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头条】为何此时回归“乙类乙管”?权威解读来了

[探索] 时间:2024-04-20 12:49: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36次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乙类乙管减弱、疫苗接种的财智普及、防控经验的头条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何

  26日,回归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权威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解读这是乙类乙管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财智又一次重大调整。

  执行“乙类甲管”已近3年,头条此次为何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的为何主要依据是什么?调整是否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调整之后会带来哪些改变?

640 (1).jpg

来源:新闻联播

  调整为“乙类乙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释义》,甲类传染病是回归指发病率高,治疗延误时引起病死率高,权威在人间传播速度快、解读波及面广,乙类乙管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流行时需要采取强制性隔离、疫区封锁或者交通卫生检疫等措施的烈性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是指发病率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传播能力有限,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需要采取计划性疫苗接种,进行义务性、公众性检查与治疗,对传染源或者对传播环节进行系统控制等社会性控制工程的传染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在今年8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新冠肺炎是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今后当它不再造成严重损害时,我们会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指出,当前,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变异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潜伏期。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王岳说:“病毒经过三年变异,目前它的致病率和致死率是很低的,从这个角度来评估的话,我们已经基本具备回归条件。”

  此前曾有先例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要具备相关条件。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但是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国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保证传染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当新发传染病出现时,由于对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缺乏认识,其传染力、致病力以及病原变异特征尚不清晰,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自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应对以来,有效经验做法是第一时间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但实施甲类传染病管控措施。但随着对疾病及病原体流行规律研究与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治疗手段、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积累,曾采取“乙类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则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

  多项防控措施相应调整

  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多项防控措施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我们经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的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第一,在传染源发现方面实施“乙类乙管”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测等方式来发现感染者。

  第二,实施“乙类乙管”以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可以自愿选择居家健康管理。

  第三,在社会面的防控方面,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以后,社会面的防控措施更多地集中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比如说,我们除了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这些特殊机构以外,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也不再对跨区域的流动开展落地检,也不再对外溢风险人员开展跨区域协查,不再划定高风险、低风险区,也不再采取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风险管控措施。

  第四,在国境卫生检疫方面,实行“乙类乙管”以后,对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来华人员按照海关要求,填写健康申明卡,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面,对入境的物品不再采取预防性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也不再进行抽验。

  医疗机构将承担哪些职责?

  就医问题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乙类乙管”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要收治核酸阳性患者,按照患者诊疗需求采取分级分类收治。

  医疗机构不再以患者核酸阴性或者阳性进行分诊,而是根据患者诊疗需求就医。更加强调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作用,要求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单纯的新冠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或居家自我照护。普通型病例等病情稳定的感染者,转诊至亚定点医院治疗。以新冠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转诊至定点医院治疗。以其他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其他需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无论核酸是否阳性,均可以到相应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就诊。

  目前,已经部署医疗机构进一步调整并优化服务流程。在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分别接诊相应患者。要求急诊区域划分出正常诊疗区和缓冲区。在住院部设置相对独立的区域(院区、楼栋、病区或病室),收治核酸阳性患者。

  医疗机构需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仍需科学佩戴口罩

640 (3).png

来源:央视新闻

  “在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社会面传染源更加不确定,所以更要做好个人防护。”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表示,在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仍需规范佩戴口罩。

  殷文武介绍,根据牛津大学公布的疫情防控政策严格指数和相关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已经调整了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不再对工作场所、公共活动、公共交通、旅行等进行限制,但保留了特定场所佩戴口罩的要求。佩戴口罩仍旧是阻断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无论是“甲管”还是“乙管”,现在仍处于新冠疫情流行期间。殷文武表示,疫情期间要尽量减少外出,减少聚集活动,尽量不要到影剧院、KTV、棋牌室、剧本杀等空间密闭、人群密集的场所。尤其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在疫情期间要尽量少外出、少聚集。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强调,其实不管是甲类、乙类甚至丙类传染病,在病毒流行期间都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由防范全人群感染转移到保护重点人群、降低重症和死亡。实施“乙类乙管”后,个人仍然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良好生活方式,及时完成疫苗接种。

  医保支付政策将如何调整?

  此番调整之后,执行近三年的新冠医保支付政策将如何调整?

  在过去三年间,我国对确诊和疑似患者救治费用采取“先救治、后结算”的方式,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

  据了解,新冠病毒感染回归“乙类乙管”后,医保的报销政策也将逐步回归常态化管理,即正常纳入医保乙类传染病的支付管理,患者就医时根据医保政策刷卡结算。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表示,降为乙类管理后,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预计接下来各省会陆续调整临时报销政策,对于抗原和核酸检测等费用,医保不应该再继续纳入报销范围;同时,当不存在疫情大规模传播的风险时,预付给各医疗机构的部分新冠救治资金预计会取消;针对新冠治疗用药的长期处方和互联网结算也会陆续恢复至以前的水平。

  “新冠降为乙类管理之后,就是要参照医保对乙类传染病的支付规则,会有一部分是需要自费的,不太可能像特殊时期一样100%报销了。”一位医保研究者说。

  上述医保人士表示,在医保报销方面,目前未出新文件,定点医院集中收治重症仍按原政策,这类人数不多,其他的全部按正常就医管理。“未来不久预计定点医院收治的重症也会按乙类传染病,如肺结核、艾滋病等病种正常支付,政府可能会配发免费药品。”

  下一步医保回归正常支付之后,此前临时纳入医保的新冠治疗药品和项目会有哪些调整?

  最近多地医保局接到通知将新冠用药“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临时纳入医保甲类支付。以“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为例,北京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为90%。

  廖藏宜表示,对于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等临时纳入医保报销的药品,理论上后续会退出医保临时支付范围,待通过国家医保局组织的医保谈判后,再纳入各省的医保结算范围。上述医保人士也表示,正常情况下,临时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和项目在“乙类乙管”后会评估纳入医保目录。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之后,医保和卫健部门需要建立一套新冠病毒感染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规则,比如呼吸机、特效药、仿制药、检查费等等,类似于DRG的小单项的规则。这样让医保支付更加科学合理。

  (微信公众号“财智头条”综合自:第一财经、央广网、光明网、中国新闻周刊等)

  编辑:袁凯

  校对:风华

  审核:龚紫陌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