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内长城实现全段实景化沉浸式数字化展示 19分钟可“飞越”天津长城

[娱乐] 时间:2024-04-19 18:43: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5次

原标题:域内长城实现全段实景化沉浸式数字化展示 19分钟可“飞越”天津长城

长城附燧在“冒烟”,飞越“敌军”从展柜后侧出现,域内现存最大敌台、长城长城最陡墙体浮空呈现……近日,实现实景数字示分由天津大学与天津市文物局合作的全段《虚实之间·发现长城——飞越天津长城》数字展在天津博物馆开放,吸引了无数热爱长城文化的化沉化展观众。其中,浸式黄崖关附燧遗存“上演”多烟传烽,天津首次数字化揭示长城多烟传烽的飞越“秘密”,大受欢迎。域内

19分钟“飞越”40公里

该展陈主要通过五面屏大型沉浸式装置、长城长城手机随身增强现实、实现实景数字示分3D打印实体模型、全段历史场景复原四种多媒体展示手段为观众解密长城。化沉化展进入展厅,浸式如同“亲身飞越”天津长城全段,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全国拥有长城资源的15个省区市中,天津市率先实现域内长城的全段实景化、沉浸式、数字化展示。

“飞越天津长城”是指观众可以“座舱视角”,在19分钟内“飞越”西起天津与北京平谷、河北兴隆交界的长城“三界碑”,东至天津与河北遵化马兰峪及清东陵景区长城交界点的全长40公里的天津长城。天津长城的各处资源、特色遗存、沿线风光都通过五面屏立体展示给观众。

“多烟传烽”传承长城文化

“烽火传递”是中国古代高效、及时的主要军事预警方式,遇有敌情,白天燃燧(狼粪),夜间点烽(火),在烽燧相望之间,广域国土警讯日达,使长城与各军事聚落、中央与边疆形成了信息统筹联动的整体。

“台上点烟、孤烟传烽”是以往公众所认知的长城烽火台传递信号的场景,“实际上,明代烽火台上立有军旗、建有铺房,为戍卒安身且‘栖火器’之所,台上点烟无法满足烽燧燃放的安全需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哲介绍,明代已采用“多烽预警”制度,这与以往认知的烽火台顶部“孤烟传烽”场景有悖。

李哲团队经过近3年艰苦野外作业,定位、踏勘、测绘了历代长城沿线的附燧遗存,揭示了附燧是理解中国古代长城多烟传烽的关键一环。

“如何相对高效地进行长城附燧遗存普查和数字化展示”是李哲团队的难点,结合中国长城遗产在线资源库,李哲团队进行图像调取与快速筛查,在长城资源调查登记的29510座烽火台/敌台中,完成了300余处疑似附燧遗址的位置标定,初步实现了数字化展示明长城黄崖关附燧“多烟传烽”历史场景。

已确认明长城有162处附燧遗存

“长城附近多数附燧由于缺乏认定与保护,已呈现土包石堆样式,有的还受到植被遮挡,即使勘察人员站在相对高点,因视野高度及视角有限亦难以发现。附燧布局形态上呈现5个或10个成组规则排列的特点,因此,无人机低空遥感视角相比于地面测绘更易于发现和辨别附燧遗存。”李哲说,确认为附燧遗存后,利用无人机在5米至50米的相对高度进行遗址及周边地形的摄影测量,处理高重叠率照片得到点云数据,进而构建三维模型,可快速获得厘米级精度的附燧遗址单体尺度、地形高程等参数信息,最后对遗址的数据样本进行存档、分析。

李哲团队走遍河北、天津及辽宁等9省市区,共计定位、测量、踏勘了162组附燧,有662个设施单体,基本证实了附燧在明长城沿线的历史应用。李哲表示,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附燧遗存将褪去历史的蒙尘,逐步清晰地呈现明代“多烟传烽”真实场景。(韩梅)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