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拯救老屋”的松阳模式 正文

“拯救老屋”的松阳模式

[探索] 时间:2024-04-24 03:25: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7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通过一幢幢修缮利用的拯救老屋乡村建筑,松阳县给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阳模“中国方案”。

松阳古村落1.jpg

供图/松阳县委宣传部

  晨曦初现之时,拯救老屋山村尚在酣睡。阳模站在山巅放眼望去,拯救老屋树与树、阳模屋与屋,拯救老屋梯田、阳模石阶在雾中层次分明,拯救老屋宛若在绿水青山间铺展的阳模造物画境。

  这里留存着百余座保留完整的拯救老屋传统村落,被誉为“最后的阳模江南秘境”。

  依托“古典中国县域标本”“最后江南秘境”资源禀赋,拯救老屋浙江省松阳县率全国之先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拯救老屋行动”,阳模累计有100余个古村、拯救老屋200余幢老屋得到保护和利用,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保护利用试验区和“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乡村,从衰败走向振兴。通过一幢幢修缮利用的乡村建筑,松阳县给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

  浙江松阳县位于浙江西南、瓯江上游。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有71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

  然而在城市化浪潮中,传统村落的生机与韵味被不断冲刷。人走了,老屋也黯然失色,被遗忘在山野乡间,在时间的沙漏里湮灭……

  为了复兴传统村落的“根”与“魂”,随着2016年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项目的开展,断壁残垣的老屋,在拯救中活了过来,传统村落的风貌文脉也就此展现出新的生机。斑驳不堪的老屋被修缮一新,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重回故土,与家人共享天伦。曾经的空壳村逐渐被欢声笑语填满,家的味道也重新变得浓厚。

  拯救老屋行动保护传统村落

  “今年,我们一家人在老宅里又过了一个幸福的团圆年。”走进松阳县三都乡尹源村村民曾荣华家新修的老宅,桌上摆放着刚出炉的炊糖糕,屋内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就是这间幸福的宅子,在两年前还是雨天漏雨、冬天漏风的破败老屋。“老屋有100多年历史了,多亏了‘拯救老屋行动’,才让老房子留住了乡愁。”曾荣华说。

  虽然房屋里的横梁、门板上已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梁柱间的木雕、墙壁上的壁画仍十分精美,阳光掠过马头墙、沿着天井的屋檐照进来,86岁的叶毛娣正高兴地忙前忙后……这是在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一栋已经修缮好的老屋里看到的景象。

  在修缮之前,这栋建于清末时期的老屋俨然是一座危房:土墙塌了一半,屋子的梁柱大多烂了,刮风下雨时更显得摇摇欲坠。尽管如此,叶毛娣一直住在这里。自从年轻时从邻村嫁过来,这里就是叶毛娣的家。结婚、生子、老去……老屋见证着叶毛娣人生的每一个重要经历。

  叶毛娣从出嫁起就一直住在老屋中。在她看来,老屋不仅承载着户主一生的回忆,更是祖辈传下来的老宅,再破再烂也舍不得拆毁,“但如果全靠自家力量修缮,实在无力承担,只能无奈地任由老屋一天天衰败”。

  事实上,之所以称之为老屋,是因为这些民居大多始建于民国乃至清朝年间,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但由于历经岁月沧桑,大多已破败不堪,梁木朽坏、墙壁坍塌、屋顶漏雨,是名副其实的危房,每次遇到台风大雨天气,村干部都要上门将村民转移到安全地点避几天。无论从文物保护工作角度,还是从居住安全角度,修缮都刻不容缓。

  经过修缮,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村民雷金玉家的老屋重焕生机,一大家人在老屋里过了年,就决定一直住下去。老屋空置了十几年,如今有了人气,久违的燕子也飞回来相巢。

  一口井、一座庙、一棵大树,青瓦、灰窗、黄泥墙的老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镶嵌在青松与梯田之间,构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意象。

  修复老屋,就是留住日渐消失的乡村。

  老屋的修缮,得益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16年在松阳发起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两年内,基金会将投入4000万元资金对当地古村落中的老屋进行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说,“拯救老屋行动”项目的技术保障工作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制定修缮导则、概算指南、项目验收规范等具体技术文件。

  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按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项目对原本坍塌破败的老屋进行修缮,不仅有效保护了年代久远的文物建筑,还充分考虑后期的利用,植入了卫生设施、重新铺设了强弱电管线,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拆除了一些后期搭建的猪圈、旱厕等,既美化了居住环境,又改善了卫生条件。

  横樟村村支书包绍忠说,过去每逢台风天、下大雨时,他们总要及时把叶毛娣老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以免发生危险。如今,修缮一新的老屋既干净又安全,电灯、厕所一应俱全,叶奶奶可以踏实地在这里安享晚年。

