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基础理论与学科体系

[综合] 时间:2024-04-26 00:10:4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68次
3月20日至22日,构建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中国书写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发展、特色体系促进合作共赢的域国新篇章。今年是别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前,基础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理论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学科并提出五个途径,构建即:政策沟通、中国道路联通、特色体系贸易畅通、域国货币流通、别学民心相通。基础10年前,理论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中国方案。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伟大画卷,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议题。随着“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近年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取得快速发展,这也为学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区域国别学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对其中能够引领人类发展方向的丰富内容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转化,通过学科建设,将区域国别学科的知识科学化、谱系化?如何以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鉴为主线,通过区域国别学术研究,深化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论认识实践探索,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再谱新章?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教授,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启龙,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畅谈区域国别学理论建构与方法实践、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路径与责任使命。

区域国别学的内涵和边界

中国社会科学网: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中的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涉及到经济、法律、文学、历史等学科不同的领域。学科边界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区域国别学,以及如何去做好区域国别研究非常重要。如何判断区域国别学的内涵和边界?

钱乘旦:区域国别学是交叉学科中的一级学科,交叉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相互之间是渗透的、彼此关联的,学科边界不会非常清晰。回顾人类的知识体系形成过程,早期并没有学科的明确界限。16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能够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解释,产生了学科概念。学科的出现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自然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社会知识领域也开始出现了学科比如说历史学、文学,再往后出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等等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方学科概念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学科分类的缘起,但是当代中国学科的引进又出现了一些和其他的国家不完全一样的变化。教育部规定的学科目录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这是否说明我们中国不仅有学科,而且还注重学科体系?

钱乘旦:在19世纪初,我们中国也把学科这样的一个概念引入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来。到了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不断的进步,人们发现任何一个自然的现象都有可能不仅仅属于某一个特定学科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比如历史学以前的内容是非常非常狭隘的,但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历史学就发生变化了,它和社会学结合就成了社会史,它和环境研究结合就成了环境史,它和经济学结合就成了经济史,它和妇女问题结合就成了妇女史,它和疾病问题卫生问题结合就成了疾病史等等诸如此类。历史学的发展变化使得它和很多的学科交叉起来,相互之间的边界已经突破。

区域国别学的本质就是一个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意思就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之间的沟通、相互之间的融合、相互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所有方面的一切。既包含人文科学的知识也包含社会科学的知识,甚至于包含理工医农各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区域国别学是多学科属性的交叉学科。中国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推进和积累方面,在和人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方面也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把区域国别学列入学科目录,就是强调要构建我们自己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引进了西方很多的知识理论概念和方法,久而久之我们产生了依赖的心理,拿来主义盛行。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依靠西方知识体系完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而中国知识体系创新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如何看待区域国别学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彭青龙:中国自主体系创新是一个热点话题。新中国成立短短70多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自主构建中国知识体系方面,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容量很大的交叉学科,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对对象国或者区域的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培养区域通、国别通、领域通的跨学科人才,助力中国实现强国梦想。区域国别学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资政建言四位一体的建设任务,它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区域国别学主要是学习和研究国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对世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是国家现代化治理和全球区域治理的客观需要,主要目的是为了借鉴人类社会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使我们的母体文化更加强健。

区域国别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网:任何一个学科发展的根基就是理论。区域国别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彭青龙:区域国别学主要有三个理论做支撑:全人类共同价值论、世界文明互鉴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

第一,全人类共同价值论。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人类超越个体、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对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和方向问题的共同态度和立场,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价值取向等因素,突出表现于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三个重要维度,对应着个体、群体和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论不同于西方提出的所谓普世价值论,而后者的实质是西方价值论和西方中心论。

第二,世界文明互鉴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世界文明发展史,世界文明互鉴论超越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历来主张文明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交流共赏。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论指导下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摒弃了西方中心论或者欧美中心论的单向维度,强调开展对对象国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为了交流互鉴而并非突出中华文明中心论或者中国中心论,我们秉持的是一种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摒弃了西方长期以来所秉承的二元对立思维,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持久和有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区域国别建设和研究就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为世界知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区域国别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在出发点、落脚点、手段和目的存在根本不同。区域国别学的三段论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全人类共同价值论是价值和根本,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论是手段和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是目的和目标,既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服务,又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世界知识保护贡献力量。

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网:高校在其属性上主要是“学科本位”的,大家往往注重讨论学科意义上的“区域国别学”。放眼全球来看,传统区域国别研究的特点之一恰恰是“非学科性”。相比高校进行的“区域国别研究”有所不同的专业研究机构或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国别研究的重点是哪个方向?

