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同行评议:科学的守门人 正文

同行评议:科学的守门人

[百科] 时间:2024-04-26 14:05: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95次

原标题:同行评议:科学的同行守门人

同行评议是一项产生于西方的学术评价制度,扮演着科学守门人的评议角色

同行评议发端于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由主编奥尔登伯格设计。科学当时的门人英国皇家学会作为科学兴起的大本营,力图与旧的同行知识体系——神学划清界限,虽然当时的评议科学还被称为“自然哲学”,但它强调实验方法作为知识生产的科学通用准则,同行评议即是门人一项由共同信奉科学准则的成员来鉴别并评定新知识有效性的制度,扮演着科学守门人的同行角色。同行评议制度实现了对科学成果客观公允的评议判断、评价和发表把关,科学由此保证了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门人出版和传播,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同行繁荣和进步。

同行评议制度在西方因为社会变迁以及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的评议变化而不断发展。以期刊文章的科学同行评议为例,在美国经历了由期刊编委进行评议的编委会模式,当投稿量激增编委会无法应对不得已寻找外援展开评议的临时模式,随着投稿量持续增加临时模式继之无力又恰逢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时,期刊开始在投稿平台让作者自己推荐评议专家,所谓的“以作者为导向”的新模式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然而,随着世界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西方主流的学术期刊开始承受海量投稿的压力,作者导向的模式运行起来费时费力,于是编辑先淘汰一部分稿子的“桌拒”现象开始出现,使得先锋学者和期刊开始倡议先发表后公开评议的开放模式。这也就将同行评议由最初的单盲(blind)评议(评阅人知道作者而作者不知道评阅人)和双盲(double-blind)评议(评阅人和作者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推进到体现学术大众化精髓的开放评议(open-review),即作者和评议者身份公开、评议报告公开、公众参与公开、互动内容公开、预印本公开、最新评论公开和平台开放的新模式。

我国提出创办自己的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同时引入长期有效的同行评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学者们国际学术发表的需要日益强烈。最初,我国只有少部分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参与该进程,随着激励杠杆的效应愈来愈明显,我国顶尖院校几乎全员投入到该进程中。

然而,来自非西方的知识生产越来越多地投向西方主流学术期刊,加之有感于同行评议制度被非学术共同体学者颠覆的危机,也出于可能的经济收益,西方学术期刊在原期刊之外,开办同名字的开放期刊,其中不少开放期刊向作者收取不菲的经费,而这显然与我们最初的目标相背离。

于是,我国开始提出创办自己的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同时引入长期有效的同行评议。而且不仅学术期刊,研究项目的申请、学术著作的出版以及学位论文的评定,也都开始日益规范地运用同行评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数度出台规范人才评价和教育评价改革的文件。

须建立基于学术内部、依据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的实质性评价,而不是来自外部、聚焦资源和产出的问责模式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仅有学科制度构建和知识生产政策制度还远远不够,但这种政策制度不能替代学科主体的学术共同体的自我构建,否则仍是一个空心或无效的学术体系。

为此,笔者建议建立基于学术内部依据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的实质性评价,而不仅仅是来自外部聚焦资源和产出的问责模式:建设自律的学术共同体,需明确并审核学术评价者的学术价值承诺与学术规范遵守;回归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尺度,学术共同体区别于外部机构的根本在于其有内在的价值尺度,即专业、民主、竞争;根据不同的学术情境,建立有效的学术同行评议的规范。

同时要指出的是,同行评议作为一项学术制度,需要与所在社会的学术体系运行的具体情境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罗燕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叶赋桂,系该院教授)(罗燕 叶赋桂)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