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会系列对话:“海马号”——迈向海洋深处

[休闲] 时间:2024-04-20 02:10: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54次

科技创新与商业进化是海马号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发起“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海博会系话迈邀请来自政府、商业、列对科技、向海经济、洋深思想、海马号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海博会系话迈高层嘉宾,共同探讨影响全球蓝色未来的重要议题,致力于推动前沿的科技与商业交流,构建全球商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面向全球蓝色新未来。

作为中国唯一的列对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海博会每年在深圳举行,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蓝色经济国际合作、向海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洋深重要经贸平台。

本期做客“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的海马号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IEEE海洋工程学会OES管理委员会委员,RECON委员会委员、中国分会主席,海博会系话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委员连琏教授

海洋是国家综合国力和高技术的竞技场。纵观世界海洋强国的列对发展历程,海洋高科技与其蓝色经济实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向海。

今天,洋深“走向深蓝”已经成为全球新的趋势,如何推进中国更好地向深海、远海进军,打造海洋强国,成为了中国海洋人的新课题。

2014年,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ROV搭乘“海洋六号”成功交付。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同时表明,中国在深海高技术领域,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之后产生了又一标志性成果,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真正实现了“零的突破”。

此后,“海马号”多次在中国远洋深海考察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为中国“走向深蓝”的大国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期“Talk with Blueconomy”,我们邀请到“海马号”背后的关键人物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连琏。连琏教授长期从事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水下运载器技术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研究。她带领深海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自主研制了“海马号”4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马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较深下潜深度、较大系统规模、和较高国产化率的深海作业级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国产化。

采访中,连琏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及其创新点,以及“海马号”在海马冷泉科学考察中的应用。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Q1: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海马号”无人遥控水下机器人?

连琏:“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的研制成果。这个项目由“海马号”ROV业主/用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国内拥有雄厚实力的单位组成的“产、学、研、用”精英团队研制完成,实现了从无到有“零的突破”,并迅速投入地勘应用,是中国自主研制并投入应用的具有较大系统规模和作业水深、以及高国产化率的ROV系统。“海马号”是中国深海高科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和大洋矿产资源探查等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国际一流的技术性能,并取得了在南海首次发现“海马冷泉”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Q2:“海马号”具有哪些创新或技术特点呢?

连琏:“海马号”具有很多技术特点和创新,我简单介绍三点:

一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ROV控制系统为例,国际采购的ROV是不向用户开放控制系统的,用户无法介入系统,也就无法进行升级改造、功能扩展,而我们自主攻克了大深度作业型ROV综合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开发了自主可控的ROV系统控制软件,打破了国际垄断,使得用户对于ROV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功能扩展成为可能。这套ROV综合控制系统已应用于“海马系列”ROV系统上,系统成熟、可靠。

二是系统作业能力和搭载能力非常强。以搭载钻机作业为例,在ROV上搭载钻机,需要解决配重、安装、动力、控制、钻井和取样等诸多环节的技术问题,比搭载一般的传感器设备或取样工具要困难得多。“海马号”搭载国产ROV钻机和结壳厚度声学在线探测设备,并成功进行同步作业,不仅是国内首次,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另外,“海马号”在2016年到2019年之间,打捞回收十余套重要海底仪器设备,打捞的最大单体设备重量为2000公斤,打捞作业最大水深为4050米,这些都创下了纪录。

三是“海马号”连续几年的地勘应用,取得了多项重大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首次发现了“海马冷泉”、海底甲烷喷口;填补了中国在海山区富钴结壳探查工作中使用遥控潜水器的空白;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完成了多项海底设备的布放和打捞作业;与“深海勇士号”在“海马冷泉”区圆满完成了联合科考,这是中国首次使用两台深海作业型潜水器进行海底协同作业;与水面支持母船随行的同时进行水下作业。多年的地勘应用证明,“海马号”已成为“精确”“精准”“精细”的高效探查技术手段。

Q3:可否和我们分享一下“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项目的经历?

连琏:上海交通大学是项目技术总施单位,承担了“海马号”的总体设计、本体系统研发、系统集成、测试和试验。在广海局的带领下,整个项目团队在六年的研发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技术难点,最终完成了系统的研发工作,向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4500米是“海马号”最大的工作水深。“海马号”在2014年完成海试以后就投入应用了。所以说“4500米级深海作业”项目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

“海马号”在2014年海试中,随母船“海洋六号”航行,主要进行了3个航段的海上试验,包括17次下潜,3次到达南海中央海盆最深处4502米水深的海底进行作业试验,通过了近百项技术指标的现场考核。4500级海试表明:“海马号”无人遥控水下机器人具有优良的深海作业能力,达到了在4500米深海海底作业的各项技术性能设计要求,通过了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的海试验收。

Q4:“海马号”在海马冷泉的科学考察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连琏:2015年3月,“海马号”搭载母船“海洋六号”赴中国南海北部某海区实施水合物目标区海底详查及海底设备回收任务。

此次航行中,“海马号”通过海底摄像和物理海洋调查等多种调查手段,发现了目标区内一系列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冷泉”活动标志。除此之外,“海马号”运用多角度高清摄像系统,观测到了贻贝类生物等,以及海底甲烷气体渗漏现象,这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样品和探查数据。

在2016年6月份,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了该成果,并以我们的“海马号”命名了冷泉。海底冷泉系统往往与海底油气、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深海生命过程密切相关,它的发现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