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普】如果接到隔离通知,应做好哪些准备?

[休闲] 时间:2024-04-24 07:25: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7次

  中新网北京4月13日电

  记者袁秀月张依琳

  早上6:00,上海生保早上8:30。战疫

  最近,录民住在上海黄浦区的卫战王琳琳常常等待这两个时间点,这是难打生鲜平台放菜的时间。

  囤货、上海生保抢菜、战疫团购生活物资,录民成为近段时间以来许多上海人的卫战日常。

  本轮疫情暴发后,难打上海实施全域静态管理。上海生保如何保障上海市民的战疫“菜篮子”、“米袋子”,录民变得愈加突出和重要。卫战

  上海,难打打响一场“民生保卫战”。

4月12日,上海愚园路元华超市,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蔬菜运至周边小区。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买菜难,难在哪儿?

  3月28日,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王琳琳所处的浦西地区,便是第二批封控的区域。

  在此之前,他们小区就因出现确诊病例而封闭过。那时她开始居家办公,至今已有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工作,抢菜成了她颇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我有一段时间特别紧张,早上4点多醒一次,5点多快要抢菜的时候又醒一次。6点抢下菜,然后睡觉。七点多又醒一次,抢下菜,然后8点多起床。”她说。

4月12日,上海淮海中路湖南路路口的罗森超市门口,派送人员等待拿取居民网上购买的物品。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如今,上海市处于把疫情“围住捞干”的阶段,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做好2500万市民的生活物资供应工作,这一战依旧紧迫。

  “生活物资保供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跨省物流受到疫情影响不够通畅,终端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曾坦陈。

  生活物资保供难在哪里?上海市副市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生活物资保障专班负责人陈通说,因为疫情防控,在商超、菜场还无法正常营业的背景下,电商平台末端配送能力也明显下降,导致“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矛盾突出,“出现生活物资难以抵达家门的现象”。

  他指出,在各保供机构共同努力下,目前上海市米面粮油肉的储存储备比较充足。同时也已经锁定备足市外蔬菜、猪肉等货源,随时可以调运到上海。

  “市民反映较多的抢菜难、送不到,主要还是末端配送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也提到。

4月11日,上海金山区枫泾镇,居民在超市选购物品。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至关重要,如何打通?

  在保供的节点、网点、人员、运力有待进一步恢复情况下,集采集配集送的方式成为当前最优解。

  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团购为解决保供“最后一百米”发挥了积极作用,“我的团长我的团”最近成为热词。

  “我们社区比较团结,居民自己联系渠道,和居委协商好去团购物资。比如前两天,我们楼栋群就是居民自己找到了水果渠道,临时开的团,大家报需要多少水果,团长统计数据,然后报给供应商就行了。”家住在上海长宁区的林青说。

社区团购。受访者供图

  她表示,一般情况下,团长都由居民自发担当,由团长跟供应商沟通物资规模。团购的物资,通常由供应商送到小区门口,社区志愿者会进行消杀,并运到楼下,再由团长或者楼组长负责一层层叫人下去领。

  4月11日,上海实施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刘敏12日表示,对于封控区、管控区居民的生活物资保障,主要是以集采集配,保供套餐等方式为主。通过超市卖场、电商平台与社区对接,集中汇总居民消费需求,组织主副食品、生活用品等套餐供应。针对封控时间较长的小区,由百联集团、光明集团等市属国企兜底保障。

  最近,京东、饿了么、美团、大润发、菜鸟等多家互联网企业也新增疫情保供专区,增强线下配送能力。

志愿者配送物资。受访者供图

  怎么送到每家每户?

  在保民生的“最后一公里”中,除了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商超、快递、“团长”,还有志愿者——他们,是把物资交到居民手中的重要一环。

  “志愿者贼辛苦,每天要运不少东西。”林青感慨道。

  陈启和戴维是上海普陀区某小区的志愿者,他们平时主要负责小区配送人力不足的部分,比如配合分发抗原试剂、维持核酸秩序、分发物资等等。

上海居民进行核酸筛查。受访者供图

  与其他小区不同,他们小区是类住宅小区,没有居委会和业委会。物业投入了所有能够调配的人力维持小区正常运转,但对于有着2000多人口的小区来说,仍然掣襟肘见。志愿行为,便成为业主们的自发行为。

  为了保障团购物资的安全可靠,志愿者们需要和物业及“团长”协调合作。戴维说,他们探索出一种模式,拉所有“团长”进志愿者群,由他们向物业统一报备团购物资,确保核实好团购商家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物资分发时,也由团长和志愿者对接。

志愿者配送物资。受访者供图

  戴维称,在做志愿者工作时,他们坚持安全是第一位。在他们看来,“只有我们第一步安全了,我们做的事才是安全的。”在分发物资时,他们基本做到“每物必消杀”,并要求大家戴好手套,对手部消杀之后进行无接触配送。如果对方在家的话,志愿者会退后一步,把东西放在门口,让对方自己拿进家。对于一些老年人,志愿者会帮忙放进室内,但是不进门。

  陈启表示,经过这段时间,他们小区的团购越来越有秩序,每栋楼都有一个自助共享文档,整个志愿服务的规则也在一步步精细化。

志愿者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还有哪些难处?

  4月12日,上海首批防范区居民走出小区。但封控区、管控区内的居民仍无法出门,保民生的任务依旧不能松懈。

  与此同时,一些难处亟待破解。比如,如何更好保障疫情之下老年人、妇婴、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备受关注。林青透露,针对独居或双独居老人,他们主要是邻里互助。“居委会在群里问大家,同楼层的愿不愿意帮助一下。有一些老人的子女,会在团购群里帮他们买东西,也有比较好的邻居主动把东西放在老人门口。”

志愿者统计小区老人。受访者供图

  随着疫情防控时间拉长,社区的防护物资需求也在加大。戴维表示,他们的志愿者团队规模控制在15人左右,每栋楼2至3名。不是因为人员够或能力强,而是防护物资有限。之前,小区物业节约出部分防护物资给志愿者,但消耗也在继续。“我们出门,拆开大白的衣服前,都会进行充分沟通,生怕浪费一件。”他透露,小区居民正联系渠道,组织募捐,目前已募得近200套防护服和千余只N95口罩、防护手套及部分消毒液。

  另外,由于“最后一公里”矛盾突出,承受的压力也较大。最近,上海一位社区书记在辞职信中述说遭遇的种种“不知道”和“难办到”,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我们也遇到过居民的不理解、埋怨,甚至责骂,做得很辛苦。”戴维有着类似的经历,他观察到,疫情之下大家的情绪都不太稳定。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也影响很多人。有的要么过于紧张,经常抱怨,传递负面情绪。有的要么无所顾忌,经常三五成群聊天、私下遛狗等等。

  在陈启看来,疫情确实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他认为,从基本的民生角度上来讲,并没有网上所传那么紧张。从团购的东西,他能明显感受到大家需求的变化。“从一开始最基本的米面粮油,到现在特定品牌的啤酒、饮料、牛奶,大家团的东西越来越丰富。”

  “疫情总是要过去的,这么多驰援的队伍过来,这么多力量建了这么多方舱,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早一天恢复生活吗?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小家顾好,有余力再去帮帮别人,这是很重要的。”陈启说。(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名为化名)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