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海南周刊 | “龙舟竞渡”古画中 正文

海南周刊 | “龙舟竞渡”古画中

[知识] 时间:2024-03-29 04:08: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75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龙舟竞渡”古画中

文\特约撰稿 莫少银

总是龙舟竞渡隆重热闹而又温情。在海南人心中,海南端午节除拜神祭祖、周刊中祈福驱邪之外,古画又承载着浓厚的龙舟竞渡团聚之情。在传统村落,海南人们还会在端午节前夕汇聚一方,周刊中长者于房前屋后行驱五毒仪式,古画妇女闲谈捆扎粽子,龙舟竞渡幼童嬉戏点雄黄、海南洗龙水。周刊中

最能渲染氛围的古画端午活动自然非赛龙舟莫属。龙舟,龙舟竞渡即制成船身窄而长的海南船,船首有龙头或船身画有龙的周刊中图案。龙舟竞渡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现今以广东地区的顺德龙舟、九江龙舟、叠滘龙舟,湖南地区的溆浦扒龙船、道州龙舟,江西地区的赣州龙舟等较为闻名,也流行于世界上有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同地区的龙舟竞技方式及特色又略有区别。

龙舟在古代不同时期包含了祭祀、军事、娱乐等功能作用。在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龙舟的记载,如战国的《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其卷五:“癸亥,天子乘鸟舟、龙卒浮于大沼。”描述了舟以龙、鸟为形制,作为天子出游的交通工具,体现了原始社会的权力和阶级。唐代《隋书·地理志》中则对于龙舟竞渡的由来和演变记载得更为详细:“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当年百姓急切驾舟争相抢救屈原的情景,流传至今,已演变成人们观看龙舟时喧闹熙攘的景象。

除文字记载外,不少关于龙舟的画作也流传至今。

《金明池争标图》

展现北宋京城繁华

《金明池争标图》。天津博物馆藏

自宋代起,龙舟逐渐不再依附于山水画,而作为单独主题日益兴盛,多出现于南方画家之作。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金明池争标图》为北宋张择端所作,该画卷不足一尺见方,绢本设色,以界画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著名的皇家御苑——“琼林苑”内金明池举行龙舟竞渡的场景。

每年三月,皇帝会在此地赐宴与士庶,共同游玩并观看龙舟夺标。画卷中还绘有“宝津楼”“棂星门”“仙桥”等主要建筑物,湖心区域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舟上楼阁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其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正在向前方冲去,紧张激烈的夺标之势一触即发。

除此之外,围绕在岸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与水上紧张局势相得益彰,客观展现了京城热闹繁华的生动写照。

《龙舟夺标图》《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五月竞舟》

动静结合 场面宏大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五月竞舟》。故宫博物院藏

同样以界画描绘皇亲贵胄在金明池观看龙舟竞渡的画作,还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元代纸本《龙舟夺标图》。

界画是中国绘画的特色门类,是运用界尺引笔画线的技法,即用竹片刻出与笔杆粗细一致的凹槽,手握画笔抵住竹片凹槽,贴尺沿运笔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界画以工整缜密写实,造型准确见长,多用于描绘中国古代建筑、舟船等。

这幅画作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用墨色线条细细勾勒出殿阁巍峨,舍弃设色的楼阁虽然没有富丽堂皇之态,但又显现出一种清净素雅之感。楼阁的屋檐、临水的石基、拱桥的雕栏、岸边的垂柳,下笔细腻繁复,线条粗细均衡,无一不展现出画家成熟的技法、极大的耐心及对画面布置的掌控。

宽阔的水面上数艘龙舟旌旗飘舞,争先恐后穿过拱桥,龙舟之上人员密集,分工明确,站在龙头上手持长矛应是预备夺取锦标之人,划手们紧握船桨奋力划水,鼓手扬起鼓槌击鼓指挥,船头船尾各有一名掌旗之人,又有敲锣、吹笛的乐手,热闹非凡。

水面上还有不少伴随的小船在进行“水秋千”(古代水上运动)等表演,涌动的龙舟与静谧的建筑动静结合,更好为世人生动描绘了北宋崇宁年间举办龙舟竞渡的宏大场面。

而同样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是一组表现清代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四季顺序排列,由12张图组成,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生活场景及节令风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腊月赏雪”等。其中“五月竞舟”便描绘了皇家过端午节观赏龙舟的场景。该幅画卷绢本设色,但施以浅色有秀丽之感,使得喧闹的民俗活动平添几分雅致。

《龙舟大神宝像图》

民俗文化真实写照

《龙舟大神宝像图》。海南省博物馆藏

在海南省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有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的《龙舟大神宝像图》,作者为赖尚元,其生平不详,流传于世的墨宝仅此一件,推测应为清代民间画师。

该画工笔重彩并使用多种矿物颜料进行描金,由于材料特殊,历经二百多年依旧光彩艳丽。整幅画作场面庞大,极为壮观,人物形象多而杂,通过对称、聚散进行有机结合,每一位的神态、肢体、服饰都有所区别,各个人物被安排的位置疏密有序。画面上部的神仙腾云驾雾乘坐飞马,中部以许多小舟围绕着大舟前行,其中两艘龙舟上打着“风调”“雨顺”的幡旗,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盛况,中部右侧的小舟上还有牛、羊马等牲畜,画面最下方则是在人间锣鼓喧天迎接状元。

也有学者认为这幅画作其内容就是以都天元帅为统领,以送瘟为目的,用龙舟宝船押送瘟部众神等前去仙乡蓬莱。依据是在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地区,仍有以划龙舟祭祀,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祛灾、出海平安的风俗活动。

《龙舟大神宝像图》反映的是清代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端午节和中元节的风俗,从画面中所描绘的都天圣驾、忠烈康灵王、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181位人物形象,及龙舟竞渡、屈原相公、狮象进贡等场面,可看出是道教诸神及民间诸神联合作法的场景,加上画作的题款反映了道教内容,由此定为水陆画,这是与其他描绘龙舟画作的不同之处。

水陆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是在佛教寺院、道观庙堂等场所举行水陆法会时供奉的一种宗教人物画,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艺术形式之一。水陆法会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现象。也是隆重而盛大的民间宗教活动之一,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水陆斋”“水陆道场”等。

中国水陆画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演变,形式构图多样,风格典雅各异,不仅含有绘画中的艺术审美与祈福祝愿,更多的是包含了众多宗教礼仪、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是研究不同朝代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重要资料。

龙舟盛行主要与地域相关,沿着长江流域尤其是江浙、岭南一带,龙舟竞渡至今仍是民间一大盛事。在现代社会,每逢端午等重要节日节庆依旧举行赛龙舟活动,龙舟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不仅是一种驱瘟避邪、祈福祝愿的行为,也最能体现团结合作的体育娱乐活动。(莫少银)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