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体操——2020年全国技巧锦标赛闭幕 正文

体操——2020年全国技巧锦标赛闭幕

[探索] 时间:2024-03-29 23:10: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26次

原标题:此心依旧少年时

时光雕刻容颜,此心岁月沉淀记忆。依旧30年军旅青春,少年仿佛弹指一挥间。此心

前段时间,依旧全军一批服役满30年的少年一级军士长告别挚爱的战位,光荣退休。此心他们是依旧部队建设的忠实奉献者,胸前的少年军功章记录下戎马半生的奋斗年华;他们更是强军兴军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绿色的此心青春写满战士特有的赤诚与荣耀。

本期《士兵面孔》,依旧聚焦其中4名来自不同岗位的少年一级军士长。挥手时,此心难说“再见”。依旧让我们在一个个动人细节中,少年去感受一位老兵在此时丰富而质朴的内心世界,去体味30年军旅时光给一位军人带来的生命分量与温度。

——编 者

临别军礼

■刘立平

【人物名片】陈剑锋,东部战区海军某部一级军士长。曾被评为海军优秀士官标兵;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退休的命令一到,陈剑锋突然感觉好像丢了魂。他不是一直盼着这一天吗?每次和家人通电话,他都会说:“快了快了,等退休命令一到,我就回来陪你们。”家里的父母、妻女都在等着这一天呢。

在这个不大的军港,陈剑锋度过30年,从小陈变成老陈。他围着那一圈只有800米的环形马路,走了一圈又一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个灯箱、一条标语,他都感觉和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知不觉中,他走进了支队军史馆。每年他都会带着新上舰的官兵来这里参观,回顾支队70年的发展历史,体悟一代代登陆舰官兵的创业精神。可一个人来转转,这还是头一次。他驻足在五峰山舰的舰模前,那是他登上的第一艘战舰,并且在舰上一干就是多年。陈剑锋想起,当时自己上舰都快一周了,没人带着还找不着下舰的通道,他感觉这舰艇怎么这么大呀!舱室怎么这么多呀!

可现在回过头来看五峰山舰,相比2万吨的综合登陆舰,却显得那么小。陈剑锋用他粗糙的手抚摸着舰模的前大门,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跟着班长学操作开大门时的情景。班长那双粗糙、厚重而又灵巧的大手握住机械操纵杆,左边动一下、右边动一下,向前推一推、往后拉一拉,前大门就缓缓地打开了。他问班长:“我什么时候才能这么熟练地掌握操作技巧呢?”班长看了看陈剑锋那双细嫩的手说:“什么时候你的手跟我的手一样了,就可以了。”

陈剑锋当时还不理解班长的意思。随着长年累月地操作那根手指粗、手掌长的铁质操纵杆,他的操作技术逐渐熟练,手也开始变粗糙了。

喉咙里一阵发痒,陈剑锋忍不住咳嗽了几声。他用手摸了摸额头,有点烫,上次的感冒还没好。

就在前几天,他随舰最后一次出海,恰巧赶上风雨天。舰艇起锚时,陈剑锋穿上雨衣直奔艏楼甲板,他要到最前方观察并上报锚链情况。由于海况很差,起锚用了多于平时几倍的时间,徒弟麻元卢对他说:“师父,你回去休息吧,让我来。”“这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次出海,最后一次观察锚链情况了,这个机会你也要给我剥夺了?”陈剑锋冲着麻元卢大声说道。

陈剑锋站在大雨中,任由雨水不断地拍打他古铜色的脸庞。麻元卢看着师父消瘦的身影,顿时心中五味杂陈。

淋雨回来,陈剑锋发烧了。他笑着跟战友说,自己是带着一腔热血来到部队的,就是走也要带着温度走。

放下手中的舰模,陈剑锋再次来到码头,看看自己最后待过的五台山舰。尾锚架上的油漆脱落了,得抓紧时间补上;前大门液压系统不畅,需要抓紧检修;小艇在吊放过程中,保险杠的使用要注意安全……他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向麻元卢一一交代。

离开时,陈剑锋注视着停靠在码头的舰艇。良久,他缓缓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近“乡”情切

■於娅娅

【人物名片】程桥梁,陆军驻陕某部观测技师,一级军士长。199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014年被原总装备部表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一代革命军人”模范人物,荣立三等功1次。

