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英德龙华:茶香悠悠,叩响乡村振兴之门

[综合] 时间:2024-04-27 08:42: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0次

原标题:【乡村振兴】英德龙华:茶香悠悠,乡村乡村叩响乡村振兴之门

春雨初歇,振兴振兴之门粤北英德龙华村的英德悠悠茶园里,茶农们在层层梯田间缓缓移动,龙华双手交错翻动,茶香掐准嫩绿的叩响茶尖一把摘下,动作灵活利落。乡村乡村

这是振兴振兴之门“隅乡情”红茶的采摘现场,这个自有品牌既是英德悠悠龙华村“红色村”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拳头产品,也是龙华对当地红色资源的一种活化利用。

从曾经的茶香革命老区,到后来的叩响省定贫困村,再到全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村,乡村乡村近年来,振兴振兴之门清远英德横石塘镇龙华村通过挖掘传承红色基因,英德悠悠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红色主题特色产业,阔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龙华村航拍星球图。(来源:南方杂志社)

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史的红色沃土

龙华村坐落于英德市西北部,是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村。因历史上爆发过三隅乡农民革命战争,龙华村于1992年被定为革命老区,2018年被省委定为“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村。

三隅乡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龙华、下隅、工村洞、水头洞和下水岗五个游击区,有78个革命老区村庄、7个抗征抗暴农民年会组织、6支抗征抗暴独立队民兵武装,以及粤赣先遣支队突击大队、英西武工队和横石塘武工队3支人民武装,他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统一行动,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三隅全境解放,成立三隅乡人民政府。

龙华(旧称竹桥洞、李板迳)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史的沃土。

1944年夏,英德党组织在龙华建立革命活动基地。1946年2月,成立龙华抗征抗暴农民会(简称农民会),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减租减息,打土豪,以及解救穷人。1946年10 月,组建龙华抗征抗暴独立队。1946年冬,英西武工队成立,创建龙华游击区。解放战争时期,龙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的活动,筹粮筹款筹武器支援革命,配合武工队和粤赣先遣支队突击大队(简称突击大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

据不完全的统计,解放战争年代,龙华输送52名青壮年参军参战,筹粮15.1万公斤,捐献长短枪48支。眼子墩村(今新肖屋)被敌人焚烧为平地,有2人为革命胜利而牺牲。

唤醒“红色基因”

龙华村作为三隅乡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现有龙华革命中心、华屋交通站、庙山游击队哨所等7个革命遗址,还是清远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纳入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以来,龙华村积极配合英德市有关部门聘请专人全面搜集红色史料,发动党员村民尤其是革命后代征集革命事迹、遗物遗迹,唤醒“红色基因”。

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中,该村规划建设“五点一中心两广场”,宣传特色历史文化主题以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成效,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和党建示范教育基地。

如今,沿着笔直的村道往前走,路过木制的“革命老区龙华村”牌坊,便能看到崭新的龙华党群服务中心大楼与大楼前干净宽敞的红色广场。红色广场被打造得红色味道十足,设置了红色文化宣传栏和法治宣传石凳、墙绘。依溪水延展的一条小路,也被精心打造成展示中共党史的“红色路”。

“以前这些地方杂草丛生,村委会也很破旧,哪里有这么好的环境。”亲眼见证村庄的变化,龙华村村民十分感慨。

党建引领,保障民生

帮扶之前,龙华村危房遍布,连日常用电都得不到保障,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2015年,依靠集体山林发包租金,龙华村集体年收入仅2.1万元。

2016年4月起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由此,龙华村迎来了新发展。省委组织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实施定点帮扶工作。

龙华村有一座石拱古桥——凤岗桥。该桥建于明末清初,300余年一直屹立在村里的新桥水河下游。革命战争年代,它是原三隅乡(今横石塘、英红、云岭)游击队的交通要道,当年的游击队员们曾多次跨过凤岗桥,前出战斗、后撤隐蔽,带领三隅乡人民开展革命活动。桥面满满都是历史感,桥下的溪水缓缓流动,涓流不息。然而,这条小溪也是龙华村长期以来的一块心病,每到汛期,溪水猛涨,肆虐农田,导致农民颗粒无收。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帮扶单位以重点民生项目为保障,积极协调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将解决龙华村农田水利问题列入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并在2018年4月完成主体工程,整修一新的河道担负起保护一方水土的重任,夏季的山洪再没能造成灾害。村民再也不用担心汛期时村庄、农田被淹,开开心心在地里种上冬瓜、红薯等作物;供电正常了,村道硬底化完成了,村民生活、出行比以往方便舒适了。

