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关注中国茶申遗的那些事! 正文

关注中国茶申遗的那些事!

[百科] 时间:2024-04-19 15:13: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88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于靖园

  茶起源于中国,关注盛行于世界。中国“中国茶”三个字背后,茶申蕴藏着无比丰富的那事文化内涵。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关注既是实至名归,也是中国众望所归。

1672300360597370.jpg

影响深远 申遗成功对中国茶界来说意义非凡,茶申必将全面促进中国茶行业国际化。那事摄影/宁颖

  近日,关注我国申报的中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申至此,那事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注名册,中国数量居世界第一。茶申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

  两年时间里32次文本修改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传统制茶技艺,即有关茶园管理、茶树种植、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工艺,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二是与种茶、采茶、制茶、饮茶、品鉴等相关习俗,比如,制茶师根据当地气候、物候,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还有,与种茶和采茶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类民间祭拜、祭奠等祈福祈愿仪式,由茶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采茶歌”“敬茶歌”“采茶戏”等文化表现形式,都是茶文化非常重要的内容。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我国多民族所共享。到了浙江,我们便要喝上一口清爽甘醇的西湖龙井,感受江浙一带如茶澄清淳朴的风土人情。辗转于福建闽北,生长于“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的武夷岩茶又成了最佳之选,它茶汤浓郁,甘馨可口,令人回味无穷。而流连于云贵高原,普洱、毛尖会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物候和茶工艺,甘甜醇厚,久久难忘。

  2020年11月,文旅部确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作为我国新一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文旅部确定浙江省作为牵头申报省份,期间,中国茶叶博物馆联合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及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成立保护工作组,形成工作合力。在文旅部的指导下,文本撰写4万字,修改32次;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区知情同意书216份,经6轮修改,定稿83份;精准翻译2万多字的申报文本、3万多字的知情同意书、1万多字的辅助材料及视频解说词和图片说明,最终完成申报工作。

  “中国茶”三个字的背后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起源于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茶的记载传说,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中国茶和茶的内涵实在是丰富多姿。”在这一项目申报之前的文本论证阶段,原文化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非遗研究专家马盛德就应邀参与其中。他表示:“回想起来,那时与国内众多专家一起讨论、一起研究,自己也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制茶技艺以及方方面面的习俗,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自2009年起,马盛德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对非遗发展进行深入调研,茶及其文化习俗,一直是他们调研的重要遗产项目。马盛德激动地表示:“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天人一体、兼容并蓄的理念。”

  “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到云南普洱景迈山的古茶林的一次考察。”据马盛德回忆,身处茶林,可以想象到,这里的世居民族以茶为生的常态,他们以茶林管理、茶树种植、土地利用和村落建设为一体,塑造了景迈山山与林、林与人、人与茶的和谐文化景象。在马盛德的老家青海,那里虽然不是茶产区,但茶却是必需品。奶茶、八宝盖碗茶、熬茶、清茶、酥油茶等,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一日三餐、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茶。在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四川雅安,马盛德第一次观察了他从小喝到大的黑茶的制作工艺。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茶’三个字背后,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巡视员李云才也欣慰地表示,此次入选既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

  传承的根本在于人

  申遗成功,更需有效保护,而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表示,当前这一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收徒授艺17人。

  更多人是通过家庭、社区的活动参与传承。比如在家庭中,饮茶、敬茶等相关礼俗由长辈传授给下一代;在社区,相关仪式活动的组织经验和仪轨知识,通过长者口传身授实现代际传承。

  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于2020年12月成立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将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

  “社会上茶艺课持续走红,用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的实践教学,撬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对非遗传承具有诸多启示。”李云才建议,今后可让茶文化多与人“接触”,使其更加可亲可见,激发人人了解茶的兴趣。

  非遗赋能茶产业发展

  “国家历来对茶文化非常重视,如我们都知道的‘茶叙外交’。”山东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黄晓琴表示,申遗成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再次认可,给全体茶产业从业者带来了更大自信和更强决心。

  对此,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蔡军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申遗成功对中国茶界来说意义非凡,必将全面促进中国茶行业国际化。”

  迄今,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2020年,世界茶叶产量626.9万吨,中国茶叶产量298.6万吨,居世界第一;世界茶叶总面积7647万亩,中国茶叶总面积4747.5万亩,同样居世界第一。中国茶叶对世界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影响巨大,产量占世界茶叶产量的47.63%,消费量占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41.68%,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的19.14%。

  近10年,中国茶产业飞速增长,茶产值从千亿元迈向万亿元规模,2020年达到9000亿元,茶业年人均消费量从2006年的约600克增长到2020年的约1600克。中国茶产业迎来大发展时代。蔡军直言:“借助申遗成功,我们要讲好中国茶故事,打造国际亮丽名片,促进茶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我们应当看到,‘非物质’离不开物质,‘文化’也不仅仅是文化。如何让文化为产业赋能?用科技延伸产品的价值链条,还需不断探索,融合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认为,从现状来看,尽管国内茶叶品种繁多、市场巨大,但仍有很多可拓展的内容。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1月上旬刊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