从西安北到华山北,短短30分钟,高铁就将程桥梁送回到那个曾经战斗了30年的地方。退休命令下达后不久,因需处理个人事务,程桥梁再次回到营区。

30年前,一列绿皮火车将稚气未脱的程桥梁从四川老家送到大山脚下。初入军营的程桥梁,去了当时单位最偏远的连队。那里冬天没暖气、夏天没风扇,屋子漏风、水里有沙。

如今,异乡成故乡,这里的一草一木,早已印刻在他的脑海里。为了绘制第一张场区全貌地形图,400多平方公里的靶场,每一寸土地,他都用脚丈量过多遍。一年多时间里,他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饿了就啃干馍,渴了就拿出随身的军用水壶灌两口,光胶鞋就走坏了6双,最终得到了21000多组数据、26张场区分图,完成场区全貌地形图的绘制,精度达到厘米级。

为确保试验顺利进行,也为了保障试验场区附近老百姓的安全,每次试验前,保障人员都必须在各主干道、田间岔路设好卡点。怎么设、设多少,程桥梁把地图印在心里,每来一批兵,就教一遍。靶场里,他见过晨曦微露,也见过满天星光。

高铁站离营区并不远,这一次,程桥梁选择步行。午后热辣的阳光炙烤着渭北平原,湛蓝的天上没有一片云,灼热的空气中没有一丝风。“这么热,也不知道那些娃儿受不受得住。”望着路边身姿挺立的杨树,他自言自语道。

程桥梁惦记的“娃儿”,是队里朝夕相处的战友,虽然有些已经成家,不过在他看来,有些90后、00后比自己闺女的年纪还小,可不就是“娃儿”吗?30年来,大家对他的称呼从“小程”到“程班长”,再到发自内心的一声“程工”,他的角色也从朋友变成兄长再到前辈。

离营区越来越近,程桥梁听到“轰”的一声炮响。这炮声,他再熟悉不过。担负落点测量的任务,为找到更好的观测位置,他总是尽可能地靠近落弹区。由于试验弹丸的不确定性,有一次,一枚炮弹直直朝他飞来,在他前方不到200米处爆炸。现在想起,程桥梁仍心有余悸。当时他起身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坚守在观测仪器前。试验中,常常会出现未引爆的炮弹。作为老班长,他每次都主动领受任务,小心翼翼拆除引信,解除危险。30年来,他先后排除试验未爆炮弹80余发,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长年在野外工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保证观测视线,程桥梁从不用遮阳伞;为确保精确操作观测设备,数九寒冬,他也从不戴手套。黝黑的面庞、干裂的手掌是这段军旅生涯送给他的特殊印记。爱人总是打趣他,自己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数不清楚,靶场里的沟壑有几条却记得比谁都清。这些年里,程桥梁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爱人柔弱的肩膀硬是撑起了一个家。

营区大门就在眼前,看着笑盈盈等待他的战友,程桥梁大步迎了上去,又回“家”了!

山海留梦

■李银川

【人物名片】王国福,北部战区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一级军士长,导弹检测班班长兼技师。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

小雨淅沥,拾级而上,苍翠幽深的丛林小径蜿蜒曲折。半山腰一块巨石上,鲜红的“士兵公园”四个字在雨中更加清晰明亮。

公园是王国福和战友亲手建成的,里面的凉亭、石刻、一草一木,王国福都如数家珍。如今风景依旧,他却要离开了。“合张影吧”,同行的战友提醒道,“士兵公园有你满满的回忆。”

出生在山东农村的王国福,参军前从未见过大海。接到入伍通知的那天,王国福兴奋得整夜没合眼。

当海军却不在海边,这是王国福万万没想到的。入伍后,王国福成为了一名军械兵,营区坐落在大山里。驾驶战舰、驰骋大洋的梦破灭了,失落和彷徨一起袭上心头。那段时间,除了偶尔与家里通信,王国福大多都沉默不语,闷闷不乐。

那年春天,班长带着王国福去爬山,四月的珠山杜鹃花盛开,沿途的美丽风景让他惊喜万分。登顶远眺,王国福激动地惊叫起来:“原来山的那边是海啊!”从那时起,王国福爱上了爬山。他时常挖一些杜鹃花苗移植到营区后面的小院里,发现好看的石头也捡回去。慢慢地,王国福的心在这个荒凉的山沟扎了根。