  丢下手艺十几年后,67岁的老木匠宋德华在老屋的敲敲打打中,又找回了往日的荣光。

  使木刨紧贴原木,宋德华双手执耳、惯力前推,动作一气呵成。伴随一阵阵利索的摩擦声,轻卷的木皮应声而落,原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宋德华说,老屋的门,正背两面对称,要求插尖吻合、严丝合缝,修复难度最大,“眼神跟不上了”。

  老屋无言,却默默地记录着主人一生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是一个家族血脉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传统乡村民居的兴建颇有讲究,土木融合、榫卯结构、精致雕文等构成了完整的建筑美学,这也是老屋修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松阳参与“老屋拯救行动”的传统工匠超过700位,包括木匠、瓦匠、泥匠、篾匠等,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匠人。宋德华前前后后收徒将近百人,目前最小的也50多岁了。

  正厅的青石地面铺得严丝合缝,新修的窗棂与原有的构件浑然一体,翻新了瓦片的屋檐下,雕有精美花纹的撑栱历久弥新。

  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松阳老屋修复的技术保障工作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制定修缮导则、概算指南、技术图册、项目验收规范等具体技术文件,形成了传统建筑修缮利用的“松阳标准”。

  20多幢古民居沿着山势层层排列,黄墙、檐角错落有致;村内巷道由青石阶和鹅卵石铺就,蜿蜒而下,在耀眼的阳光中折射出三都乡杨家堂村的独特魅力。

  这几天,从上海、杭州等地来杨家堂村创作、观光的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我们村修葺的老屋保留了古朴的建筑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曾在村里担任村委会主任的宋仁鉴颇为自豪地说。

松阳古村落5.jpg

江南秘境 松阳县留存着百余座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拯救老屋行动延续文化根脉

  在松阳县,历史悠久的村落还有很多,始建于南宋后期的三都乡周山头村已有740多年历史。

  “松阳县的老屋中私有产权占比90%以上。而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私人财产的利用一直都是一块短板。”励小捷说,对此,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采取房主自愿申报、基金会和申报人各出一半资金的方式,来增加产权人保护老屋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意识。

  43岁的包加理是横樟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所在的老屋有760平方米,由17位户主共有。“一开始,‘拯救老屋行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来动员我们申报修缮时,我也有点不理解,虽然自己只需筹措一半的费用,但仍是笔不小的支出。后来想通了,这是祖辈留下的财产,我们有义务保护好,我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反复做其他户主的工作,终于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包加理说,他的老屋修好后,村里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也纷纷开始主动申报修缮。

  为了尽可能保留老屋的原始风貌,修缮工作严格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上多使用就地取材的泥土、木材、石块等,施工人员也多由老屋户主、村里乡亲,以及邻村的木匠、石匠等组成。

  一面是村民夙愿,另一面是文保工作需要,“拯救老屋行动”的实施恰逢其时。而要修缮老屋,首先得解决资金问题。为此,拯救行动提出,由基金会资助修缮总额的50%左右,对低保户、五保户可将资助比例提高至70%,其余由户主自筹。在自筹部分中,除了直接出资,户主还能通过投工投劳、废弃原料置换、亲友拆借等途径变相抵扣修缮款,户主最终只要拿出总额1/4左右的资金就能完成修缮。

  在修缮过程中,为了提升老屋的宜居性,松阳还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设置了防潮设施,增建了卫生间,重新铺设了电线线路。“坚持修旧如旧,保护老房子完整风貌,与此同时也让人愿意住、住得舒适。”松阳县名城古村老屋办负责人表示,“这也是对文物建筑的活态保护和有效利用。”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修缮老屋建筑、传承生活方式,松阳县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

  “传统村落内成片错落分布的老屋,构筑了当地独特的农村历史风貌,是历代村民生产生活的根基,也是千百年来农耕文化赖以传承和寄托的载体。”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人说。

  由于资金短缺、产权复杂等原因,传统村落的保护长期处于尴尬境地。破败的民居宗祠映射衰落的乡村文化,人口逐渐减少。

  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对此做出创新探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作为社会团体,接受国家财政项目委托,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项目实施,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保护模式。而修复方案、施工图和预算等文件编制,在时间、程序上都显著简化。在方案概算的编制过程中,传统工匠技能也得到宝贵的修复和传承。

  同时,项目主体由政府主导转为老屋产权人自主实施,施工单位由必须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转为村民自行组织。更为灵活优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村民参与度,激发了产权人自主保护意识,还将修复成本降低30%以上。

  “活态保护在民间,只有让当地人成为文物和文化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活态保护才能可持续。”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人说。

  松阳老屋修缮的费用来源,有精妙的制度设计:50%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补贴,20%~30%由松阳县政府补贴,其余部分需由村民自主筹措。

