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出头岭“出头”记 正文

出头岭“出头”记

[知识] 时间:2024-04-19 06:40:0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97次

原标题:出头岭“出头”记

出头岭“出头”记

( 2020-07-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进入盛夏,出头天津市蓟州区出头岭镇双河湾食用菌产业园的出头岭记大棚内,43岁的出头刘海军正弯着腰,满头大汗地忙活着。出头岭记现在正是出头棚里接种菌棒的好时节,刘海军一刻也不敢耽误,出头岭记他期待着年底大棚内的出头食用菌能有个好收成。

在外奔波打工十余年,出头岭记刘海军没攒下什么钱。出头回到家乡出头岭镇后,出头岭记刘海军怎么也没想到种食用菌,出头竟然种出了“红火日子”。出头岭记

“一个大棚收成3万斤左右,出头按一斤3块钱算,出头岭记刨去工钱和租棚费,出头一年能收入近3万块钱。”刘海军掰着手指头喜滋滋地算了一笔账。

出头岭镇地处天津蓟州东北部,北靠龙、凤二山,南临天津市“大水缸”于桥水库。

“以前村里的老百姓就靠种地,收入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刘海军叹了一口气。

天津市2017年在全市农村排查确定1000多个困难村和经济薄弱村,开展为期3年的结对帮扶工作。出头岭镇有13个困难村,刘海军所在的李家仓村也在其中。

有的村民感叹:“身住出头岭,可却难出头。”

办法总比困难多!出头岭镇耕地资源有限,但山水环绕、地处库区,适合菌菇类作物生长,于是镇里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为了日子更有奔头,刘海军也开始尝试着种食用菌,刚开始租了农户的几亩地建了大棚,干起来才发现并不容易。“各家各户都是自己种,规模小,啥品种都有,产量也不咋地,还卖不上价,起早贪黑还是挣不了几个钱儿。”

正当发愁的时候,天津市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困难村发展产业和建设基础设施,出头岭镇也拿到了帮扶资金。

作为产业帮扶工作的“重头戏”,蓟州区统筹使用帮扶平台资金50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双河湾食用菌产业园项目,辐射出头岭镇的困难村。困难村的菇农们不仅可优先承包大棚种植,还能享受租金的优惠。

“听说区里来专家教我们技术,收成后还包收包销,于是我在双河湾食用菌产业园里包下了5个棚专门种香菇。”考虑再三,刘海军下了决心。

“会赔吗?卖不动咋办?”刘海军心里也犯嘀咕。

“政府不仅在政策上支持我们,还帮着我们打开了销路。”去年,香菇收获时,刘海军全家出动,还雇了10来个人,每天一大早去棚里摘香菇,收香菇的货车就等在棚外。

刘海军看着日渐鼓起来的钱袋子感叹道,“种食用菌可比出去打工强多了”,于是他马上从园区里又租了5个棚。

食用菌摇身一变帮菇农撑起了“致富伞”。如今,出头岭镇13个困难村每人年收入比帮扶前平均增长6600元,村集体年收入平均增长了7.5万元。

政府搭台,政策给力!

如今,出头岭镇形成了占地6000亩、3000个大棚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年产食用菌8万吨,成为华北地区有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5000余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年产值达5亿元。

“镇上还建设了食用菌棒生产加工厂,菌棒制作效率高污染小,而且食用菌不施化肥不打药,有绿色认证。”天津市蓟州区出头岭镇党委书记张超说。

产得好,还要销得旺。依托“互联网+农业”产销一体化模式,小小食用菌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走出国门,远销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等地。

“真没想到,我棚里的香菇上了外国人的餐桌,身在出头岭,终于出了头。”刘海军笑得合不拢嘴。

“食用菌致富的路是越走越宽,今年我们还尝试用‘直播带货’扩销食用菌,在‘云’上打品牌。我心里想得很简单,希望咱出头岭镇老百姓的日子都能‘出头’,过得红红火火。”张超信心满满。 (记者张宇琪)(张宇琪)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