除了日常工作,王国福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规整小院。栽棵小树、修个台阶……时间一天天过去,王国福硬是在山沟里种出一片花园。亲手栽下的小松树一天天长大,王国福也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一次实弹射击任务中,操作员按下发射按钮,但导弹并未发射出箱。王国福冒着危险,主动请缨,迅速判定故障原因,排除了险情。与死神“交锋”的经历,深深地印在王国福心里。虽然也会感到后怕,但他明白这就是军械兵的使命。

“使命”这两个字在王国福心中更加清晰明亮,于是他把这两个字刻在小花园的石头上。“忠诚”“敬业”“奉献”……石刻越来越多、花园越建越大,王国福干脆把它改名为“士兵公园”。每到新兵来队,王国福总要带着他们去看看,给他们讲石刻的来历,讲雷弹保障的故事。

王国福默默地见证着海军军械装备的发展变革,而士兵公园也一点一滴记录着王国福对军械事业的不舍情怀。

30年间,他送走了一茬茬战友,可他从没想过自己离开这座营区时,会是什么样子。这天,王国福坐在车上,把脸侧到一旁,不是不想和战友挥手告别,而是怕忍不住会流泪。

雨渐渐停了,海风轻抚,苍松沙沙作响。车子发动,山腰上的士兵公园被一层薄雾笼罩,如梦境一般。王国福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姿挺拔的少年,站在一棵小松树旁,胸戴大红花,眼睛里闪着星星一般的光芒……

时光味道

■秦诗凯

【人物名片】陶保根,战略支援部队某团通信修理技师、一级军士长。先后8次被评为优秀士官,荣立三等功1次。

明媚的阳光下,营区角落里的沙棘枝叶茂盛。一想到沙棘,记忆中那种独特的香气和酸甜的滋味就不自觉地触动了陶保根的味蕾。“今年的沙棘汁喝不到了啊!”陶保根自言自语道。

沙棘,极耐干旱,生命力顽强。每到秋天,沙棘丛上一串串橙黄色的小浆果就成为这贫瘠荒凉的高原上一道亮眼的风景。看到它,人的心情也不由地愉悦起来。

一条条遍布沙棘的乡村小道,陶保根一走就是30年。30年间,他一直担负着这一带的巡线检修任务。这片高原上的每一条线路都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

1990年,陶保根参军入伍,从富庶的江南水乡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土高原。那时的他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在这里一待就是30年。期间,他上了学、拿了奖、立了功,从新兵慢慢成为战友口中的“兵王”。

陶保根决定再到山上转一圈,只是这次,他不再是去执行任务。走在路上,他想起每年带领新兵巡线,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心被刺扎到!”山路陡峭,路边总有带刺的枝丫伸出来,每一批兵都要被扎上几次才懂得避让。

高原苦寒,对这里的官兵来说,沙棘果就是舌尖上的美味。炊事班每年都会采集新鲜沙棘果,加冰糖熬制成沙棘汁。有人说,那种酸甜就像是军旅的味道,只要尝一次,就永远忘不掉。

临近离别,陶保根把个人物品一样样从内务柜里拿出来,装进行李箱。迷彩服、书本、水杯……还有那一本本荣誉证书和一枚枚珍贵的奖章。

记忆之门瞬间被打开,很多故事涌入脑海。那年除夕,饺子刚上桌,报修的电话铃就响了。他和战友立即拿起工具包赶往故障点。山间大雪纷飞,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黑暗中,战友打着灯,他在电杆上拆线、换线,一干就是两小时。那年夏夜,暴雨倾盆,光缆泡在水中,通信阻断。来不及多想,他和战友跳进水坑,一直战斗到天亮……

在黄土高原的10000多个夜晚,他总是抬头望着月亮,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和相聚甚少的妻儿。儿子10岁那年,给他打来电话,小心翼翼地问:“爸,你能不能陪我过个生日?”当时单位维修保障任务繁重,他没有答应。一向坚强的儿子号啕大哭。

很快要回家了,陶保根这几天却高兴不起来,他的心像被猫抓了一样,总是发慌。每天一起床,他就去连队的装备库房转一转,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光缆熔接机,像是在跟这些老伙计说悄悄话。

岁月流转,容颜已改。额间的川字纹和眼角的鱼尾纹是时光留下的特殊印记,曾经那个少年已经两鬓斑白。陶保根忽然想起自己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炊事班的上等兵郭玉辉赶来说:“班长,今年的沙棘汁到时候我给你寄回去。”(读者 刘立平)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