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三大先导产业 冲刺世界级方阵 正文

三大先导产业 冲刺世界级方阵

[综合] 时间:2024-04-16 19:00:1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98次

原标题:三大先导产业 冲刺世界级方阵

蓬勃发展的大先导产大上海。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上海浦东新区英特尔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的业冲智能机器人。

上海张江科学城展示厅“蓝天梦”展区。刺世

释普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界级智能全景实验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大先导产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业冲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刺世进出口总额、界级外商直接投资、大先导产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业冲37%、39%和29%……长三角以赶超世界超大城市群的刺世发展速度,引领着中华民族的界级伟大复兴。

突出集成电路、大先导产人工智能、业冲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刺世长三角地区正一次次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发起冲击。

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路径,能给湖北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学徐汇滨江的战略定力—— “有舍才有得”

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坐拥8.4公里岸线的徐汇滨江有着浓厚的“文艺范儿”。这块宝地,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没有变成房地产开发热土,而是被改造成了高品位文化艺术展馆、美术馆等集聚的文化风景线,成为当地新晋的打卡地标。

2018年,第一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选址于此。徐汇滨江借势蓄力,2019年,45层的西岸智塔落成,目前已入住22家顶尖人工智能企业。

4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登上西岸智塔的顶楼,视野开阔,黄浦江景一览无余。

最美的风景,徐汇滨江留给了最顶尖的科学家。

在43层,入驻了两家重磅研究单位——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软-仪电创新院。前者是微软在亚太区设立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研究机构,后者是微软与上海仪电合作成立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两家单位对应着人工智能三大关键节点中的两大节点:即0-1的颠覆性创新与1-10的复制性创新。

在40层-41层,入驻着中科院院士、华人唯一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及其团队打造的上海期智研究院。约250名研发人员在此办公,聚焦密码通信、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物理器件及计算等五大研究课题。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在大厦的最高处集聚最高的智慧,再向下由一家家企业铺展出一条“竖起来”的“最强版”人工智能产业链,仿若“垂直硅谷”。

31层是明略科技。明略科技为全球最大的地铁网络——上海申通地铁打造了新一代车辆智能运维平台,通过AI决策引擎,可降低车辆下线率30%,从每日检修变成了每八日检修,将安全风险和运营成本等指标综合降低10%。

与明略科技为邻的有阿里巴巴(上海)有限公司、联影医疗、依图科技等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也有华为上海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这样的创新研发机构,更有每步科技、非夕科技、问境科技等一批在AI+细分领域的行业“隐形冠军”。

想当这些“隐形冠军”的邻居并不容易。“要进入楼宇的企业,需要通过联审小组的审定。不是谁出的租金高,谁就可以进来的。”徐汇区科委副主任郭岩涛介绍,联审小组会对拟入住企业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审,认为符合大楼产业定位,才会引进。

当地还专门在大楼里预留了三层作为公共平台,成为“上下楼”“上下游”企业沟通和洽谈的“战略空间”。

锚定产业导向,划定准入标准,有舍才有得。在AI大厦所在的“西岸智慧谷”,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以龙耀路北侧为界,已建成东航滨江中心、绿地汇中心、航汇大厦等空间载体,滨江城开中心、源点大厦、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华鑫金融中心等正在紧张建设。这里,将打造一个数百亿级的人工智能产业群和未来上海人工智能国际总部基地。

学张江高科的先进眼光——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集成电路产业是上海市“十四五”制造业三大先导产业之首,也是上海解决国家产业发展“卡脖子”环节的重点领域。在浦东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海张江科学城正在奋力打造中国“芯”。

从上海地铁2号线张江高科站出发,步行不到一公里就可到达上海微电子港、中兴研发大楼,继续沿着祖冲之路往东走,可以看到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等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企业。数以万计的芯片设计师们踏着晨曦的微光,进入不同的楼宇,把自己隐身于纳米级的微型电路里,埋头研发各种电子产品的“心脏”。

以设计引领集成电路产业,张江科学城已形成一条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目前产业园除芯片设计业外,晶圆制造领域有19条生产线引领全国发展;封装测试集聚了包括日月光、安靠、华岭等在内的龙头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意味着当地的设计企业在供应链上有天然独到的优势,到后端的生产和封装环节,就不需要舍近求远跑到很远的地方找供应商。”在集成电路产业展厅,一位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我们。

有人说,张江科学城作为国内改革创新高地,有众多国家政策加持,自然可以实现蓬勃发展。

政策红利固然重要,但要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离不开“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我们不可能知道哪家企业一定能成功,但只要打造适宜企业发展、创新成长的创新生态体系,就肯定会有企业在张江成功。”几十年来,这样的理念在张江深入人心。

