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让滇池成为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

[百科] 时间:2024-04-25 04:15: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39次

  夏日,沿着云南滇池风光旖旎。总书足迹之湖之湖之湖俯瞰滇池,记的景观一条正在建设中的篇让滇池环湖绿道,如同一条生态丝带将一片片湖滨湿地串连起来,滇池湖光山色间,生态到处呈现出一派醉人生机。人文

  今年59岁的沿着云南李云丽,从小在滇池边长大。总书足迹之湖之湖之湖对于她来说,记的景观这里的篇让每一帧变化她都看在眼里。她说,滇池小时候的生态记忆中,滇池水质清澈,人文湖里鱼的沿着云南种类也有很多,滇池也成了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滇池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变得乌黑,鱼的种类也减少了,影响了渔民的收入,甚至于有时候水面满是被垃圾、水生植物等遮盖,行船都很困难。”李云丽说。

  正如李云丽记忆中的一样,当时滇池水质一度恶化到劣V类,富营养化严重,滇池饱受污染之苦。

  看着受污染的滇池,李云丽只有一个想法。“滇池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看着滇池被污染了很心疼,就想把滇池打理干净,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于是,她的身份从渔民,变成了一名守护滇池的卫士。随着“巾帼打捞队”正式成立,李云丽便和其他生活在滇池边的妇女们一起,拿着网兜,打捞滇池草海的水草、垃圾和漂浮物。此后30多年,她一直坚守在保护滇池的第一线。

  为了治疗这块“伤疤”,从“九五”以来,我国连续四个五年规划把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云南也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其中,“九五”和“十五”期间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以“六大工程”为主线开展流域系统治理、遏制增量减少存量污染;“十三五”时期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工作思路和“六个转变”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调研,都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时叮嘱,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经过多年不懈治理,滇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这颗镶嵌在云岭大地上的高原明珠得以重现光彩。

  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V类改善为全湖V类,摘掉了“劣V类”帽子;2017年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Ⅴ类;2018年上升为Ⅳ类,为近30年来最好的水质。2019年、2020年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Ⅳ类,2021年1-8月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

  随着滇池水质“成绩单”不断刷新,在滇池治理中,昆明也正按照“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湖滨湿地和滇池环湖绿道建设,着力打造最美生态廊道。

  其中,滇池环湖绿道规划总长度约为137公里,分为草海段、西山段、半岛段、呈贡段、海口段、牛恋段、昆阳段,目前,草海段37公里已经实现贯通,预计今年内实现全段基本贯通。绿道的建设不仅保护了环湖自然水文过程、湿地净化工程,确保水生态安全,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同时也是市民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船行悠悠,白鹭舞跃。”如今,走在草海段的滇池绿道上,满眼水清岸绿,不时还有慢跑、散步的市民擦肩而过,一幅“山水相望、廊道清晰、韵律丰富、节点精致”的高原湖滨城市风光舒展开来。

  滇池保护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客观规律,必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滇池治理仍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期。

  今后,昆明还将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目标,“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更加注重科学治滇、精准治污、精细管理,推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新格局,实现滇池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让滇池成为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

  云南网记者 夏方海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