  个人向政府提出老屋修缮申请,根据自身居住需求、提出修缮方案,个人筹措一定比例费用……通过这些方式让原住民参与,修缮才能激活老屋生命力,保护才能更具持久力。

  大东坝镇石仓古民居的核心区域六村,一座石头垒砌成墙的建筑依山坐落,与周边老屋、农民耕作自然地融为一体——这是由知名设计师徐甜甜设计的石仓契约博物馆。平时除了游客,从田间地头劳作而归的村民也会在博物馆花坛边的长凳上小憩片刻,天真的孩童穿梭在厚重的石墙间嬉闹……

  “隐匿”在黄墙黛瓦间的艺术家工作室、“修旧如旧”的祠堂……像六村一样,松阳不仅对老屋进行修复规划,更是将村庄公共空间的价值意义进行充分考量、系统谋划。“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早已成为松阳老屋保护中不可或缺也是最为鲜活的元素。活态保护,最重要的是生存的土壤,最需要的是原汁原味。松阳坚持文化引领、产业支撑、标杆示范、居民主体、因村制宜,蹚出来一条路子。

  活态保护奏响新时代乡村牧歌

  一场“拯救老屋行动”,让老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也让古村恢复生机活力。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人气回流……以老屋等“低级别文物”修复为切入口、助力传统村落振兴的松阳实践,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方面,保护传统村落,应放到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中考虑,尤其不能忽视老屋等低级别文物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振兴的乡村应与城市相得益彰,而非简单附属关系,这尤其要重新认识和重视乡村应有的价值和魅力。

  对老屋进行保护的同时,松阳县还不断加强对老屋的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松阳县主要采取了以下行动:一是建立老屋资源库。全面梳理并建立有条件可利用的老屋资源库,供艺术办、旅游管理委员会、招商局等职能部门进行招商引资。二是建设艺术家工作室。10家艺术家工作室正式签约入驻拯救老屋项目,为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推动多形式利用。例如,三都乡毛源村徐文生家在拯救老屋基础上装修的民宿于2018年年底正式营业,成为老屋项目第一家营业的民宿。部分拯救老屋项目被村集体及相关单位改造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展览馆等,使闲置老屋得到有效利用。如今,松阳独具韵味的传统村落文化,吸引了各地艺术家慕名来此采风创作,使松阳日益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创作基地、民宿体验胜地、休闲养生福地。

  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采取“建筑针灸”策略,以小体量文化建筑为切入,建立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产供销系统完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系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目前全县60%以上的行政村植入了研学教育、民宿经济和文创产业等新业态。“老屋+工坊”模式,建成红糖工坊、豆腐工坊、契约博物馆等30余个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全县域生态博物馆和特色工坊,生态产业工坊模式被推荐申报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老屋+民宿”模式,建成过云山居、云端觅境、鸣珂里等一批精品民宿示范项目。

  依托古村落和老屋的独特资源,凭借“推开窗是山,抬起头观星”的良好生态环境,近年来,松阳县引导当地居民和社会力量利用传统民居发展乡村民宿,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城里人提供了一个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桃源秘境。

  在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历史悠久的宗祠、庙宇、古民居、古店铺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也吸引了外乡人项颖颖的目光。她投资打造的民宿每个房间都独具特色,如今已小有名气。但此前,她曾因对老屋的不恰当改造,而被政府勒令整改。

  松阳县拯救老屋的一致思路是,对传统村落而言,应该“活态保护,有机发展”,不能为了发展经济给破坏老屋传统风貌“开口子”。对每一栋老屋的改造工作都力求在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内部空间的使用,让游客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又体验到舒适的生活服务。

  “每个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民宿应该通过挖掘出每个村的不同特色,做到‘一村一品’,用差异化的体验和舒适的居住条件让游客流连忘返。”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说,松阳的民宿以一个“点”的力量撬动了乡村旅游特色化与现代化融合发展,并由此带动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和传统文化复兴。

  如今,松阳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来此体验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也让越来越多外出生活的本地人看到了家乡的致富商机和发展前景,选择回来,不再离开。

  “以前都是松阳人到杭州等地去打工,现在‘拯救老屋行动’获得较大成效,也有苏州的高级白领来松阳创业、上班了。”一位松阳县政府工作人员表示。

  “我们希望把精品民宿培育成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消费地、销售地,文化体验的交流平台,民风民俗的展示窗口和手工制作的场所,助推乡村振兴。”松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松阳县除了“拯救老屋行动”,还通过民宿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优质农产品种植销售、旅游地商品转化、乡村环境美化亮化、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和乡村治理现代化,通过民宿经济发展推进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人心修复。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松阳县的传统村落宁静依旧,但这里的绿水青山却正在变成金山和银山。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5月下旬刊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