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3万棵大树和谐入景,背后有他们的功劳

[娱乐] 时间:2024-04-25 10:21: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77次

这里如果硬锯,颐和园万很容易造成枝干劈裂,树和必须使用三锯法。谐入找到距离最后锯口20到25厘米的景背地方,在底下先来上一锯。功劳第二锯从上面一剁,颐和园万前面折了,树和它即使稍微劈点也劈不到哪儿去。谐入剩下这一段就没什么分量了,景背有树筋撑着也不会倒,功劳直接一锯,颐和园万就保证不会劈了。树和骑坐在昆明湖玉带桥旁一棵大柳树上,谐入杜劲松跟徒弟李健比划着大树修剪的景背技巧。

颐和园里3万棵大树和谐入景,功劳靠的就是杜劲松这样的树艺师们长年累月的修剪。

本报记者 吴镝 摄

深秋的颐和园后溪河,两岸白蜡、银杏、朴树,以及槭树类、槲栎类植物,橘色、黄色、橙色……五彩斑斓的树叶和潺湲的河面形成了美不胜收的秋季景观。游船沿后溪河往返于苏州街和昆明湖,动静结合的景色引来大批游客打卡拍摄。

望着这幅缤纷画卷,杜劲松感慨说:这和我们10年前‘绘制’的那幅山水画几乎一模一样。

后溪河的造景,树艺师们用了10年。10年前这里虽能一览西山诸峰的佳处,但过于高大和茂密的树木,遮挡了视线廊道。

在苏州拙政园的一次考察学习中,让杜劲松隐约觉得眼前的景色有点眼熟——我们的后溪河也是这个样子呀:一条小河串起两岸景色,岸边层林尽染,湖面微波涟漪……回来后,他开始对照《芥子园画谱》中的园林山水细细琢磨。保留驳岸边的探水枝,修出类似古画上的姿态,不仅独树成景,还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最终,树艺师们用大树作画,绘出了这幅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山水佳作。

北京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先锋岗、科技进步奖、技术革新奖……在杜劲松的值班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大摞红本本。前不久,他还被评为2022年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一系列的荣誉,都始于36年前的人生选择。

36年前,颐和园招绿化工,16岁的杜劲松前来应聘,当场签下保证书——我志愿参加绿化工作,一辈子献身绿化永不离开。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简直是不平等条约。但杜劲松说他很能理解,这活苦、脏、累、险,待遇也不高,那时候被叫作‘绿花子’,没人愿意干。为了留住人,所以要签这么一个东西。

签下这张保证书,杜劲松一干就是半辈子,而且越干越来劲,越干越喜欢。那时候干劲真是足呀,一个班4个人,一人扛一台油锯,20分钟就锯完半面山的树。

每次修枝前,杜劲松都会先跟树对话。拍着良心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修剪这棵树?是为了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还是为了让这棵树长得更雄壮,或者说是为了治理病虫害?在他看来,每一棵树都有灵魂,每一个枝杈的修剪也都要有它的意义。

《园冶》有云: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意思是说一座园林要巧妙地借用周围景观,做到形状适宜、大小得体。颐和园有3万多棵树,每棵树的姿态都影响着景观效果,随意移动或修剪任何一棵树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必须找到可行的办法,以最自然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最自然的手段就是让每株树木的姿态都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成为景致的一部分。要恰到好处,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修剪完后还要看不出人工的痕迹。这是杜劲松的重要原则。

颐和园以古建为主体景观,我们的绿化则起到点缀、衬托的作用。框景、夹景、漏景、点景、泄景、引景……在杜劲松眼里,每一个枝杈的修剪,都是为了达到造景的需要。

颐和园另一处火爆景点谐趣园,园内树木与古建和谐相融。杜劲松和树艺师们通过修剪,让光束和树木达成巧妙契合,透过树冠的光产生变换的光柱和斑驳的光影,而这斑驳生姿的阴影映入室内,随着日照变化而变化,随着季节更替而更替,令人拍案叫绝。

一树一策,该缩就缩,该放就放,调控枝干的方向及长度、高度,使成行、成片种植的树木在拥有优美树姿的基础上,点景不挡景,与局部景观和整体景观相得益彰,最终呈现出一幕简洁疏朗、株株入画的美景。这就是杜劲松的法门。

除了以树作画,杜劲松还有个任务——应急抢险。在颐和园一处偏僻小院里有间小屋,里面摆着一架简陋的上下铺。赶上风雨雷电的极端天气,杜劲松和同事就在这里住下。等到雨停风小了,他们打着手电筒,锯断倾倒的树干和折断的树枝,扫净满地的落叶。即使经历了一夜的风雷雨雪,到早晨6点半开园时,游客面前依然是一幅苍润秀美的风景画。(记者 代丽丽)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