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宝藏 馆长来荐丨妇女排食盒的双重“身份”

[娱乐] 时间:2024-03-29 01:03: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45次

原标题:红色宝藏 馆长来荐丨妇女排食盒的身份双重“身份”

□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晶晶 李子耀

夏日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静谧清爽。红色盒一只漆黑的宝藏食盒,竹编质地,馆长长37厘米、荐丨宽19厘米、妇女高36厘米,排食安静地陈列在橱窗里,双重普通到没有引起游客的身份注意。

“这个竹食盒将近90岁了,红色盒是宝藏我们的镇馆之宝。”6月15日,馆长纪念馆讲解员杨冰丽告诉记者。荐丨

一只竹食盒,妇女何以成了“镇馆之宝”?

珍藏在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内的排食红军食盒 李子耀 摄

食盒的主人,是一群80多年前的年轻女性。当人们称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28年红旗不倒时,很少人知道,28年的红旗不倒,有这群女性的巨大牺牲和奉献。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奉命长征,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不能长征的伤员和老弱妇孺,则留在了根据地。

当时的商南县委,将所有工作人员编成商南游击大队,下辖两个分队,即手枪队和妇女排,共78人,与敌人开展游击战争。妇女排由妇女干部、原红军医院部分护士、红军家属近40人组成。

在敌人的不断“清剿”下,伤员被安置到了金刚台疗伤。敌人派上山的暗探很多,妇女排将伤员分散在距离很远的多个地方,夜晚就用食盒给他们送饭。

就这样,妇女排战士们,带着老人、孩子,一边打游击,一边担负起护理伤员、熬草药、做饭菜的任务。

后来,食盒又转换了身份。

红军洞里,医疗器械只有一把镊子、一把止血钳子和夹敷料的夹子,没有医药箱。辗转救治伤员,器械携带不便。

一筹莫展之际,护理人员看见了食盒,灵光闪现,于是食盒又有了新使命——红军医药箱。

3年的游击战争,食盒的主人们,救治、保护了许多伤员,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妇女排的晏永香,在一次战斗中把十几位体力不支的女战士隐蔽好,自己冲出去,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之下,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1936年夏,战士小邢在激战中负重伤,掉队失踪。女战士们翻山越岭,十多天后,找到了小邢,把他抬了回来。经过几个月的护理,小邢伤愈归队。

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们“大姐”。新中国成立后,原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湖北省原省长张体学,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林维先中将,见到妇女排的罗从观时,仍亲切地称她“罗大姐”。

80多年倏忽而过,如今,食盒静静地陈列在纪念馆里。

它的背后,是近40位不畏牺牲的女性,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正是千千万万的她们,怀着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用鲜血缔造了共和国不朽的根基!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