英特尔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李滨说了一个智能冰柜和炒菜机的故事。

马峰2017年在张江创业,2019年做成智能冰柜,可卖出去并不容易。直接卖设备,价格有点高;走无人零售的路子,又撑不住点位费、配送费。与此同时,深圳的一家企业研发出了一款智能炒菜机,将冰鲜半成品盒饭放入其中一个仓位,轻触按钮,6分钟后,热乎的土豆炒鸡块便出炉了。

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创新产品,在英特尔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牵线下,却形成了一个可行的“无人食堂”解决方案,成功打入一家商业银行的众多支行点,解决员工午餐难题。由此,智能冰柜、炒菜机、应用端三方实现共赢。

“我们在张江寻找应用场景,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再寻找适合的研发成果。”李滨介绍,他们已经远远超越了1.0版本的孵化器,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寻找技术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场景将技术孵化为产品,这可以避免创业企业走很多弯路。目前,该创新中心已帮助上百个小企业成功孵化。

像英特尔机器人创新中心这样,用市场力量构建创新生态的企业还不少。每隔一段日子,大企业都会在张江发布需求招募令,由各创业团队揭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行走张江科学城,处处可以感受到这座“科学之城”的创新魅力——基础科研实力雄厚、高端产业集聚、创新生态完善,一个个产业集群,奋力在这里迈向“世界级”。

学沪苏生物产业的闯劲—— “不计成本搞研发”

作为第一个进入医保的PD-1创新药企,3月30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信达生物发布2020年终“成绩单”,当年营收增长超2倍,超预期。

2020年,信达生物有3款抗体生物药产品获批上市,加上2018年获批的达伯舒,信达生物实现了商业化产品“从一到四”的跨越,成为唯一一个在成立九年内就有四款抗体生物药上市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

生物医药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行业,行业内有研发期“十年投入,十亿美金”一说。9年前,仿制药大行其道,创新药鲜有人敢去尝试,但信达生物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开发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生物创新药为目标。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很不被市场理解,一度遭遇质疑被批作“在海外待得太久,不接地气”。

九年过去,信达生物硬是将这个“九死一生”的事情做成了。同类免疫抗癌药,美国年诊疗费需要约120万元,信达只需2万元左右。

诀窍在哪?“第一是国际资本用得好,第二是国际人才本土化做得好。”4月19日,信达生物副总裁周凯松在接受湖北日报报道组采访时表示。

“2020年一年,企业研发投入就达18.5亿元。”周凯松说,企业开门生产一天,成本就过千万元。无论是靠自身资金回笼,还是靠政府资金支持,都不现实。

信达生物将眼光放得很远。2015年,信达生物和国际制药巨头“礼来”强强联手,在稳定的资金支持下,公司降低了研发风险,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也得以更新升级。

当前信达生物拥有三千多名员工,熟手海归、熟手本土人员、新毕业生各占三分之一。“要走国际化创新之路,一定要有一批最高端的人才,我们的海外归国专家以及具有国际制药集团工作经历的员工有1000多位。”周凯松表示。

有了稳定的资金和高端人才助力,信达生物的国际创新之路越走越稳。财报显示,信达生物正在创建信达研究院(国清院),升级研发组织架构、招募全球研发人才。目前,信达生物已经有23个产品处于临床,未来有望成为海内外的新发力点。

与信达生物对创新药的执着一样,位于上海张江的和黄医药在创新药研发投入上也“不计成本”。

成立18年,巨资投入研发,和黄医药2019年才研发出第一款创新药物产品。“也有可能钱都花了,创新药仍没有研究出来。”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总监章铮在谈到研发的高投入时,显得云淡风轻。

目前,和黄医药已拥有三款创新药产品。公开数据显示,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20年研发费用为1.7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26.48%。由于未来全球临床试验的开展,研发投入将继续提升。

公司首席执行官贺隽在今年3月17日举行的线上媒体见面会公开表示,由于去年公司通过私募基金和纳斯达克增发新股,公司现金流基本可以满足未来两年的研发投入。他还说,“和黄医药并不是一家很常规的生物科技公司,除了销售收入以外有很多途径可以支持研发费用。”

有了多元化的资本支持和国际化高端人才支撑,沪苏生物产业在创新药物研发上有了“不计成本”的底气,研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火石创造数据统计,2020年,仅上海生物医药融资207起,融资金额400多亿元。同时,上海还设立了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发展。截至2020年末,科创板上市申报的64家生物医药企业中,上海就有15家。

截至2019年底,上海AI重点领域企业有1116家,

其中183家规上企业2018年总产值达到1339.78亿元。

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达到10万余人。

全球、全国芯片设计10强企业有7家在张江科学城设立研发中心或总部。

全国已上市的30家集成电路企业有17家在此布局。

张江科学城已集聚了近10万家科技企业、30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9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1/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

江苏省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将超6000亿元,在国内排在第一位。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