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大、复兴,就必然会有人付出牺牲,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将如此”——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探索] 时间:2024-04-19 12:24: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79次

原标题:●“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大、●个国家归复兴,和个就必然会有人付出牺牲,民族昨天如此,复兴赴国今天如此,人付明天也将如此”——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时间可以抚平创伤,出牺此明却不会抹去记忆。牲昨死忽今年是天此天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今天将此捐躯历史时,无数英烈为了最后的难视胜利舍家为国、慷慨赴义的●个国家归悲壮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和个依旧触动人心,民族给人以深刻的复兴赴国启迪和澎湃的力量。

那是人付一段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苦难史,更是一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锻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其中最激荡人心的,是那种为了胜利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是那种舍家为国、前仆后继的家国情怀。14年抗战,数以千万计的英雄们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不屈意志,付出巨大牺牲,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甘愿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是信仰,因为他们“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崇高品格,正是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视死如归体现如山责任。诗人艾青曾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正因为中华儿女心怀这种“保卫土地”的责任,在国家有难时,才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危亡时,才有“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大义凛然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无数中华儿女勇赴国难、前仆后继,汇聚起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新四军六支队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兄弟三人,短短两个月内先后壮烈牺牲,英雄的母亲含泪忍痛说:“我和儿媳要把四个孙子培养成人,让他们长大后精忠报国。”责任以生命相担,报国用鲜血书写,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视死如归彰显崇高价值。谁不愿亲人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温馨?但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安危,“人人抱定必死之心”“必与日军拼命到底”。“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这是师长给上级的电文;“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这是司令给师长的命令;“不能成功即能成仁,为军人者,为国家战死,可谓死得其所”,这是军长给妻子的遗书……哲人有言,生命的长短以时间计,生命的价值以奉献计。无数先烈用生命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奉献的一生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一生。那些“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将士们,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毅然决然地为国家、为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参与播种,但不参与收获”,又何曾想过什么功名利禄、待遇回报?这种为了抗战胜利奉献一切、献出全部的精神,可歌可泣。

视死如归蕴含无上光荣。革命先驱李大钊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死得光荣,有的死得窝囊,而最壮烈、最光荣的莫过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而死。年仅31岁的抗日英雄赵一曼在走上刑场的前夜,怀着深情给自己的孩子写下诀别信:“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共产党员、抗日名将赵尚志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赵尚志的父亲得知儿子死讯后没有落泪,平静地对家人说:“我死后,在我坟前戳个板儿,上面写上‘赵尚志之父’五个字足矣。”为国捐躯,虽死犹荣。正是这些为了胜利牺牲自我、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英雄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有人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大、复兴,就必然会有人付出牺牲,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将如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牺牲都在所难免,伟大的事业,既要靠奋斗书写,也要靠热血铸就。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守护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捍卫他们心中所盼的盛世太平。为此,我们当涵养以身许国、忘我报国的博大情怀,锤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才能更充盈,我们的军旅人生才会更有意义。(■尹义高)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