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 亲历尼克松访华的美国外交官:“破冰之旅”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时尚] 时间:2024-03-29 01:24: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57次

原标题:全球连线 | 亲历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美国外交官:“破冰之旅”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有人说关岛是美国新一天开始的地方,我希望今天各位和我一同祈祷,全球亲历启示随着这次中国之行,连线全世界将迎来崭新的尼克一天。”50年前,松访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途经关岛时说。美国

1972年2月21日,外交尼克松开启举世瞩目的官对“破冰之旅”。在其访华期间,今天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意义推动中美关系迈出走向正常化的破冰之旅重要一步。

作为历史的全球亲历启示亲历者,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连线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和美方代表团首席翻译员查尔斯·弗里曼(中文名傅立民)至今对诸多细节记忆犹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尼克他们重温历史并表达对中美关系的松访期待。

握手背后的特别安排

洛德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和助理国务卿,傅立民担任过美国驻沙特大使和助理国防部长,但对这两位资深外交官而言,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无疑是50年前亲历尼克松口中“改变世界的一周”。洛德认为这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举措之一”,傅立民称之为“世界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刻”。

“我曾为多名总统工作,有过很多近距离接触,其中尼克松为访华所作准备是我见过最精心的一次。”洛德回忆说,他为尼克松准备了六大本、约20厘米厚有关中国的资料,尼克松“几乎在每页上都提出问题或作出批注”,乘机前往中国途中还不断向助手们提出各种问题。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新华社发

随着专机抵达北京,洛德回忆,尼克松和白宫官员提出特别要求,包括国务卿罗杰斯、基辛格在内所有人员按兵不动,以确保媒体拍下的画面聚焦尼克松和周恩来的握手。

“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日后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亲历者的惊喜和考验

令美方惊喜的是,尼克松一行下榻宾馆后不久就得知毛泽东主席要会见尼克松总统,比美方原本预想得要早。

“很感激基辛格让我参加。”洛德此前曾陪同基辛格秘密访华,比较熟悉情况,因此成为除了尼克松、基辛格之外这场中美元首历史性会晤唯一的美方亲历者。在他看来,毛主席富于智慧地以极简方式勾勒出中方立场框架,便于双方后续讨论。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对洛德个人来说,或许唯一的遗憾是,白宫当时与国务院关系“微妙”,尼克松并未让罗杰斯随行,因此美方提出在照片和相关声明中“裁掉洛德并保密”,因此公开照片中没有他的身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尼克松在致辞中特意引用毛主席诗词,是中方欢迎宴会上的经典一幕。但对当年27岁的傅立民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这是宾主步入宴会厅。

据他回忆,总统日程秘书查宾在晚宴前通知他准备为尼克松致辞做翻译,但一再表示没有讲话稿可供准备,坚称尼克松是即兴致辞。但傅立民知道,不仅有讲话稿,而且其中还加入了毛主席诗词。“如果你想让我在全世界和中方面前,将毛主席诗词即兴地从英语翻成汉语,简直是昏了头,我可不答应。”他对查宾说。

傅立民明白,尼克松当时希望在电视镜头面前展现自己即兴演讲的魅力。事后,尼克松也曾就此事向傅立民道歉。

重温“上海公报”的外交智慧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就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达成重要共识并发表“上海公报”——中美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

50年光阴流转,当年的青年外交官已成白发老者。在采访中,他们都表达了对中美联合公报所展露的外交智慧的认同。

洛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网上采访。视频截屏

洛德说,中方提出两国可先陈述分歧再表达共识的设计“史无前例”,他和基辛格仔细考虑后意识到这是明智之举。“令人惊叹的是,50年后的今天,这份公报依然被人铭记,一直是双边关系的指导方针之一。”他说。

在洛德看来,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带来的一个外交事务经验在于,国家间交往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需求和根本利益,“这在今天依然值得发扬光大”。

傅立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网上采访。视频截屏

傅立民说,中方在“上海公报”发表过程中的外交实践是重要创新,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凸显两国尽管存在意识形态分歧和利益差异仍能追求合作。(文字记者:刘品然、孙丁、檀易晓;视频记者:檀易晓;编辑:孙浩、王丰丰;剪辑:孙硕)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