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刘晦之:大收藏家的爱国情怀 正文

刘晦之:大收藏家的爱国情怀

[探索] 时间:2024-04-18 18:06: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52次

刘晦之

刘晦之藏书楼小校经阁

刘晦之收藏的刘晦甲骨片

刘晦之收藏的青铜器

郭沫若编著的《殷契粹编》

庐江人刘晦之是晚清淮军名将、四川总督刘秉璋的收藏儿子。他的爱国文物收藏非常丰富,尤以甲骨片和青铜器收藏最多,情怀现存我国大陆的刘晦龟甲骨片共9万余片,而刘晦之就曾收藏2.8万多片,收藏差不多占了1/3,爱国被郭沫若誉为海内外之冠。情怀

自幼聪慧打下基础

1879年出生的刘晦刘晦之是我省庐江人,他的收藏父亲是著名的淮军将领、后任四川总督的爱国刘秉璋。而要说刘晦之,情怀还是刘晦要从刘秉璋说起。

作为一名淮军将领,收藏刘秉璋是爱国由翰林院编修而投笔从戎的,在平吴剿捻后逐步成长为一名封建官吏,1882年,他被任命为浙江巡抚。正是在此任上,中法战争爆发,他率军坐镇杭州。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对家人说,万一战场失利,我得对国尽忠,夫人要尽节,三个儿子(指老大刘体仁、老二刘体乾、老三刘体信)要尽孝,小四、小五尚小,送给李鸿章了。此言一出,军中将士无不铁心报国。特别是1885年的镇海一役空前酷烈,在103天的时间里,全凭浙江一省的财力和兵力支持,最终战胜法军。法军舰队司令库尔贝受重伤,不久死在澎湖列岛。刘秉璋因此战获胜而擢升为四川总督。

刘晦之正是刘秉璋所说的小四,据史料记载,刘晦之自幼聪慧,喜好读书。虽然刘秉璋在中法战争中没有为国尽忠,刘晦之也没送给李鸿章,但因刘秉璋是李鸿章的至交,两家又是姻亲,故刘晦之从小就得以进入天津李鸿章的家塾,与李家诸子弟一起读书,因此中西文俱佳;同时在与李家门生故吏及其子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饱览了故家旧族多年秘不示人的典籍和收藏,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长大后,刘晦之一开始从事的是银行业,曾任晚清户部郎中、大清银行安徽总办等职,1919年出任中实银行上海分行经理,1932年担任总经理。后因金融政策与国民党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有隙,逼迫之下,刘晦之于1935年辞去总经理职务,并再也无意于官场,而埋头于文字音韵与文物考古的爱好中,并最终成为中国甲骨片收藏大家。

殆为海内外之冠

据史料记载,刘晦之的文物收藏非常丰富,以甲骨文、青铜器、古钱币及善本古籍为主,兼及书画瓷器、秦汉玺印、汉魏名碑、名人名砚等等,比如,刘晦之收藏的钟鼎多达六七千器,被誉为民国以来收藏青铜器最多的人;他还收集古籍20多万卷,以明代版本、地方志和碑帖拓本等形成特色。而在他的收藏当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记载甲骨文的甲骨片。据文物部门统计,现存我国大陆的甲骨片总共9万多片,分布在95个机关单位和44位私人收藏家手里,而刘晦之在抗日战争前收藏的甲骨片就达到了2.8万多片,占了全国总量的1/3左右,可以说是私人收藏甲骨片最多的。

史料记载中还有件事能说明他收藏丰富。1934年,刘晦之的住宅里实在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藏品了,他只好专门造了一幢两层的藏书楼,外形是典型的中国式八角小楼,取名小校经阁。他的藏书以明清精刻为主,亦不乏宋元古本。到新中国成立时尚有宋版9部、各地方志1000余部,善本达1928册。有见到者曾这样描述说,这些书籍分装在500只特制的书箱里,打开书箱箱盖,上面罩了一层细细的铁丝网,这是为了在暴晒时防止老鼠钻进去而特设的。

另据相关史料记载,刘晦之藏书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四库全书》中被当时四库馆臣们删改过的书,他必须收得原来的旧本。他立志要把《四库》中存目之书依目录统统收齐,收不齐就借来抄录副本。他要以一己之力,收齐《四库全书》所收书的原刻本,统统恢复旧貌。因此在小校经阁,常年雇着十几名抄书、校书的工匠,书山书海中忙个不停。

而真正让刘晦之收藏甲骨片为世人所知的则是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据史料记载,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郭沫若流亡日本,到1936年时日子过得很困窘。刘晦之了解他博学多才,就将自己历年所收集的甲骨片,请人拓出文字辑为《书契丛编》共20册,托中国书店的金祖同带到日本交给郭沫若,供其研究、著书。郭沫若见后叹为观止,从中挑选了1595片,先进行研读后考释,并据此著成了甲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殷契粹编》,在日本出版。

在《殷契粹编》一书序言中,郭沫若这样感叹道,刘氏体智所藏甲骨之多而未见,殆为海内外之冠。已尽拓出其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册凡二十,去岁夏间,蒙托金祖同君远道见示,更允其选辑若干,先行景布,如此高谊,世所罕遘。余即深受感发,不揣简陋,取其1595片而成兹编,视诸原著虽仅略当十之一,然其精华大率已萃于是矣。同时,在书中郭沫若对刘晦之给自己帮助也表达了感激之情,……然此均赖刘氏搜集椎拓之力,得以幸存。余仅坐享其成者,自无待论。

藏品悉数捐献给国家

作为从庐江走出去的收藏大家,刘晦之很有爱国精神。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人欲高价买其所藏文物,被其一口回绝;日本人考虑其声望,又欲请其出山主持伪政府的文物工作,他则暂时躲到了香港。

刘晦之拒绝了日本人,但对自己的国家却满怀热情。新中国成立后,他把自己的藏品大部分都捐给了国家。1953年,他把所收藏的甲骨片悉数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由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接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其又重新墨拓了一遍,拓本题名《善斋所藏甲骨拓本》。同时,他在1951年和1952年又分别把6.7万册图书、22札地图、282种436册碑帖、24册金文拓本,以及87件秦汉兵器等捐给了上海市文管会。这些藏品后来大多由上海市文管会转交上海博物馆保存。为此,陈毅市长曾颁发嘉奖令,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前文说过,刘晦之一直长于文字音韵,精于考据,又旁通蒙古史,因此一生著述甚丰。即使到了晚年仍然笔耕不辍,著有《说文谐声》《尚书传笺》《礼记注疏》《异辞录》《善斋吉金录》《善斋玺印录》《善斋墨本录》等。这些著作当中,《善斋吉金录》一书是刘晦之所藏青铜器图录,内容包括古代乐器、礼器、兵器、衡器、符牌、玺印等,共分为4函28册,刊行于1934年,是研究金石与古文字的重要参考文献。此书自出版之后已有半个多世纪,存世已不多见。刘晦之的孙子刘永龄在前些年出资重印了《善斋吉金录》,并赠送给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和有关学者。

1962年,刘晦之因病去世,而在去世前他已把自己所有藏品都捐献了出去,身后不留一石一木,这在私家收藏史上是为数不多的,更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项天歌 筱铖)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