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逐梦川藏线,追怀“两路人”

[焦点] 时间:2024-03-29 06:08: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73次

汶马高速俯瞰。两路人(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4月底,高速国逐在汉戈村村民上山挖虫草前,看中驻村第一书记文雪松抓紧组织大家播撒新一季的梦川青稞,磨好2000多斤青稞粉,藏线储备好生产青稞曲奇饼干的追怀原料。

汉戈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两路人平均海拔达3700米,高速国逐是看中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半农半牧村。去年以来,梦川文雪松等帮扶人员精心策划运作,藏线将这里的追怀原产青稞加工成曲奇饼干,通过电商畅销全国,两路人成为村民稳定的高速国逐收入来源。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汉戈村村民日前正播撒青稞种子。看中(受访者提供)

“没有交通改善,就没有产业发展。”文雪松说,“汉戈村紧邻省道217线,一路连接国道318线和雅康高速直通成都,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为村里引入现代科技奠定了基础,也让这个偏远村子的农副产品加快走进城市,变成了附加值更高的热销商品。”

千里川藏线,像一条洁白的哈达环绕雪山草甸、飞越千山万壑,把高原无数的汉戈村串联起来,让农产品更加顺利地输出、外地人更加便捷地进来,让高原百姓打开了视野、活络了思路。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圣地景区售卖当地特产。(新华社记者胡旭摄)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因其独特而壮美的“来古冰川”,吸引大批游客沿着川藏线远道而来。当地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绿色生态旅游,很快聚集了100多家酒店、饭店、超市、火锅店、理发店等服务设施,吸纳了200多人就业。

交通的便利,大大促进西藏旅游业发展,图为游客在林芝巴松措景区观光。(新华社记者刘洪明摄)

记者看到,在然乌镇将瓦巴村,渡外云居、来古村公益客栈、康沙村云来大酒店等以承包方式运营,村集体经济每年有了固定增收;来古村专门组建了有100多匹马的观光马队,每年获益100多万元,带动109户增收致富,年人均增收约3000元。

自古以来,川藏高原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频密,但因横断山脉形成的雪峰和一条条激流阻隔,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从内地入藏的交通极为艰难。

“高悬于青衣江上的铁索桥,只容单人行走。战士们搬着东西在上面走起来左摇右晃、头昏腿软。”“翻(折多)山过程中喘不过气,寒冷,给了官兵们一些‘教训’……”十八军老战士魏克当年的进藏日记,记录了70年前险象环生、艰苦卓绝的开路经历。

1951年,入藏解放军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向大山宣战。在终年积雪的雀儿山上,十八军五十四师160团的丁希彦和战友们吐一口唾沫还没落地,就已结成一朵冰花。太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的银光让人睁不开眼。

“这里的土层冻得比石头还硬,不管是用锋利的铁锹或犀锐的十字镐,挖下去都只是一道白印,甚至会震得手心发麻、虎口欲裂!”丁希彦的回忆录写道,战士们每天在冰天雪地里往返数十里砍树、捡柴,用熊熊大火烧化绵延起伏的冻土。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建于1950年的川藏公路大渡河桥。(新华社记者胡旭摄)

就像这样,十余万军民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在高原“禁区”劈开了一道连接川藏的生命线。1954年12月25日,两条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川藏公路与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涉藏地区百姓告别了“鸟道羊肠、天梯栈道、溜索横渡”,迎来了公路跑汽车的时代。

路面加宽铺油、桥涵重修加固、改善危险路段……此后几十年,国家对“两路”的整治和改造持续不断,保障着两条高原生命线的顺畅。随着政府对涉藏地区持续加大资金支持,以及工程技术的快速进步,近年来,川藏线上一批重特大项目不断落成。

今日川藏公路林芝至拉萨路段。(新华社记者刘洪明摄)

2016年通车的国道318线高尔寺山隧道,缩短盘山里程20多公里;2017年通车的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打通了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2018年和2020年分别全线通车的雅康高速和汶马高速,标志川藏线正式跨入“高速时代”。

汶马高速新店子隧道。(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云端天路不仅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空前的交通建设奇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也已成为川藏线上的“梦想航标”。如今,入藏高速和川藏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奋斗者们正在雪域高原上续写新时代逐梦诗篇。

2018年底建成通车的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记者:胡旭、刘洪明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