李新烽: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区域国别学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国别区域研究要和三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是我们和高校的一个区别。高校目前对国别区域研究主要体现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而我们主要是强调两大研究,即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但是区域国别研究是服务于三大体系建设,三大体系建设指导国家区域研究。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交流互鉴是区域国别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非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持续进行的工作就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怎样看待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交流互鉴和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关系?

李新烽: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交流互鉴和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关系有三层含义。第一,区域国别学研究要知彼知己,这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鉴的前提。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基础是了解对方的文明懂得对方的文化,所以区域国别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知彼的过程。区域国别经常连在一起讲,实际上区域和国别研究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理解国别研究是区域研究的一个基础,要认识一个区域,要研究好区域,必须要用国别研究来做支撑,做非洲研究、中东研究必须要选一两个国别来作为研究的对象,不能做区域研究而不做国别研究。

第二,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进行文明交流互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管哪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第三,区域国别研究和文化多样性文明互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加强文明互鉴能够促进和带动国别区域研究,国别区域研究的深化又能够推动和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担负起时代赋予外语学科的光荣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网:区域国别学是中国自主、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是否可以介绍一下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情况?

罗林: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着眼未来全球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能站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汇聚使用顶尖人才方面还面临着较大的不足。就国别和区域研究而言,此前分布在我国近200所高校,教职员工参与国别区域研究的员工总数超过1万名。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领域,有29所高校建立了36个自设的与国别区域研究相关的二级学科,有3所高校建立了5个与国别区域研究相关的自设交叉学科,共有32所高校41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分散在外语、世界史、政治学、教育学、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之中。随着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的建立,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蓄势待发。

中国社会科学网:就目前区域国别学人才的现状而言,我们是否面临着复合型人才和非通用人才语种的短缺。

罗林:目前我国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人员,除通用语种外极少数能掌握对象国语言,资料多借助英文转译,而少数掌握对象国语言的研究人员,又多数缺乏学科专业素养,难以支撑研究工作。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抓紧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是我们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网:熟悉研究对象国的语言是外语类高校的优势,高校以智库建设为突破,是否也是区域国别研究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王启龙:高校智库不同于社会智库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对于外语类高校意义重大,有可能深刻改变现有相关问题研究的学科格局。70年前,面对国家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经教育部批准,将西北局党校俄文班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俄文系合并,西安外国语大学前身西北俄文专科学校应运而生,成立之初学校就被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历史使命,语言汇通中外,超越文化分离,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在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外语类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网:外语学科如何回应时代召唤、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好区域国别学,并使之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咨政启民等方面切实发挥好学科凝聚的作用?

王启龙:区域国别学智库建设和学科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时候必须主动聚焦国家需求,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树学立论荐言献策。

当前外语学科已经出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需求,但对于这种交叉性的发展态势认识不够充分,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有待提高,在国际传播国际话语权方面面对误解歪曲中国的国际舆论和丑恶化中国形象的时候,外语学科应对乏力,没能体现出应有的担当,因为外语学科能说外语,却讲不出道理。当前如何冲破狭义的语言文学藩篱,开拓新的增长点,成为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区域国别学在成为外语学科重要突破口的同时,更应该成为外语学科冲破学科藩篱的重要的突破点,我们要切实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区域国别研究,大力培育区域国别研究、国际新闻与传播新型学科,形成新的增长点,推动外语学科的华丽转型,通过学科建设,将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科学化、谱系化,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再谱新章。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