,粮农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为28.15亿吨,同比增长0.9%,而谷物消费量预报数为28.07亿吨。但由于全球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粮食的生产与分配也相当不均衡,这导致粮价上涨和饥饿对脆弱国家仍是巨大挑战。樊胜根强调,越是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越弱。“比如发达地区的农业都采用大型机械化种植,高温天气时,他们的机械设备中也有空调,但在非洲或南亚,不具备机械化种植条件,仍依赖于人工下地劳作。面临4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不仅无法下地种植,连出门都很困难。”非洲面临的粮食危机尤为严峻,援助也非长远之计未来极端天气频发已成定局,农业生产体系也需要提升韧性。樊胜根指出,这种韧性的建设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从科研角度,需要培育各种各样的品种,例如随着高温天气变多,小麦、玉米、大豆、稻米等品种需要具备抗性(注: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可以抗高温、抗干旱乃至抗虫。未来的育种方向不仅要求在正常年份实现高产,在恶劣环境下也能达到良好的产量。其次,生产方面要实现多样化种植。不同植物面对不同气候的适应能力不一样,生产多样化不仅能够应对气候变化,也能给营养健康带来好处。再次,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修路时需要考虑面对天气的韧性,无论是发生了洪水、干旱还是温度发生了变化,道路都要能够使用。灌溉系统也需要提升效率,因为未来水资源会愈加紧张,不能漫灌,且要做到干旱时能“灌”、洪涝时能“排”。此外,国家也需要加大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比如提供保险以应对气候灾难带来的损失。他总结说,“如果将农业体系韧性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系统性的战略。面对气候变化以及各种各样的地缘政治因素,人类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需要农业、健康等多部门合作,制定短期以及长期目标,确定投资和发展方向,这就需要一个整体战略。”各国已在上述提及的方面努力。比如孟加拉国的研究人员培育出新水稻品种,有些在洪水淹没几天后就能生长;美国也正在进行实验,培育能适应高二氧化碳水平的小麦品种。人口稠密的东盟国家也将粮食安全视为优先议题。印尼作为全球第三大稻米生产国,但其消费量也几乎为全球最多,粮食生产至今未能实现自给,而是严重依赖进口。该国今年的进口计划是上一年的两倍。今年2月举行的2023年印尼粮食安全论坛上,有学者建议,过度依赖大米不利于国家经济和稳定,需通过食物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此外,应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修复受损的灌溉系统,优化国内水稻生产。除了生产受到威胁,全球粮食供需平衡也处于相当脆弱的状态,粮食出口大国很集中,依赖进口的国家却相当分散。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率依然较低,非洲有30多个国家属于粮食净进口国,它们的粮食进口量大于出口量。以大米为例,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数据,印度2022年向140个国家出口了2200万吨大米,占据其中42个国家一半以上的进口量,其在很多非洲国家的市场份额超过80%。更重要的是,来自印度的进口份额“无法轻易被其他大型出口国替代,比如越南、泰国或巴基斯坦”。这意味着保持贸易畅通依然迫切,不应对粮食出口施加不合理限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6月5日,全球有20个国家出台了27项粮食及食品的出口禁令,有10个国家实施了14项出口限制措施。印度阿育王大学经济学教授巴拉特·拉马斯瓦米提出,主要粮食出口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让贫困国家放心,我们不会武断地停止供应,也不会牺牲它们的利益。“这将恢复人们对全球贸易体系的信心,因为世界贸易容易受到政治风险和人们看法的影响。”粮食安全牵涉到的诸多环节中,不仅生产、贸易、供应形势不佳,消费端也面临考验。后疫情时代,各国都竭力在复苏经济。“许多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刺激经济,放水后带来通胀,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尽管这对生产者是好事,却不利于消费者。”樊胜根提到,“面对经济下滑,许多人失业,从消费角度而言是个危机,很多人可能无力购买营养健康的食物。”据粮农组织预计,今年发达经济体的粮食进口额会继续增长,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进口费用将下降1.5%,粮食净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费用将下降4.9%。粮农组织的报告警告说:“粮食进口量的下降是令人担忧的趋势,表明购买能力的下降。”该报告指出,尽管一些主要食品的国际价格下跌,不少国家的零售价格却没有下降,这表明生活成本压力或将在2023年持续存在。这种压力也波及发达国家。樊胜根说,“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低收入人群,他们购买食物只能满足热量需求,但难以保证营养健康。如果粮价上升,对他们也有影响。”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地,依赖食物银行(food bank)获取救济的人数大幅上升。特鲁塞尔信托基金会(Trussel Trust)为英国1200多家食物银行提供支持,2022年发放的食品包比前一年增加37%,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现实迫使政策制定者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英国政府选择提供直接财政支持,2022年为1200英镑,在2023至2024年将增至1350英镑;巴西登记了贫困家庭的数据,无需申请就能将这一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计划;印度则在疫情期间通过了价值4500亿卢比的粮食扶助计划,在现有5公斤救助粮的基础上,再向8亿人口提供5公斤大米或小麦。在发达国家,依赖食物银行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贫富国家的落差也在此时体现,粮价上涨后,高收入国家用于社会保护的支出高达5076亿美元,低收入国家仅为43亿美元。此外,不合理的补助措施也需要调整。联合国提出,大部分农业补贴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全球市场被扭曲。2016至2018年,全球每年农业补贴高达6390亿美元,此后持续增加,但每一美元的补贴中,只有35美分最终惠及到农民群体。对非洲国家来说,处境只会更为艰难,以至于联合国不断呼吁募集资金,然而目前资金仍严重短缺,许多援助方案面临暂停或缩减的困境。樊胜根强调,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可以为非洲国家提供外援,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长远来讲,要改进当地的农作物生产体系,首先要提升科研能力,培育出适合当地的、有耐性、高产、营养健康的各类品种;其次,推广体系很重要,把这些技术和品种教授给千万户小农,当地很多人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要帮助他们提高能力。此外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灌溉设施、道路等。”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