“龙华村老肖村小组整村重建,变身美丽乡村,我们村民都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带来的好处,住户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老肖村民小组组长肖文彬在村道修剪绿化,村内的小公园内开满鲜花。

同时,水利治理工程形成了优美的风景带,进一步提升了龙华村的整体颜值,为乡村振兴增色添彩。

产业振兴,“三红”齐发展

龙华村交通便利,自然禀赋较好,但产业潜力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充分发掘,村民脱贫致富信心不足、思路不广。

借着公共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激发出的士气,在省委组织部大力帮扶下,龙华村以强化基层党建为核心关键,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在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龙华村青年党员发起成立英德市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员+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的模式,以“红色”为主题,培育“红色村”特色农产品品牌——“隅乡情”,重点发展红茶、红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引进深圳“1593”农业公司,采取“科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龙华村建设红薯育苗基地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正逐步显现。引进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怡品茗”茶业公司,拟创建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经过前期的努力,龙华村已基本形成了“以红促绿、以绿带红”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格局,而以辖区内产业、田园风光、红色资源、民宿和农家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也正一项项落地。

白墙灰瓦的龙华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初心商店”游客盈门。“这里主要销售村民种植生产的英红九号、红薯、黑芝麻糕等,通过电商线上线下结合,2020年销售额超150万元。”龙华村有关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将收益用来聘用低收入村民以及弱劳动力为保洁员、联防队员,聘请村民包装农产品,开展助学助教等,形成良性循环,也极好地带动了村里的产业生产。

而隔着满畈稻田,是龙华村的重要扶贫项目——极具特色的竹文化主题民宿“竹露清响”,一栋栋联排小木屋干净整齐,翠竹夹道,古树遒劲。民宿所在村小组以土地入股,享有保底租金和浮动分红,还带动了村民就业。而与民宿隔田相望的,是“南方乡村艺术空间”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处于设计建设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艺术家和美术类大学生的写生创意基地。

“红茶、红薯、红色旅游,这‘三红’成为龙华村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资源,村里建设更是一年一个样。”

2020年,该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多元,村集体收入近80万元。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带动和龙华人民的努力下,龙华村已整体实现脱贫,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康庄大道。

漫步龙华村乡间小道,路面整洁,溪水潺潺。茶乡山川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本地年轻人返乡就业,“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步行就能上班”“期待乡村更美丽,游客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通往乡村振兴的大路上,每个人都充满劲头,美好的日子更有奔头。

红色词条

华屋交通站

1946年10月,粤赣先遣支队突击大队和英西武工队在华屋建立交通总站,华祥盛任站长兼财粮员。华祥盛利用其担任国民政府三隅乡十三保保长的特殊身份,白皮红心,深入敌伪区,刺探消息,为游击队提供和传递25则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华祥盛把龙华抗征抗暴农民会各小组筹集到的粮食秘密运送到华屋交通总站储藏,造册登记组织龙华抗征抗暴独立队员利用碓、碾子等进行加工,支援部队粮食。解放战争时期,华屋交通总站先后26批次储藏粮食总计15.1万公斤及大批日用品和药品,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华屋交通总站曾接待粤赣先遣支队突击大队、连江支队及武工队领导人雷鸣、周平、曾春风、曾平心、叶新、张彩飞、马尚、谢桂彬等,这些领导人在华屋交通总站传达上级指示,研究、部署工作。华屋交通总站保密工作周密细致,要进入交通站,首先经庙山哨所检查,然后在交通总站前的街巷接受独立队员询问访查后,方可入内。

1947年春节期间、1948年春节期间和1948年10月,粤赣先遣支队突击大队曾三次进驻以竹桥洞-李板迳为中心的龙华游击区休整,华屋交通总站做好粮食统筹安排,保障蔬菜柴草供应,使部队顺利完成整训任务和安全度过春节。

澄清学校——三隅革命策源地

1940年秋,以工村洞朱屋朱氏开基祖澄、清两公名字为校名的私立小学一一澄清小学(文峰小学前身)创办成立,1946年秋,更名为澄清中学。学校礼堂门上方书有“礼义廉耻”四个大字,礼堂内挂着孙中山先生像。每逢星期一早上,全校师生都集中礼堂,由校长领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勉励教师倾心教书育人,学生为中华崛起发奋读书。

1944年夏,英德党组织派遣雷鸣进驻澄清学校,开展秘密革命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革命积极分子、农民会骨干、武工队和突击大队战士,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澄清学校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学校,是为三隅红色革命培养人才的摇篮。

(作者单位:南方杂志社)

(李拉 陈冰青 刘家业)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